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得之三十四】“禅宗境界”的员工

场景再现
================
管理者A:咱公司那个“土豪哥”你知道不?
管理者B:知道呀,你们项目组的那个“富二代”。
管理者A:是呀。
             他个人能力还可以,我想锻炼他一下,让他带领着团队做一个保守项目,想培养他做接班人。
             我也找他谈了我的想法..............
管理者B:然后呢?
管理者A:人家不同意,人家感觉现在很好。
管理者B:人家是“土豪哥”,工作就是打发时间的,你也别多想,找下一个培养目标吧。
管理者A:哎.... 
================ 

场景中的“土豪哥”,我想在工作中还是大有人在的。

某一老员工,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本专业或者本公司有一定的资历,适应岗位要求。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已达到职业平稳期,达到了公司的“玻璃天花板”;个性淡泊,家境殷实,工作只是避免寂寞的手段;同时也深谙“彼得原理”,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财、权、位”的诱惑已荡然无存,拒绝主动变革,安于现状,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真实写照。

像这样进入了禅宗境界的“欲望皆无”的员工,我们怎么办?
有声音提议说 “这种人,能用则用,不服管就走人,这样人离开组织可谓是无伤大雅。”

起初我也是同样的想法,毕竟这种员工就是借助工作打发时间,这点薪资还不足日常开销。如因体制改革、整顿精简,在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做裁员选择时,这类员工应该裁员的首选。
一,不会因暂时的失业使自己深陷窘境。
二,真很难用什么激励手段激发其潜能。 
 
如果在风平浪静的组织中遇到这类员工,我们能做就的就是“打感情牌”,更要注重一些非正式场合的沟通方,比方说 聚会、拓展训练、郊游等等,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与他们闲聊,切勿把工作上的事带入聊天内容,这样会让其感到厌烦。目的只有一个,探知他的兴趣所向。

记得有一次聚会,我和这位老员工调侃起来。谈话间得知他对写作颇感兴趣,他还推荐几篇他发表过的散文供我欣赏,虽然谈不上名家名作,但是从字里行间中能寻觅到一丝丝“用心”。从那以后,我和他的每一次聊天几乎都与工作无关,都是围绕着他时不时发给我过来的链接“新作”。因为我本身也比较喜好写作,久而久之,我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同事&朋友”。
 
有一天,上面领导要求以项目组为单位整备知识库。要求把无形的知识、经验整理成册供他人参阅。说白了,就是组织过程资产建设。
其他项目组还为此事找不到合适人选而发愁,但是我心中早就有了不二人选,于是我找到了他。


我→“公司最近要搭建社内论坛,要把成功案例、失败教训等形成文档供他人参阅。但是要把这些写明白、让大家通俗易懂可不容易。”
他→“是呀,这对笔杆子要求蛮高的” 
我→“对了,你之前写的都是散文类的,如果试着写写这方面东西能行不?”
他→ “这也可以?”
我→“你工作也近九年,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应该有很多,写这东西与写散文一样,只要用心去写亲身经历过的事,准没错。”
他→“能行吗?”
我→ “一来,练练文笔、换换风格、做个尝试;二来,也算是对自己的工作总结;三来,你在写、他在看,工作业绩人人见。”
他→“好,我去准备一下,试试看。”

说了这么多,管理这类进入禅宗的员工,不完全是发现其长处,善用其长处,而是接近、获知其兴趣、爱好,从兴趣、爱好入手。
管理者们往往有一个误区,员工的兴趣、爱好就是其长处、优势,这可大错特错。“长处、优势 ≠ 兴趣、爱好”请你们牢记这一点。 
管理这样的员工,任何激励都是无效的,不妨尝试一下“投其所好”。这些爱好、兴趣谈不上专业、优势,但因他们喜欢,所以他们在作业时,透漏着那种真心和用心,而这一切恰恰是用薪资换不来的,管理者能做的仅是肯定、支持、指导罢了。

这类员工某些人的兴趣、爱好会被组织所活用:
▲写作爱好者,可以通过他丰富组织过程资产。
▲汽车发烧友,可以借助他的痴迷,做一些车载制品的设计、研发。
▲...............
 
当然了,也不排除一些人至始至终无法与组织“并轨”。
管理这样员工你要小心了,双方都没有谈判的筹码,任何过激的行为都可能让原有的天平颠覆,各自好之为之吧。 ←(菜鸟之见,切勿当真哦)

 

菜鸟级 QQ管理交流群:295388584
微信互动(管理心得交流站):GLXDJLZ
【管理心得之三十四】“禅宗境界”的员工
刚刚初步,菜鸟征集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