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lit-learn数据集、K-邻近算法、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算法笔记

文章目录

  • scikit-learn数据集API
    • sklearn.datasets
      • 获取数据集返回的类型
      • 数据集分割
    • 转换器 fit_transform():
    • 估计器
      • 1、用于分类的估计器(离散数据)
      • 2、用于回归的估计器(连续数据)
  • k-近邻算法
    • 求距离公式
    • k-近邻算法API
    • k-近邻算法优缺点
  • 朴素贝叶斯算法
    • 联合概率和条件概率
    • 贝叶斯公式
      • 公式解析
      • 拉普拉斯平滑
      • sklearn朴素贝叶斯实现API
      • 朴素贝叶斯优缺点
  • 混淆矩阵
    • 精确率Precision(考虑较少)
    • 召回率Recall(考虑较多)
    • F1-score
    • 分类模型评估API
  • 模型的选择与调优
    • 交叉验证
      • 超参数搜索-网格搜索
        • 超参数搜索-网格搜索API
  • 决策树
    • 信息熵
      • 信息增益
    • sklearn决策树API
    • 决策树的优缺点
  • 随机森林
    • 集成学习方法
    • 随机森林算法
    • 集成学习API
    • 随机森林优点

scikit-learn数据集API

sklearn.datasets

  • 加载获取流行数据集
  • datasets.load_*()
    获取小规模数据集,数据包含在datasets里
  • datasets.fetch_*(data_home=None)
    获取大规模数据及,需要从网络上下载,函数的第一个参数是data_home,表示数据集下载目录,默认是~/scikit_learn_data/

获取数据集返回的类型

load和fetch返回的数据类型datasets.base.Bunch(字典格式)

  • data:特征数据数组,是 [n_samples * n_features] 的二维numpy.ndarray 数组
  • target:标签数组,是 n_samples 的一维 numpy.ndarray 数组
  • DESCR:数据描述
  • feature_names:特征名,新闻数据,手写数字、回归数据集没有
  • target_names:标签名,回归数据集没有

数据集分割

sklearn.model_selection.train_test_split(*arrays, **options)

  • x – 数据集的特征值
  • y – 数据集的标签值
  • test_size 测试集的大小,一般为float
  • random_state 随机数种子,不同的种子会造成不同的随机采样结果。相同的种子采样结果同。
  • return 训练集特征值,测试集特征值,训练标签,测试标签(默认随机取)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li = load_iris()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li.data, li.target, test_size=0.25)

转换器 fit_transform():

fit:求得数据集的均值、方差、最值等数据的固有属性;
transform:在fit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降维、归一化等操作;
fit_transform()将二者结合,训练阶段使用fit_transform,在测试阶段使用transform就行了。

估计器

在sklearn中,分类器和回归器都属于估计器(estimator),是一类实现了算法的API。

1、用于分类的估计器(离散数据)

  • sklearn.neighbors k-近邻算法
  • sklearn.naive_bayes 贝叶斯算法
  • sklearn.linear_model.LogisticRegression 逻辑回归

2、用于回归的估计器(连续数据)

  • sklearn.linear_model.LinearRegression 线性回归
  • sklearn.linear_model.Ridge 岭回归

k-近邻算法

寻找离自己最近的类型来判断自己的类型。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求距离公式

欧氏距离
比如有:a(a1,a2,a3) , b(b1,b2,b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k-近邻算法:需要做标准化

k-近邻算法API

sklearn.neighbors.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5,algorithm=‘auto’)

  • n_neighbors:int,可选(默认= 5),k_neighbors查询默认使用的邻居数
  • algorithm:{‘auto’,‘ball_tree’,‘kd_tree’,‘brute’},可选用于计算最近邻居的算法:‘ball_tree’将会使用 BallTree,‘kd_tree’将使用KDTree。‘auto’将尝试根据传递给fit方法的值来决定最合适的算法。 (不同实现方式影响效率)

缩小数据集范围 DataFrame.query()

k-近邻算法优缺点

  • 优点:简单,易于理解,易于实现,无需估计参数,无需训练
  • 缺点:懒惰算法,对测试样本分类时的计算量大,内存开销大,必须指定K值,K值选择不当则分类精度不能保证

使用场景:小数据场景,几千~几万样本,具体场景具体业务去测试。

朴素贝叶斯算法

联合概率和条件概率

  • 联合概率:包含多个条件,且所有条件同时成立的概率,记作:(,)
    (,)=P(A)P(B)
  • 条件概率:就是事件A在另外一个事件B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率,记作:(|)
  • 特性:P(A1,A2|B) = P(A1|B)P(A2|B),注意:此条件概率的成立,是由于A1,A2相互独立的结果

朴素贝叶斯常用在条件独立的场景下。

贝叶斯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为给定文档的特征值(频数统计,预测文档提供),c为文档类别。
公式可以理解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可以是不同类别。

公式解析

公式分为三个部分:

  • ():每个文档类别的概率(某文档类别词数/总文档词数)
  • (│):给定类别下特征(被预测文档中出现的词)的概率
    计算方法:(1│)=/ (训练文档中去计算),为该1词在C类别所有文档中出现的次数,N为所属类别C下的文档所有词出现的次数和。
  • (1,2,…) 预测文档中每个词的概率

