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的诞生,总是在吹捧、看衰中起伏,或趋于沉寂,或蜕变重生——5G 技术也不例外。2022 年,是 5G 技术商用的第三年,经历过 2019 年的狂热,3 年后的 5G 市场回归了理性,人们不禁好奇,5G 的风,究竟吹向了哪里?
无人驾驶,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这其中,既有为矿山、港口开启智能化的 5G 远程驾驶,也有各大车企、互联网巨头竞相布局的自动驾驶。我们距离真正的无人化还有多远?5G 技术能给无人驾驶领域带来怎样的变革?未来的无人驾驶,应该如何走向普及与革新?
7 月 16 日,「5G 正当“驶”——5G 时代的无人驾驶」TVP 5G 技术分享会暨腾讯 5G 创新中心发布会重磅召开,13 位技术和行业专家大咖,从 5G+ 行业应用出发,聚焦无人驾驶场景,带领与会者“看见” 5G,共探 5G 规模化应用的未来风向!
5G融合应用扬帆远航
中国信通院无线电研究中心无线应用与产业研究部主任 李珊带来了题为《5G 融合应用扬帆远航》的主旨演讲。她从我国 5G 应用扬帆远航、5G 行业应用规模化;面临挑战及建议等三个角度,全面解析了 5G 融合应用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我国 5G 应用扬帆远航
2022 年,是 5G 商用的第三年,李珊带领参会者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回顾了这三年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 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 5G 应用,《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将发展 5G 写入了文件。各部委积极布局 5G 应用发展,典型代表是工信部等十部委发布的《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 - 2023 年)》。此外,各地政府也在积极释放政策红利,结合地方经济产业特点,从推动 5G 产业发展向布局 5G 应用深化。
- 行业应用层面。在政策引导之下,我国 5G 行业应用从 “1” 向 “10”,从“试水试航” 走向“扬帆远航”。从行业整体应用情况来看,5G 与各行业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应用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由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复制,2021 年全国项目超过 1.2 万个。5G 应用覆盖国民经济门类达 39 个,行业虚拟专网数量较去年 10 月底翻一番。
李珊提到,5G 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普遍的碎片化问题,而随着这几年的发展,行业共性技术能力和通用终端需求也开始展露逐步聚焦的现象,定位、大数据、边缘计算、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需求攀升,摄像头/相机、5G CPE、5G 网关、传感器等终端需求旺盛。从重点行业来看,5G 应用在全国开始加速复制推广,比如医疗、工业等 5G 应用项目增加了约 6-8 倍,项目规模化省份拓展 3 倍以上,拓展趋势明显。
李珊总结表示,5G 规模化的发展将经历预热、起步、成长和规模发展四大阶段,将在各行业渐次推进。
5G 行业应用成效显著
随后,李珊介绍了 5G 行业应用中的几个典型,分别是:
- 工业领域:过去几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部分工业企业进入了数字化的较高阶段,工业企业在业务、安全、运维、成本等方面都对5G产生了较大的需求。不同工业领域根据自身变革需求及数字化水平将分成三批落地5G应用。
- 电力领域:电力行业数字化基础较强,已经历四代发展阶段。配网差动保护、终端数据采集、电网应急通信是电力行业典型的5G使用案例,未来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送电等方面,5G都会有重要的作用发挥。
- 医疗领域:近几年我国医疗+互联网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医疗用户规模不断攀升,医疗机构对5G技术的需求愈发显著,5G将对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作用。
- 文旅领域:5G+文旅融合是一个先To B再To C的发展过程,通过5G技术打造智慧景区、数字文化双管齐下,提升人民获得感。
规模化面临挑战及建议
李珊指出,5G 行业应用的规模化发展面临三个核心问题:
- 整体生态能力不足:5G 生态系统比 4G 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创新协同难度加大;企业构建生态能力不足,能力开放、利益让渡、构建生态的意识不强;行业应用的生态系统仍不完备,行业集成商、行业研究院所/协会、行业终端厂家参与度仍然较低。需要推动运营商转型并开放能力;培养解决方案提供商集群。
- 行业内外协同不足:各行业发展阶段、程度不一,但路径、经验以及通用化产品级能力是可复制的,需要行业间进行协同和推广,目前仍缺少机制;应用标准的制定、落地等需要跨行业协作;产业供给能力有待加强, 面向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应用供需矛盾主要集中在行业定制化的需求和 5G 产业通用化的能力。芯片、模组、终端、网络各环节的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满足定制化需求的同时兼顾性价比。
