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设计-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知识点

一、信息和信息化的概念

1. 信息

  1. 维纳(Norbert Wiener):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信息可转换为物质或能量。

  2. 香农(Claude E.Shannon):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减少。(引入热力学概念“熵”。),单位为比特。

  3. 哲学界:信息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方式。

  4. 其它:信息是事先不知道的报导。

信息和材料、能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2. 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演进与变革。

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时域是一个长期过程,空域是经济和社会的一切领域,手段是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3. 信息化对组织的意义

组织的结构创新:如虚拟企业、虚拟社区。

组织的管理创新:实施电子政务、建立电子政府、建立电子社区以提升管理水平。

组织经营创新:利用信息化将经营和管理融为一体。

造就信息化的人才队伍:三类人才(IT 专业人才,业务人才,专家型人才)。

4. 信息化需求

信息化需求包含3个层次,即战略需求、运作需求和技术需求

  1. 战略需求。组织信息化的目标是提升组织的竞争能力、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支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化对组织不仅仅是服务的手段和实现现有战略的辅助工具;信息化可以把组织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组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对于企业,信息化战略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2. 运作需求。组织信息化的运作需求是组织信息化需求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信息化战略目标的需要;二是运作策略的需要。三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3. 技术需求。由于系统开发时间过长等问题在信息技术层面上对系统的完善、升级、集成和整合提出了需求。也有的组织,原来基本上没有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有的也只是一些单机应用,这样的组织的信息化需求,一般是从头开发新的系统。

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ISSP)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Information System Strategic Planning,ISSP)是从企业战略出发,构建企业基本的信息架构,对企业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与应用,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ISSP 方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1. 第一个阶段(以数据处理为核心)

主要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围绕职能部门需求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

(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CU 矩阵: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自下而上设计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变动具有适应性。

(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找实现目标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开发优先次序。

(3)战略集合转化法(SST):把战略目标看成“信息集合”,把战略目标转变成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 第二个阶段(以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

主要以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围绕企业整体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

  1. 战略数据规划法(SDP)
  2. 信息工程法(IE)
  3. 战略栅格法(SG)
3. 第三个阶段(以集成为核心)

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以集成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

  1. 价值链分析法(VCA)
  2. 战略一致性模型(SAM)

三、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系统架构设计-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知识点_第1张图片
系统架构设计-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知识点_第2张图片

开发阶段

  1. 总体规划阶段:是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并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规划过程规范或完善用户单位的业务流程。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总体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实施计划、技术规范

  2. 系统分析阶段: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及系统初步方案

  3. 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设计及系统管理流程设计。

  4.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阶段的成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即将设计文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

  5. 系统验收阶段:通过试运行,系统性能的优劣及其他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用户面前,即进入了系统验收阶段。

四、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

1. 电子政务业务模型

系统架构设计-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知识点_第3张图片
电子政务注意包括三个应用领域:

  1. 政务信息查询: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组织,为其提供政策、法规、条例和流程的查询服务;

  2. 公共政务办公:借助互联网实现政府机构的对外办公,例如申请、申报等,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增加透明度。

  3. 政府办公自动化: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机构内部办公的效率,如公文报送、信息通知和信息查询等。

2. 电子政务分类(应用模式)

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个,即 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公民

  1. 政府对政府(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指政府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包括国家和地方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例如人口信息、地理信息、资源信息等;政府之间各种业务流程所需要采集和处理的信息,例如,计划管理、社会经济统计等;政府之间的通信系统,包括各种紧急情况的通报、处理和通信系统。

  2. 政府对企业(G2B)或 B2G (Government To Business):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政府向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和行政规定,即企事业单位从合法业务活动的环境,包括产业政策、社保等各种规定;政府向企事业单位颁发的各种营业执照、许可证等。

