经验|项目测试中常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下面这些问题想必大多数测试同学都遇到过,希望作者的解决方案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1.开发经常私自发布代码

先介绍下当时团队的开发模式,我们总共有2套环境,dev环境和线上环境。新需求开发流程是,将master代码merge到dev分支,开发在各自的研发分支开发feature,然后merge到dev分支,提测后,测试在dev环境测试新功能,测试通过后,会让开发给当前测试通过的代码打版本tag,然后将此代码merge到master分支,再进行线上环境的回归测试。

经验|项目测试中常见问题以及应对策略_第1张图片

对于质量体系建立还不够不完善的团队,这个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和开发同学打交道这么多年,还是比较了解开发私自改代码的动机的。我说几种常见的情况:

1)提测后,开发发现自己的代码有缺陷A,就偷偷修改代码,并随测试同学提交的缺陷的修复代码一起commit到dev分支。说实话,这个还是比较隐蔽的,如果他们修复缺陷A的代码不会引出新缺陷,测试很难发现这个问题的。

2)开发同学发现自己犯了比较低级的配置问题时候,碍于情面,就悄咪咪修改并commit。

改进建议:(1)记录开发“犯错”的次数以及引发的问题,用于约束开发不要私自修改代码,话说再一再二不再三,人都是要面子的,次数多了他们也不敢再乱来,如果还是私自改,说明他们态度真的有问题。(2)采用技术手段监控开发提交的代码-gitlab/github上都可以配置提交/merge代码的webhook,用于监控开发提交的代码并在群里消息提醒。

2.项目漏测频出

缺陷来源分析

我们在进行项目复盘的时候发现,一些漏侧的缺陷明明是测试评审用例中有覆盖到此场景的,而在测试同学执行的用例记录中,漏侧的场景用例也是Pass的,那么为什么线上仍会有此缺陷呢?

和负责的测试同学沟通后,发现有以下几个情况:

  1. 业务流程不熟悉

  2. 第一轮测试,A场景用例通过,B场景用例发现缺陷。开发修复后,测试同学对B场景进行回归验证,因为他觉得A场景和B关联性不大,所以没做回归,但是恰恰感觉关联性不大的地方实则有一定关联,导致漏测。

  1. 执行用例的同学觉得针对功能模块A设计相关的几个测试用例属于等价类,所以在执行其中一个用例通过后,其他用例完全没执行就进行了Pass标记。但是实际用例之间并不等价,导致漏测。

  2. 我们测试流程是DEV环境全量用例测试,线上环境仅执行主流程用例。正由于线上回归不是全量回归,而又缺乏自动化回归能力,我们也踩了一些环境配置导致的漏测的坑。

改进建议:这个问题也侧面反应两个点,1.频繁的手工测试让人倦怠,测试同学很容易眼高手低。2.没有自动化回归,测试同学的经验如果不可靠,往往付出血的代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小组采取交叉回归策略。例如一个迭代有A、B两个同学参与测试,在一轮测试完毕后,A\B两个测试同学相互交叉测试彼此负责的模块,这样能解决一部分测试人员因工作粗心导致的漏测。

此外,我们团队开始着手接口自动化能力的建设,重点在测试环境自动化回归。3.建立项目文档知识库,缺陷复盘存档。

3.项目初期 发现bug数量多,修复率低,上线频频延期

团队初期由于项目节奏比较快,项目组成员不是在评审,就是在评审的路上,几乎每天都有各种项目相关的会议,大家都在赶项目上,而忽略了项目过程遇到的流程不健全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开发的“宽容”(现在想想,真的是对开发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具体点就是没有要求开发冒烟测试,开发自测完事后走一遍流程就提测了,而测试过程发现缺陷比较多,而且reopen的缺陷比较多。

当然,针对缺陷比较多的问题,我们自身也进行了缺陷分析原因和归类,大致有以下几类:

  1. 需求问题产生的bug,需求设计不合理,而直到测试阶段才发现问题

  2. 开发实现和需求不一致产生的bug

  1. 开发自测打马虎眼,对bug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开发新人对产品功能不熟悉

  1. 环境问题导致的bug

下面分析一下第3点,如果开发对自己开发代码多些责任心,自测质量高一些,会大大降低缺陷逃逸到测试阶段以及reopen的次数。而项目质量的提升,不能完全只靠“测”,离不开测研协作,推动开发高质量自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鉴于此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和开发同学沟通制定了三板斧策略:

  1. 推动开发高质量自测,不管是缺陷修复还是功能开发阶段。

  2. 设置项目提测门禁,冒烟测试用例100%通过方可提测。

  3. 给开发打质量分,初期我们给开发打质量分的指标也比较简单,主要针对缺陷统计侧面评估开发质量,当然每个项目的开发质量分会和开发leader反映问题所在,目的在于提升开发质量。具体质量分依赖的指标见图表。

4.测试过程发现了需求之外的缺陷如何处理?