- 应用深度广度不足:行业信息化程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面临需求和问题不同,与行业的技术、设备、流程等融合深度不足,与行业核心环节结合度不够,需借助行业力量做深做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珊也提出了对 5G 融合应用的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构筑 5G 规模化应用的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施加源动力;在行业内推动协作,形成发展共振;垂直行业发挥行业积极性,进一步推动 5G 走深向实。
5G To B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部主任、腾讯云 TVP 谭华,带来了题为《5G To B 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他带领参会者回顾了 5G 技术的发展演进与能力,依托于行业应用介绍了 5G 技术的整体应用与发展。
5G 技术的发展演进
谭华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 2022 年 2 月底,全球 83 个国家/地区共 209 个运营商推出了 5G 商业网络;全球共 20 家运营商推出独立组网的 5G SA 网络用于公众用户服务,另有 119 家运营商正在推进 5G SA 网络商用。这组数据背后揭示了一个 5G 行业现状:中国在全球 5G SA 网络高质量的发展中处于领跑位置。
而在 5G 频段、3G PP Rel-17、Rel-18 等标准方面,各个国家和组织都在其中发展、竞争。5G 时代新型应用场景的实现,对网络原生能力和能力开放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上云上平台?如何双向远程控制?如何实现云、边、端的数据协同与实时控制?这背后对责任边界、数据隐私、应用布局和云边协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解决。
谭华表示,“5G+原生应用架构”是基于 5G 运营 3 年的云网融合实践,依托 5G 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海量终端等特性,结合 AI、云平台和 IOT 泛在物联的协同,重点面向智能制造、机器人、AGV、车联网、无人驾驶等网络依赖度高的场景所总结提出,希望能用来创新智能应用,促进 5G To B 的规模化发展。
随后,谭华具体介绍了典型的 5G 终端、典型行业、网络创新能力、5G 定制网以及工业 5.5G 网络等关键内容。
5G 技术的 To B 行业应用
谭华介绍道,如何上云上平台?如何双向远程控制?如何实现云、边、端的数据协同与实时控制?这些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核心难题,近几年也探索出了一些解题思路:
- 一是北向,数据上云上平台:通过数据采集,生产数据云化,对接企业 MES、ERP 等,实现供应链的协同与数字看板,降低企业IT软硬件部署和运营成本;核心技术是连接协议库,物联平台、数字孪生可视化等。
- 二是南向,工业控制云化:实现智能化工业制造生产,云化 PLC、机器臂、机器人、机器视觉等需求,机器换人成为趋势;核心技术是开放的工业控制系统、自动化设备物联接入生态等。
另一方面,基于 MEC 边缘智能,通过按需部署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通过自主研发定制网,将 AI 算力下沉,实现工业视觉、机器人控制、AI 质检等智能应用。
谭华最后总结道,5G 行业的应用有 4 个典型的需求,分别是生产安全需求、降本增效需求、创新赋能需求、以人为本需求,最后实现从 5G 固移融合到 6G 智能全连接,稳步进入产业数字化时代。
5G、无人化技术在矿山行业应用的商业前景
三一智矿董事长、腾讯云 TVP 行业大使 马巍带来了题为《5G、无人化技术在矿山行业应用的商业前景》的主题演讲。他从矿山智慧化转型、5G 技术在井工矿、露天矿的应用以及智慧矿山未来展望等方面入手,为参会者普及了相关知识。
马巍首先为与会者介绍了传统矿山行业的现状,他指出:环境恶劣、矿难频发、生产安全形势严峻;亟待经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从业人员断层严重、招工难;作业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等等是普遍性的行业痛点。
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新兴技术的引入,5G 技术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为打造智慧矿山创新型应用,助力矿山行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智慧化转型是矿山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一方面是由于用工荒的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也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接下来,马巍分别介绍了在井工矿和露天矿场景下,5G 技术的具体应用:
- 井工矿:井上井下协同作业。利用 5G 大带宽特性,通过矿用 5G 手机、智能头灯等,井下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与井上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现昏暗环境下的 4K 超高清视频通话,助力井上技术人员看清井下生产细节,提高管理、技术支撑效率。打造 5G+综采智能化工作面。将工作面数据在集控中心进行汇聚,通过 5G 网络实现地面对工作面采煤机、液压支架、三机设备的远程操作,对工作面监控数据、视频的回传。
- 露天矿:通过在矿区实现选矿区及矿区指挥调度中心的 5G 网络覆盖,部署 5G+智能采矿、5G+调度系统、5G+智能管控等应用。5G 网络的低时延特性在满足控制可交互的条件下,实现露天采矿场电动自卸车、宽体车、挖机等设备无人驾驶及远程操控。5G+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工作量统计、故障数据统计、设备油耗统计、人员考勤统计等的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运输效率,保障了人员作业安全,真正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马巍总结道,做矿区的设备智能化只是第一步,打造一个云端的平台才能真正地将矿山智慧化地调度起来,5G 技术是从“端”到“云”中的一大关键。目前三一智矿也和腾讯云达成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矿山无人化的建设。
分享最后,马巍站在行业的高度为大家总结了智慧矿山的未来展望,从产品画像到杀手特性,未来的智慧矿山一定是在解决行业顽疾的同时,创造了机遇与价值。
无人驾驶在港口落地的技术挑战与应用实践
飞步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TO、腾讯云 TVP 行业大使 杨政带来了题为《无人驾驶在港口落地的技术挑战与应用实践》的主题演讲。他从行业痛点、智慧港口发展历程及无人驾驶落地码头过程中的技术挑战等多方面入手,结合飞步科技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为与会者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杨政首先向与会者分享了港口行业的三大痛点:
- 安全问题:港口作业过程中的车速限制在 30-40 公里每小时以内,且环境单调,加上占比非常大的等待情形,容易让司机产生困顿疲劳的感觉,并最终诱发危险驾驶行为。
- 人力问题:主要集中在考取 A2 驾照周期长、三班倒工作强度大及作业工况恶劣等方面,导致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港口司机这一职业。
- 效率问题:码头的选址建设与海岸线及腹地经济消费水平息息相关,需要进一步挖掘提升效率的空间,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运力需求。传统码头缺失数字化运营思维,高度依赖人工调度,强调个人经验和单车的单打独斗,无法做到全局最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相继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多个文件,明确提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设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世界先进的世界一流港口”。相较于发源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西方国家的自动化码头建设方案,基于集卡和 IGV 等车型的智能化方案,具备成本低、环境依赖小、强自主规划、强容错和高成长性等一些优势,更加符合传统码头在内的港口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加速推进国内沿海集装箱码头落地自动驾驶水平运输等业务。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仍有一些技术挑战需要解决,具体包括:
- 混线场景:传统码头存量多,混线工况占比大。在以“边运营、边改造”为特征的传统混线码头内开展自动驾驶水平运输时,无人集卡与包括有人集卡、服务工程车辆、捆扎工人等在内的广泛主体开展高频交互。而像无保护左转等一些经典场景也十分常见。
- 定位干扰:港口内大型金属作业设备会给无人集卡的定位信号带来持续性的干扰及屏蔽影响;此外港口工况对于无人驾驶集卡的作业精度要求极为严苛。
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杨政表示解决的核心关键在于打造一套具备可成长性的车端无人驾驶系统,要求其自主、可控、可优化。对此飞步实现了无人驾驶系统内从感知定位到决策规划控制的全栈技术覆盖,基于港口真实环境数据加快系统的迭代优化。同时,针对撤除安全员的全无人化运营场景,飞步科技与腾讯云合作打造了 5G 远程智能驾驶系统,基于低带宽、低时延的高清视频传输,实现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接管。
国内主要集装箱码头基本完成了对自动驾驶水平运输的技术验证。智慧港口建设的下半场,已朝“增效”这一深水区前进。港口行业具有潮汐作业波动明显、过度依靠传统经验、设配协同度低等痛点,需要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协同运营,来实现精准的业务供需匹配与可控的全局作业效率。杨政提出,未来智慧港口的发展方向聚焦在“全无人驾驶、全场景感知、全链路调度”。飞步科技通过路端智能感知计算,解决无人集卡视野盲区的问题并提供超视距感知;通过云端调度管理平台,做到对所有车辆和设备的全链路管理,杜绝个体贪心,实现全局效率最优。