  3. 政府对公民(G2C)或 C2G(Government To Citizen):实际上是政府面向公众所提供的服务。首先是信息服务,例如让公众知道政府的规定、办事程序、主管部门等,以及各种关于社区公安和水、火等于公共安全有关的信息等,还包括户口、各种证件的管理等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4. 政府对公务员(G2E)(Government To Employee):是指政府与政府公务员即政府雇员之间的电子政务,也有学者称为内部效率效能电子政务模式。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如 OA 系统等)的重要形式,也是 G2G、G2B、G2C 的基础。G2E 主要是利用 Intarnet(企业内部网)建立有效的行政办公和员工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管理水平服务。

五、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1. 企业资源计划(ERP)

ERP的发展过程:

系统架构设计-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知识点_第4张图片
ERP 的结构

ERP 是将企业所有资源(企业三大流**:物流、资金链、信息流**)进行集成整合,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三方面: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这三个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集成体,它们相互之间有相应的接口,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ERP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系统架构设计-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知识点_第5张图片
ERP的三个理解层次

  1. 管理思想:他是管理思想的变革。

  2. 软件产品:不是直接买来就用,需要个性化的开发与部署。

  3. 管理系统:存在众多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有统一的规划,是互联互通的,便于事前事中监控。

ERP的 5 个计划层次

  1. 经营计划:经营计划是企业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国家有关政策、企业资源能力和历史状况、同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有关信息,制定经营计划。

  2. 生产计划大纲:是根据经营计划的生产目标制定的,是对企业经营计划的细化,用以描述企业在可用资源的条件下,在一定时期中的产量计划。生产计划大纲在企业决策层的三个计划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企业经营计划和战略规划的细化,另一方面它又用于指导企业编制主生产计划,指导企业有计划地进行生产

  3. 主生产计划:是对企业生产计划大纲的细化,说明在一定时期内的如下计划: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什么时候交货。

  4. 物料需求计划:是对主生产计划的各个项目所需的全部制造件和全部采购件的网络支持计划和时间进度计划。它根据主生产计划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数量和交货期,推导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时期,再导出自制零部件的制作订单下达日期和采购件的采购订单发送日期,并进行需求资源和可用能力之间的进一步平衡。

  5. 能力需求计划:是对物料需求计划所需能力进行核算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分析比较 MRP 的需求和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及早发现能力的瓶颈所在,为实现企业的生产任务而提供能力方面的保障。

  6. 车间作业计划:在 MRP 所产生的加工制造订单的基础上,按照交货期的前后和生产优先级选择原则以及车间的生产资源情况(如设备、人员、物料的可用性、加工能力的大小等),将零部件的生产计划以订单的形式下达给适当的车间。

2. 客户管理 CRM

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将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集成在软件上,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客户管理系统中,销售自动化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模块,营销自动化作为销售自动化的补充,包括营销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计划结果分析等功能客户服务与支持 是CRM系统的重要功能。目前,客户服务与支持的主要手段有两种,分别是呼叫中心和互联网。CRM系统能够与ERP系统在财务、制造、库存等环节进行连接,两者之间虽然关系比较独立,但由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会形成一定的闭环反馈结构。

CRM 理念将客户看作资产;客户关怀是中心,目的是与客户建立长期和有效的业务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

CRM 的功能

  1. 客户服务:CRM 的关键内容。

  2. 市场营销:包括商机产生、商机获取和管理、商业活动管理和电话营销等。

  3. 共享的客户资料库:它把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连接起来。

  4. 分析能力:CRM 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具有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分析能力。

CRM 具备的要素

  1. 畅通有效的客户交流渠道(触发中心)。在通信手段极为丰富的今天,能否支持各种触发手段与客户进行交流,是十分关键的。

  2. 对所获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挖掘中心)。采用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

  3. CRM 必须能与 ERP 很好地集成。作为企业管理的前台,CRM 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信息必须能及时传达到后台的财务、生产等部门,这是企业能否有效运营的关键。

CRM 实现过程的三方面工作

  1. 客户服务与支持,即通过控制服务品质以赢得顾客的忠诚度,例如,对客户快速准确的技术支持、对客户投诉的快速反应、对客户提供产品查询等;