随着业务压力越来越大,老板也给我们很对外包招聘名额,后续团队陆陆续续增加到7人,其中6个外包,当然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是6个人一起上,而是将其划分了3、2、1的模式,其中3个人cover一个较大的项目,2个人cover较小的项目,1个人是自由人,主要承担线上反馈问题处理以及随时补位。较大项目一般2周发布,小项目一周一发。由于两条项目线并行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A项目的测试同学负责的项目发现B项目测试同学负责过的版本存在遗漏的缺陷,而对这种问题,我们分情况处理:

  1. 如果测试过程发现历史缺陷,产研测会将此问题抛出来,评估严重程度以及修复成本。(1).严重程度决定是否修复; (2).修复成本用于评估额外的项目成本是否对项目整体造成延期的风险。

    1. 如果缺陷比较严重,修复成本比较高,则会延期修复。

    2. 如果缺陷不严重,则根据开发测试意愿自己决定是否修复。

  1. 如果A小组负责项目上线后,发现了B小组测试的项目版本出现缺陷,则缺陷责任人属于B小组测试人员。

5.开发过程需求经常变更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开发实现的产品和交互设计的不一致?问了开发原因才晓得是产品单独找开发更改需求了。。。

当然并不是说 需求不能变更,需求问题在任何公司,我想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随着系统复杂度的不断提高等原因,产品同学确实不太容易考虑完全。

该问题也比较常见,对项目的影响:

  1. 提测前需求变更,导致开发过程不流畅,且会存在设计变更的风险,缩短开发时间,影响开发进度及项目质量。

  2. 提测后需求变更,影响开发新版本的流程及开发修复bug时间,影响QA的测试进度。且需求变更容易引出新的问题致使项目质量不可控。

需求变更直接影响是,增加项目不确定性风险。

解决方案:

针对需求问题,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去推动解决:

  1. 硬性要求,需求变更必须通知到研测,三方共同拍板,并重新评估项目排期。

  2. 测试角度,产品同学提前发需求文档,鼓励测试同学在需求评审的过程参与需求测试,多思考异常场景。

  3. 产品角度,避免需求文档中出现不确定、同上等模糊不清的说辞。如变更需求,PRD应及时更新要有变更记录,避免口头变更。

  4. 开发角度,避免盲从产品变更需求,应三方确认后,重新更新技术方案,如有必要可以重新技术评审。

  5. 如未告知测试进行需求变更,测试有理由拒绝测试。

6.线上故障应急效率低以及改进策略

第一阶段:刚接手项目后,就被拉进了很多飞书应急群。要说整个项目过程什么时候是最紧张的,那肯定是项目上线后的第2天早上,因为新需求上线后,可能会有未知的缺陷暴露,所以规定发布后的第2天一大早就要去公司侯着,以随时应对线上反馈的问题。对这是团队最早的应急方式-应急群被动接线上问题,完全属于人肉应急

除了应急效率低的问题,还经常报一些非代码缺陷的情况,例如网络原因导致的响应延迟问题、用户对新需求不熟悉的问题。当时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来提升应急效率,针对用户对需求不熟悉的问题,让产品同学及时和CQC同学沟通新需求内容;和一线的用户沟通,最好在多个用户能同时复现再反馈到应急群。此外,针对网络等因素的问题,我们还给用户培训如何辨别问题的原因,例如利用Chrome的开发者工具查看接口报错等。再者就是建立缺陷知识库,给缺陷归类并标记tag,让一线用户可以自助找解决方案。

第二阶段:这阶段半自动应急阶段,何为半自动?其实就是给问题自动分配应急人,并通过机器人自动化记录问题,用于每个月的项目质量打分,可以理解为问题自动化存档。

第三阶段:接入字节跳动兄弟团队研发的应急机器人,可以基于知识库给用户自动化推荐相似问题的解法。可以有效排除一些反馈的无效问题,节省应急人的时间。

7.开发只改了一点点,为什么测试需要耗费那么多时间?

也许你也遇到过经常被开发/产品挑战“只改了一点点,为什么测试需要耗费那么多时间啊?”

这个问题在我经历过的几家公司都被开发产品挑战过。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测试依赖手工测试的局限性。没有完备的自动化回归能力,缺乏有效的精准测试能力,仅人肉回归必定增加无效的测试,也属于测试有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说下我们测试组对测试开发时间比的“争论”以及最终的“妥协”。

第一阶段:没有什么测试开发时间比,因为当时项目多,测试人员少,往往一个测试全包全揽,所以测试时间根据功能测试范围由测试评估,当然测试时间的长短由测试经验评估的测试范围准确性决定。而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精准测试工具,有时候经验也不准备,所以有时候项目比较赶有时候比较松。接着我们想到根据用例数评估测试时间,就按每天200个测试用例的执行数,评估一轮测试时间,再加+1人日回归时间,这样作为测试工时。例如600个测试用例一轮测试3人日,加1人日回归,总共4人日测试时间。

第二阶段:后来随着项目的任务量减小,经过高强度项目长时间的浴血奋战,老板发现测试同学手工测试略显疲态,为了缓解这种长时间手工带来的问题,和开发老板一起沟通决定测试开发时间比按1:3排期。这样不管项目大小,其实都给测试留出了一些自主时间可以用于技术提升。

第三阶段:建立接口自动化能力,将业务按主流程划分,全部实现接口自动化覆盖,提升测试效率,可以更快速的测试。

往期推荐

接口间参数传递的一种解决方案

经验分享|测试工程师转型测试开发历程

技术面必考:多线程、多进程

接口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思路

接口自动化测试框架实践1:接口测试概述

我在阿里做测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测试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