分享最后,杨政也介绍了飞步科技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进展,其中宁波舟山港梅东码头作为传统码头改造的典型,已打造了在混线工况下开展多路编组实船运营的全球最大规模自动驾驶集卡作业车队;南通港吕四作业区则代表了新建港口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落地。两大案例帮助与会者更清晰地理解了智慧港口的建设细节。
腾讯5G创新中心发布仪式暨专委会委员授予仪式
腾讯 5G 创新中心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5G 应用产业方阵首批授予的创新中心,由腾讯云、腾讯研究院共同成立,联合运作。旨在开展面向应用创新和技术和产业服务,打造行业领先的 5G 应用验证、创新、展示的综合平台,不断扩展验证测试应用的领域,夯实 5G 行业应用服务能力体系。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 SSV 高级顾问、腾讯研究院总顾问 杨健;腾讯云副总裁李郁韬;腾讯云副总裁 王亚晨;腾讯云副总裁 沈可;中国信通院无线电研究中心无线应用与产业研究部主任 李珊;中国电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部主任、腾讯云 TVP 谭华;三一智矿董事长、腾讯云 TVP 行业大使 马巍;广汽研究院自动驾驶总师、腾讯云 TVP 行业大使 王明明;飞步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TO、腾讯云 TVP 杨政等嘉宾与广大参会者一起,共同见证了腾讯 5G 创新中心发布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腾讯嘉宾在致辞中表达了对腾讯 5G 创新中心的寄语与期待,愿能发挥腾讯的技术与产品优势,携手业界伙伴,共同推动 5G 与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杨健: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5G 的融合应用是加速这个进程的重要引擎。今天我们在这里用线上的形式发布腾讯 5G 创新中心,本身就体现了通信技术给大家带来的便捷,同时在前面的交流中,我们也看到了 5G 在交通、远程控制领域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希望腾讯 5G 创新中心的发布能够助力互联网技术和 5G 的进一步融合,实现更多、更广的应用和创新。
李郁韬:我谨代表腾讯云的产品团队对腾讯 5G 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在 5G 扬帆计划的指导下,5G 融合应用正在加速冲刺,腾讯云也积极地投身其中,发挥腾讯在云、AI、大数据、音视频的技术优势,构筑好桥梁。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联合中国电信打造的 5G 电竞方案已经在腾讯游戏,如 QQ飞车、王者荣耀、使命召唤等电竞赛事上落地应用。我们同时联合三一智矿、飞步科技等伙伴,在 5G 的环境下用实时音视频的能力满足远控的行业场景需求。未来我们相信 5G 远程驾驶、智慧港口、智慧矿山等都会成为常态化的运营场景,更多的实体产业也将插上 5G 的翅膀。
王亚晨:祝贺腾讯 5G 创新中心的成立,我相信腾讯 5G 创新中心将围绕 5G 技术,并和腾讯云的计算、网络、存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充分协同,进一步去连接广大产学研的合作伙伴,为我们的行业客户、产业生态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突破。腾讯在 5G 领域有着多年的技术研发经验与产品储备,在 5G 云游戏,包括电竞、直播上已实现落地应用,为近 150 场 QQ 飞车、王者荣耀和使命召唤的电竞赛事提供了 5G 云化的专网服务,有效地提升了现场的直播及选手的用户体验。我们相信,未来腾讯 5G 创新中心无论在 To C 还是在 To B 的领域,都将赋能更多的应用场景,助力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沈可:我代表腾讯 CSIG 政企线对腾讯 5G 创新中心表示祝贺。我是运营商行业里的老兵,现在非常高兴在腾讯 CSIG 的战线上和大家一同见证和推动 5G 在各方面应用的诞生与落地。腾讯在 5G 应用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在 5G 海洋牧场、远端控制、5G 专网等方面均有储备。我们希望通过腾讯5G创新中心这一平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推动 5G 应用的发展。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富有腾讯特色的 5G 产品和应用在更多的场景中落地实践,赋能产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
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无线电研究中心无线应用与产业研究部主任李珊;中国电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部主任、腾讯云 TVP 谭华;三一智矿董事长、腾讯云 TVP 行业大使马巍;广汽研究院自动驾驶总师、腾讯云TVP行业大使王明明;飞步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TO、腾讯云 TVP 杨政,被授予成为腾讯 5G 创新中心专委会的首批委员。专家们纷纷表示,未来将在 5G 创新这个广阔的蓝图中,一起携手腾讯云贡献更多创新技术与落地应用。
圆桌对话| 5G+车联网,无人化的未来有多远?