  2. 客户群维系,即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实现新的销售,例如,通过交流赢得失去的客户等;

  3. 商机管理,即利用数据库开展销售,例如,利用现有客户数据库做新产品推广测试,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促销调查,确定目标客户群等。

CRM通过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与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为企业涉及到客户或者消费者的各个领域提供了完美的集成,使得企业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建立起基于学习性关系基础上的一对一营销模式,从而让企业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CRM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客户服务与支持、商业智能。

3. 供应链管理 SCM

SCM 理念:强强联合,整合与优化“三流”信息流-需求信息流、供应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打通企业间“信息孤岛”,严格的数据交换标准。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在计划(策略性)、采购、制造、配送、退货等各方面联系起来。

信息流分为

  1. 需求信息流:如客户订单、生产计划、采购合同等

  2. 供应信息流:如入库单、完工报告单、库存记录、可供销售量、提货发运单等

4. 产品数据管理 PDM

PDM 理念: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和与产品相关的过程。

PDM 发展阶段:配合 CAD–>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协同商务。

PDM 核心功能

  1. 数据库和文档管理;
  2. 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
  3. 生命周期管理和流程管理;
  4. 集成开发接口

5. 商业智能 BI

BI 的过程

  1. 需求分析
  2. 数据仓库建模
  3. 数据抽取
  4. 建立 BI 分析报表
  5. 用户培训和数据模拟测试
  6. 系统改进和完善

BI 的主要技术

  1. 数据仓库
  2. 数据挖掘
  3. 联机分析(OLAP)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的特点:面向主题;集成的;相对稳定的(非易失的);反映历史变化(随着时间变化)。数据仓库形成过程包括:

  1. 数据源进行数据预处理 ETL(数据抽取、请理、装载、刷新)

  2. 数据仓库存储—数据集市

  3. 数据分析,OLAP 服务器

  4. 数据展现—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

数据挖掘

方法:

  1. 决策树(构建树结构进行分析)

  2. 神经网络(类似统计学中的判别、回归、聚类等功能)

  3. 遗传算法(三个基本过程:繁殖(选择)、交叉(重组)、变异(突变))

  4.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关联规则是描述数据之间存在关系的规则)

分类:

  1. 关联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2. 序列模式分析:侧重点是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关系(因果关系)。

  3. 分类分析:为每一个记录赋予一个标记再按标记分类。

  4. 聚类分析:分类分析法的逆过程。

6. 决策支持系统 DSS

分类

  1. 结构化决策:指对 某一决策过程的规则进行确定性描述与建模,以适当的算法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解;

  2. 非结构化决策:决策过程复杂,不可能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描述其决策过程,更无所谓最优解。

  3. 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一般用于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一般来说,决策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组成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 MIS 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但是,DSS 不可以代替决策者。

DSS 基本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推理部分和用户接口子系统

7. 业务流程重组 BPR

BPR 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的显著性的成就。

基本原则:以流程为中心的原则,团队管理原则(以人为本),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

过程:项目的启动,拟定变革计划,建立项目团队,分析目标流程,重新设计目标流程,实施新的设计,持续改进,重新开始。

基于 BPR 的系统规划:战略规划,流程规划,数据规划,功能规划,系统实施。

8. 业务流程管理 BPM

BPM 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

PDCA 闭环的管理过程:明确业务流程所欲获取的成果,开发和计划系统的方法,实现以上成果;系统地部署方法,确保全面实施;根据对业务的简称和分析以及持续的学习活动,评估和身材所执行的方法。并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实施改进措施。

流程管理包含三个层面:规范流程、优化流程和再造流程。

BPM 与 BPR 区别

BPM 与 BPR 管理思想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流程管理并不要求对所有的流程进行再造。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并不是流程再造,而是根据现有流程的具体情况,对流程进行规范化的设计。