拉普拉斯平滑

为避免概率计算结果为0,利用拉普拉斯平滑系数解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指定的系数一般为1,m为训练文档中统计出的特征词个数。

sklearn朴素贝叶斯实现API

sklearn.naive_bayes.MultinomialNB(alpha = 1.0) ,朴素贝叶斯分类
alpha:拉普拉斯平滑系数

朴素贝叶斯优缺点

优点:

  • 朴素贝叶斯模型具有稳定的分类效率。
  • 对缺失数据不太敏感,算法也比较简单,常用于文本分类。
  • 分类准确度高,速度快

缺点:

  • 需要知道先验概率P(F1,F2,…|C),因此在某些时候会由于假设的先验模型的原因导致预测效果不佳

混淆矩阵

在分类任务下,预测结果(Predicted Condition)与正确标记(True Condition)之间存在四种不同的组合,构成混淆矩阵(适用于多分类)
scilit-learn数据集、K-邻近算法、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算法笔记_第1张图片

精确率Precision(考虑较少)

预测结果为正例样本中真实为正例的比例(查得准)
scilit-learn数据集、K-邻近算法、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算法笔记_第2张图片

召回率Recall(考虑较多)

真实为正例的样本中预测结果为正例的比例(查的全,对正样本的区分能力)
scilit-learn数据集、K-邻近算法、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算法笔记_第3张图片

F1-score

反映了模型的稳健性,F1越高,模型越稳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类模型评估API

sklearn.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y_true, y_pred, target_names=None)

  • y_true:真实目标值
  • y_pred:估计器预测目标值
  • target_names:目标类别名称
  • return:每个类别精确率与召回率

模型的选择与调优

交叉验证

为了让被评估的模型更加准确可信,将拿到的数据,分为训练和验证集。所有数据分成n等份,其中一份作为验证集,其余部分作为训练集,得出一个准确率;再更换验证集继续得出一个准确率,最后将n个准确率取平均值。
称为n折交叉验证

超参数搜索-网格搜索

通常情况下,有很多参数是需要手动指定的(如k-近邻算法中的K值),这种叫超参数,但是手动过程繁杂,所以需要对模型预设几种超参数组合。每组超参数都采用交叉验证来进行评估,最后选出最优参数组合建立模型。

超参数搜索-网格搜索API

sklearn.model_selection.GridSearchCV(estimator, param_grid=None,cv=None)

  • 对估计器的指定参数值进行详尽搜索
  • estimator:估计器对象
  • param_grid:估计器参数(dict) eg:{“n_neighbors”:[1,3,5]}
  • cv:指定几折交叉验证
  • fit:输入训练数据
  • score:准确率

结果分析:

  • best_score_:在交叉验证中测试的最好结果
  • best_estimator_:最好的参数模型
  • cv_results_:每次交叉验证后的测试集准确率结果和训练集准确率结果

决策树

信息熵

H = -(p1logp1 + p2logp2 + … + p32logp32)

  • H的专业术语称之为信息熵,单位为比特。
  • 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息和消除不确定性是相联系的

信息增益

当得知一个特征条件后,减少的信息熵的大小。
特征A对训练数据集D的信息增益g(D,A),定义为集合D的信息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信息条件熵H(D|A)之差,即公式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klearn决策树API

class 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max_depth=None,random_state=None)

  • 决策树分类器
  • criterion:默认是’gini’系数,也可以选择信息增益的熵’entropy’
  • max_depth:树的深度大小
  • random_state:随机数种子
  • method:
  • decision_path:返回决策树的路径

决策树的优缺点

优点:

  • 简单的理解和解释,树木可视化。
  • 需要很少的数据准备,其他技术通常需要数据归一化。

缺点:

  • 决策树学习者可以创建不能很好地推广数据的过于复杂的树,这被称为过拟合。
  • 决策树可能不稳定,因为数据的小变化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树被生成。

改进:

  • 减枝cart算法
  •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

集成学习方法

集成学习通过建立几个模型组合的来解决单一预测问题。它的工作原理是生成多个分类器/模型,各自独立地学习和作出预测。这些预测最后结合成单预测,因此优于任何一个单分类的做出预测。

随机森林算法

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是一个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并且其输出的类别是由个别树输出的类别的众数而定。
用N来表示训练用例(样本)的个数,M表示特征数目。输入特征数目m,用于确定决策树上一个节点的决策结果;其中m应远小于M。从N个训练用例(样本)中以有放回抽样的方式,取样N次,形成一个训练集(即bootstrap取样),并用未抽到的用例(样本)作预测,评估其误差。

集成学习API

class sklearn.ensemble.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 criterion=’gini’,max_depth=None,bootstrap=True,random_state=None)

  • 随机森林分类器
  • n_estimators:integer,optional(default = 10) 森林里的树木数量
  • criteria:string,可选(default =“gini”)分割特征的测量方法
  • max_depth:integer或None,可选(默认=无)树的最大深度
  • bootstrap:boolean,optional(default = True)是否在构建树时使用放回抽样

随机森林优点

  • 在当前所有算法中,具有极好的准确率
  • 能够有效地运行在大数据集上
  • 能够处理具有高维特征的输入样本,而且不需要降维
  • 能够评估各个特征在分类问题上的重要性
  • 对于缺省值问题也能够获得很好得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