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又叫做SDLC(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它是集合了计划、开发、测试和部署过程的集合。如下图所示 :
1.1、需求分析
这是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根据项目需求,团队执行一个可行性计划的分析。项目需求可能是公司内部或者客户提出的。这阶段主要是对信息的收集,也有可能是对现有项目的改善和重新做一个新的项目。还要分析项目的预算多长,可以从哪方面受益及布局,这也是项目创建的目标。
1.2、设计
第二阶段就是设计阶段,系统架构和满意状态(就是要做成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和创建一个项目计划。计划可以使用图表,布局设计或者文者的方式呈现。
1.3、实现
第三阶段就是实现阶段,项目经理创建和分配工作给开者,开发者根据任务和在设计阶段定义的目标进行开发代码。依据项目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可以需要数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1.4、测试
测试人员进行代码测试 ,包括功能测试、代码测试、压力测试等。
1.5、进化
最后进阶段就是对产品不断的进化改进和维护阶段,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可能需要对某功能进行修改,bug修复,功能增加等。
软件生命周期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这样就使得结构复杂、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得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可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6个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中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及含义分别介绍如下。
第1阶段:问题定义,该阶段由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第2阶段:需求分析,该阶段对软件需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划分出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并制作成文档。需求分析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后期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在后期开发中,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应考虑到需求的变化,以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第3阶段:软件设计,该阶段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第4阶段:软件开发,该阶段在软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制订统一的、符合标准的程序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以及可移植性。
第5阶段:软件测试,该阶段是软件开发完成后对软件进行测试,以查找软件设计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软件测试过程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3个阶段;测试的方法以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或者两者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测试过程中,为减少测试的随意性,需要制订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遵守;测试完成之后,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测试结果以文档的形式汇总。
第6阶段:软件维护,软件完成测试并投入使用之后,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体,软件可能无法满足用户使用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升级以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瀑布模型是描述软件生产到消亡的过程模型图,该模型目前实际工作中已不常用,但是该模型是其他模型的鼻祖。
瀑布模型的优点:
每个阶段比较清楚,并且有相对应的文档产生。 当前一个阶段完成后,才开始后面的阶段(一次性的)。
瀑布模型的缺点:
发现问题的时机比较晚,失去提前纠错的机会。 测试介入比较晚。
适应场景:
适用于需求不易发生改变的大项目。
能够适用需求的变化,并且能够给出快速的响应。
小步快跑
ACP
V模型的作用:主要描述测试、开发之间的对应关系。
V模型的简介:
V模型具有代表意义的模型,最早由Paul Rool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由英国国家计算机中心发布。
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种,反应测试活动与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
V模型从左到右,描述了开发与测试过程之间的阶段对应关系。
V模型的优点:每个阶段比较清楚,测试过程由底层(代码)到高层(应用)测试过程。
V模型的缺点:不适用于需求的更改。
W模型,简称“双V”模型,即以开发主导的一个“V”,和以测试主导的另一个“V”构成,为了克服V模型的缺点,引入了W模型。
W模型的优点:
测试介入时间早,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降低修复成本。
测试伴随整个软件生产周期,除了测试软件之外,还需要验证文档。
W模型的缺点:
该模型应用起来复杂度高(具备计算机技能、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测试素质)
持续集成指的是,频繁地(一天多次)将代码集成到主干。
持续集成的目的,就是让产品可以快速迭代,同时还能保持高质量。它的核心措施是,代码集成到主干之前,必须通过自动化测试。只要有一个测试用例失败,就不能集成。
根据持续集成的设计,代码从提交到生产,整个过程有以下几步。
流程的第一步,是开发者向代码仓库提交代码。所有后面的步骤都始于本地代码的一次提交(commit)。
代码仓库对commit操作配置了钩子(hook),只要提交代码或者合并进主干,就会跑自动化测试。
测试有好几种。
- 单元测试:针对函数或模块的测试
- 集成测试:针对整体产品的某个功能的测试,又称功能测试
- 端对端测试:从用户界面直达数据库的全链路测试
第一轮至少要跑单元测试。
通过第一轮测试,代码就可以合并进主干,就算可以交付了。
交付后,就先进行构建(build),再进入第二轮测试。所谓构建,指的是将源码转换为可以运行的实际代码,比如安装依赖,配置各种资源(样式表、JS脚本、图片)等等。
常用的构建工具如下。
- Jenkins
- Travis
- Codeship
- Strider
Jenkins和Strider是开源软件,Travis和Codeship对于开源项目可以免费使用。它们都会将构建和测试,在一次运行中执行完成。
构建完成,就要进行第二轮测试。如果第一轮已经涵盖了所有测试内容,第二轮可以省略,当然,这时构建步骤也要移到第一轮测试前面。
第二轮是全面测试,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都会跑,有条件的话,也要做端对端测试。所有测试以自动化为主,少数无法自动化的测试用例,就要人工跑。
需要强调的是,新版本的每一个更新点都必须测试到。如果测试的覆盖率不高,进入后面的部署阶段后,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通过了第二轮测试,当前代码就是一个可以直接部署的版本(artifact)。将这个版本的所有文件打包( tar filename.tar *
)存档,发到生产服务器。
生产服务器将打包文件,解包成本地的一个目录,再将运行路径的符号链接(symlink)指向这个目录,然后重新启动应用。这方面的部署工具有Ansible,Chef,Puppet等。
一旦当前版本发生问题,就要回滚到上一个版本的构建结果。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修改一下符号链接,指向上一个版本的目录。
一个自动构建过程,从检出代码、编译构建、运行测试、结果记录、测试统计等都是自动完成的,无需人工干预。
一个代码存储库,即需要版本控制软件来保障代码的可维护性,同时作为构建过程的素材库,一般使用SVN或Git。
一个持续集成服务器,Jenkins就是一个配置简单和使用方便的持续集成服务器。
降低风险;
减少重复性工作;
对系统健康持续检查,减少发布风险带来的e问题;
Jenkins是一个开源软件项目,是基于Java开发的一种持续集成工具,用于监控持续重复的工作,旨在提供一个开放易用的软件平台,使软件项目可以进行持续集成
官网:https://www.jenkins.io/
1.易于安装-只要把jenkins.war部署到servlet容器,不需要数据库支持。
2.易于配置-所有配置都是通过其提供的web界面实现。
3.集成RSS/E-mail通过RSS发布构建结果或当构建完成时通过e-mail通知。
4.生成JUnit/TestNG测试报告。
5.分布式构建支持Jenkins能够让多台计算机一起构建/测试。
6.文件识别:Jenkins能够跟踪哪次构建生成哪些jar,哪次构建使用哪个版本的jar等。
7.插件支持:支持扩展插件,你可以开发适合自己团队使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