本场圆桌对话以《5G+车联网,无人化的未来有多远?》为主题,由腾讯研究院产业安全中心主任翟尤主持,邀请到 Next Engine 翌擎科技创始人兼 CEO、腾讯云 TVP 行业大使 陆维琦;广汽研究院自动驾驶总师、腾讯云 TVP 行业大使 王明明;腾讯云 5G 产品高级架构师 张川川;腾讯云 5G 智慧交通专家 韩云博参加对话交流。
5G 为车联网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
陆维琦:我个人一直从事车联网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历经了从 2G 到 5G 的时代变革。对于智能座舱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其应用开始变得愈发丰富。在靠人驾驶的时代,智能座舱更加强调安全性,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5G 技术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有着广阔的机遇和场景潜力,汽车从单纯的驾驶工具进化出了多种场景,未来我们可以在车里看视频、沉浸式游戏,结合 AR 等应用,甚至演变为移动办公场所,这些都是未来的想象空间。
张川川:从产品角度看,未来车端到云端的音视频传输和互动会变得更加丰富。目前基于腾讯云音视频的能力,我们已经在和一些车企在做包括远程泊车、车内直播等在内的创新应用布局。另外我还想补充两点,一是 5G 低时延的特性,带来了远程控制、远程辅助驾驶的可能;另一个是 5G 云网融合,让边缘计算成为可能,带来更低的时延和边缘智能,真正实现网络融合,从而推动智能汽车、车联网的发展。
韩云博:我简单分享一些应用落地中遇到的事情。远程驾驶和远程控制,跟 5G 的上行应用息息相关,如果要往商业运行、大规模落地的方向演进,未来我们势必需要考虑路口基站上行压力的问题,解决上行容量需求。另一方面,暴雨等天气也会影响到 5G 的速率、信号质量,所以未来解决方案不应只考虑在 5G 技术的改善,还要考虑将网络和应用进行联动,让应用层也能提前预知外界情况,做好调配工作,从而实现远程驾驶等新应用的商业化实现。
王明明:疫情期间,广汽参与了防疫物资运送工作。比较有意思的点在于,如果是有人驾驶汽车,进出疫区需要反复消杀,流程麻烦、效率低,而无人车相对容易很多。我们今年针对远程驾驶的场景做了进一步开发,例如增加了远程开后备箱、开关门窗等新指令,方便装卸货物。我们不希望疫情发生,如果能通过技术的手段赋能,提供更多可能性去帮助社会,这也是一件好事。距离真正的无人化还有多远?
王明明:无论是 L2 还是 L3、L4 的无人驾驶,人和系统的责任划分是很难界定清楚的。我们实际落地过程中,考虑的还是场景,什么场景解决什么问题,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L3 通常是面对普通消费者场景,L4 是面向于矿山、港口等限定区域,或者 robotaxi 这样面向营运场景。至于无人化,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无人化驾驶没那么简单。5G 只是解决了通信链路的问题,但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在环境感知、障碍物行为预测等方面还有非常多的挑战。在限定区域内,车辆运行环境相对可控,比如港口、矿山场景。但在开放社会道路上,还是需要数据说话,在有限范围和工况约束下,具备一定的运行稳定性,再逐步推行。
陆维琦:我很赞同王老师的观点,个人认为无人驾驶第一阶段是场景化的应用,解决效率问题,周边环境可控,但也存在场景复杂,很难形成规模化效益的痛点。第二阶段,L2、L3 能作为辅助驾驶,帮助驾驶员减轻负担,这个阶段未来长时间应该都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出现事故后的责任划分也是一大难题。可能还存在一类场景,比如出租车领域,可能是真正进入无人驾驶之前的一个应用场景,可以在某些道路上混线来做尝试。
韩云博:从政策的层面上看,2000 年时对于自动驾驶出现事故后,保险赔付问题的处理引发的讨论,到现在深圳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解读,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车联网业务所涉及到的数据安全、存储和云端传输,也都涵盖几十、上百项的政策、标准的制定。从技术的角度上看,我们可以去推动一些事情,但在特定场景下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张川川:我补充一点,前面几位老师都提到的运营场景下,我们从腾讯的产业链条上,正在与三一智矿、飞步科技等合作伙伴一起,基于腾讯的 5G 实时音视频能力做远程辅助驾驶的探索。主要目的是通过远程辅助驾驶系统,加速安全员下车,推动矿山、港口等运营场景实现真正的商业化无人驾驶,这是其中的关键。
最后,圆桌嘉宾们还围绕 5G+车联网的产业生态打造等话题做了深入讨论,给与会者带来了由点到面的全局输入。主持人翟尤表示,5G 技术与车联网、自动驾驶是密切相关的,这个领域不仅仅依赖于某一个环节,而涉及到技术、产业的方方面面。相信线上的参会者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结语正如容器技术的出现点燃了微服务架构的燎原之火,云原生技术由此走向普及一般,5G 技术于无人驾驶而言,或许也是那变革背后的一大契机。法规政策、行业标准、技术能力、伦理道德的纠葛,让无人驾驶在落地的过程中经历了循环往复与艰难险阻,5G 技术带来的高速率、广连接、低延迟特性,结合产业的创新应用,才是驶向未来的直通车。
无人驾驶技术,从表面上看解放的是单个的驾驶员,但这背后却是由万千技术人在技术普惠大家的本心下所作出的努力,恰如 TVP 成立之初“用科技影响世界”的初心一般无二。未来的日子,TVP 仍旧希望用每一场技术分享,让你能够在开拓技术认知的路上做到“无人驾驶”,因为指引前行的,是整个行业的技术专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