六、企业门户

  1. 企业网站:注重单向信息传递,缺互动。

  2. 企业信息门户(EIP):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企业门户之下。强调增强了互动。

  3. 企业知识门户(EKP):企业网站的基础上增加知识性内容。

  4. 企业应用门户(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业务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业务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

  5. 企业通用门户:集以上四者于一身。

七、企业应用集成

1. 层次划分的集成方式

  1. 表示集成(界面集成)

    把各应用系统的界面集成起来,统一入口,产生“整体”感觉。

  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应用集成和业务过程集成的基础。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ETL、数据仓库、联邦数据库都可视为数据集成。

  3. 控制集成(功能集成、应用集成、API 集成)

    业务逻辑层次集成,可以借助于远程过程调用或远程方法调用、面向消息的中间件等技术。

  4. 业务流程集成(过程集成)

    进行业务流程集成时,企业必须对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进行定义、授权和管理,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5. 消息集成

    适用于数据量小、但要求频繁地、立即地、异步地数据交换场合。

  6. 共享数据库

    实时性强、可以频繁交互,数据的交换属于同步方式。
    它通常将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储在一个共享数据库中,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库模式来处理不同应用的集成需求。共享数据库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存储与格式定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语义不一致的问题,但无法完全解决该问题。在共享数据库集成中,多个应用程序可能通过共享数据库频繁地读取和修改相同的数据,这会使数据库成为一个性能瓶颈。共享数据库集成方式的一个重要限制来自外部的已封装应用,这些封装好的应用程序只能采用自己定义的数据库模式,调整和集成余地较小

  7. 文件传输

    适用于数据量大、交换频度小、即时性要求低的情况。

2. 基于集成模式(集成技术)的集成方式

  1. 面向信息的集成
    为应用提供透明的信息访问服务,通过实现异种数据库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互操作、分布数据据管理和共享信息模型定义(或共享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集成平台上运行的应用、服务或用户端能够以一致的语义和接口实现对数据(数据库、数据文件、应用交互信息)的访问与控制。

  2. 面向过程的集成
    强调处理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逻辑,与核心业务逻辑相分离,并通过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业务功能。

  3. 面向服务的集成
    只使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业务交互的综合计算实体。面向服务的集成通过允许组织提供现有应用中锁定的功能,作为可再用服务,来处理集成原有不可变多种系统的问题。

3. 基于组织范围的集成方式

  1. 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
    按集成内容,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技术平台的集成
      系统底层的体系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首先必须得到集成。这个集成包括信息技术硬件所组成的新型操作平台,如各类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设备,还包括置入信息技术或者说经过信息技术改造的机床、车床、自动化工具、流水线设备等新型设施和设备。

    2. 数据的集成
      为了完成应用集成和业务流程集成,需要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数据集成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流与共享,是进行其他更进一步集成的基础。数据集成的特点是简单、低成本,易于实施,但需要对系统内部业务的深入了解。
      数据集成是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确定元数据模型。只有在建立统一的模型后,数据才能在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和共享。数据集成采用的主要数据处理技术有数据复制、数据聚合和接口集成等。

    3. 应用系统的集成
      应用系统集成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和方法的共享。它为进一步的过程集成打下了基础。

    4. 业务过程的集成
      对业务过程进行集成的时候,企业必须在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业务流程的集成使得在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流程能够无缝连接,实现流程的协调运作和流程信息的充分共享。

  2. 企业外部的信息集成

    企业外部的信息集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 通过门户网站和互联网实现公众、社会团体、社会和客户的互动,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集成;
    2. 通过与合作伙伴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动态的企业联盟,发展基于竞争合作机制的虚拟企业,重塑企业的战略模式和竞争优势。

3. 集成平台

集成平台是支持企业集成的支撑环境,包括硬件、软件、软件工具和系统,通过集成各种企业应用软件形成企业集成系统。由于硬件环境和应用软件的多样性,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环境都非常复杂,因此,为了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的应用需求,作为企业集成系统支持环境的集成平台,其基本功能主要有:

  1. 通信服务

    它提供分布环境下透明的同步/异步通信服务功能,使用户和应用程序无需关心具体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处的网络物理位置,而以透明的函数调用或对象服务方式完成它们所需的通信服务要求。

  2. 信息集成服务

    它为应用提供透明的信息访问服务,通过实现异种数据库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互操作、分布数据管理和共享信息模型定义(或共享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集成平台上运行的应用、服务或用户端能够以一致的语义和接口实现对数据(数据库、数据文件、应用交互信息)的访问与控制。

  3. 应用集成服务

    它通过高层应用编程接口来实现对相应应用程序的访问,这些高层应用编程接口包含在不同的适配器或代理中,它们被用来连接不同的应用程序。这些接口以函数或对象服务的方式向平台的组件模型提供信息,使用户在无需对原有系统进行修改(不会影响原有系统的功能)的情况下,只要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加上相应的访问接口就可以将现有的、用不同的技术实现的系统互联起来、通过为应用提供数据交换和访问操作,使各种不同的系统能够相互协作。

  4. 二次开发工具

    二次开发工具是集成平台提供的一组帮助用户开发特定应用程序(如实现数据转换的适配器或应用封装服务等)的支持工具,其目的是简化用户在企业集成平台实施过程中(特定应用程序接口)的开发工作。

  5. 平台运行管理工具

    它是企业集成平台的运行管理和控制模块,负责企业集成平台系统的静态和动态配置、集成平台应用运行管理和维护、事件管理和出错管理等。通过命名服务、目录服务、平台的动态静态配置,以及其中的关键数据的定期备份等功能来维护整个服务平台的系统配置及稳定运行。

八、扩展

  1. 企业信息化不包括:组织机构变革

  2. 实行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前提是对企业历史上形成的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其核心是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流的集成

  3. 管理科学的核心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管理,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重新整合,从作为管理核心的财务、资金管理,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的管理,并延伸到企业技术创新、工艺设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进而扩展到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的管理乃至发展电子商务,形成企业内部向外部扩散的全方位管理。 企业信息化注重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分析和研究,信息系统所蕴含的管理思 想也可帮助企业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运作体系,提供准确及时的管理决策信息。

  4. 企业信息化一定要站在企业规划基础之上,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基础建立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建立企业战略数据模型的依据。

  5. 参与电子商务的实体有4类:顾客、商户、银行及认证中心

  6.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挖掘和业务流程的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活动。

  7. 系统工程的诞生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联系起来,综合应用,并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对系统的结构、要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等目的。

    霍尔三维结构是由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

    1. 逻辑维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七个步骤:

      1. 明确问题
      2. 建立价值体系或评价体系
      3. 系统分析
      4. 系统综合
      5. 系统方案的优化选择
      6. 决策”决策就是管理“,”决策就是决定“,人类的决策管理活动面临着被决策系统的日益庞大和日益复杂。
      7. 制定计划有了决策就要付诸实施,实施就要依靠严格的有效的计划。
    2. 时间维
      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

      1. 规划阶段。即调研、程序设计阶段,目的在于谋求活动的规划与战略;
      2. 拟定方案。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3. 研制阶段。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4. 生产阶段。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5. 安装阶段。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6. 运行阶段。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7. 更新阶段。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3. 知识维

      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霍尔把这些知识分为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类系统工程,如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他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8. IETF集成服务(Intsery)工作组根据服务质量的不同,把玩temat服务分成了三种类型:

    1. 保证质量的服务(Guaranteed services):对带宽、时延、抖动和丢包率提供定量的保证。

    2. 控制负载的服务(Controlled—load services):提供一种类似于网络欠载情况下的服务,这是一种定性的指标。

    3. 尽力而为的服务(Best-Effort):这是Internet提供的一般服务,基本上无任何质量保证。

  9. 基于javaEE平台的基础功能服务构建应用系统时,JDBC、JCA和Java IDL可用来集成遗产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