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层的TCP和UDP

TCP/IP 中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传输层协议,分别是 TCP 和 UDP。

  • 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流协议。流就是指不间断的数据结构,当应用程序采用 TCP 发送消息时,虽然可以保证发送的顺序,但还是犹如没有任何间隔的数据流发送给接收端。TCP 为提供可靠性传输,实行“顺序控制”或“重发控制”机制。此外还具备“流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提高网络利用率等众多功能。
  • “面向字节流”的含义是:虽然应用程序和 TCP 的交互式一次一个数据块(大小不等),但 TCP 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仅仅看成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TCP 并不知道所传送的字节流的含义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1张图片

  • UDP 是不具有可靠性的数据报协议。细微的处理它会交给上层的应用去完成。在 UDP 的情况下,虽然可以确保发送消息的大小,却不能保证消息一定会到达。因此,应用有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重发处理。
  • TCP 和 UDP 的优缺点无法简单地、绝对地去做比较:TCP 用于在传输层有必要实现可靠传输的情况;而在一方面,UDP 主要用于那些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有较高要求的通信或广播通信。TCP 和 UDP 应该根据应用的目的按需使用。

一、端口号

  • 端口号:数据链路和 IP 中的地址,分别指的是 MAC 地址和 IP 地址。前者用来识别同一链路中不同的计算机,后者用来识别 TCP/IP 网络中互连的主机和路由器。在传输层也有这种类似于地址的概念,那就是端口号。端口号用来识别同一台计算机中进行通信的不同应用程序。因此,它也被称为程序地址。
  • 根据端口号识别应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可以运行多个程序。传输层协议正是利用这些端口号识别本机中正在进行通信的应用程序,并准确地将数据传输。通过端口号识别应用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2张图片

-通过 IP 地址、端口号、协议号进行通信识别: 五元组的作用:确定某一具体的通信。P197

  • 端口号的确定:
    **标准既定的端口号:**这种方法也叫静态方法。它是指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其指定的端口号。但并不是说可以随意使用任何一个端口号。例如 HTTP、FTP、TELNET 等广为使用的应用协议中所使用的端口号就是固定的。这些端口号被称为知名端口号,分布在 0~1023 之间;除知名端口号之外,还有一些端口号被正式注册,它们分布在 1024~49151 之间,不过这些端口号可用于任何通信用途。
    **时序分配法:**服务器有必要确定监听端口号,但是接受服务的客户端没必要确定端口号。在这种方法下,客户端应用程序完全可以不用自己设置端口号,而全权交给操作系统进行分配。动态分配的端口号范围在 49152~65535 之间。
    端口号问题此时存在一个客户端端口号用尽的问题

  • 端口号与协议:
    端口号由其使用的传输层协议决定。因此,不同的传输层协议可以使用相同的端口号。
    此外,那些知名端口号与传输层协议并无关系。只要端口一致都将分配同一种应用程序进行处理。P199

二、 TCP

  • TCP 与 UDP 的区别相当大。它充分地实现了数据传输时各种控制功能,可以进行丢包时的重发控制,还可以对次序乱掉的分包进行顺序控制。而这些在 UDP 中都没有。

  • 此外,TCP 作为一种面向有连接的协议,只有在确认通信对端存在时才会发送数据,从而可以控制通信流量的浪费。

  • 三次握手(重点):
    TCP 提供面向有连接的通信传输。面向有连接是指在数据通信开始之前先做好两端之间的准备工作。
    所谓三次握手是指建立一个 TCP 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总共发送三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执行connect来触发。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3张图片
    三次握手:

  •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器端,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端确认。

  •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客户端以确认连接请求,服务器端进入SYN_RCVD状态。

  •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SYN攻击:
    在三次握手过程中,Server发送SYN-ACK之后,收到Client的ACK之前的TCP连接称为半连接(half-open connect),此时Server处于SYN_RCVD状态,当收到ACK后,Server转入ESTABLISHED状态。SYN攻击就是Client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并向Server不断地发送SYN包,Server回复确认包,并等待Client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因此,Server需要不断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SYN包将产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导致正常的SYN请求因为队列满而被丢弃,从而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SYN攻击时一种典型的DDOS攻击,检测SYN攻击的方式非常简单,即当Server上有大量半连接状态且源IP地址是随机的,则可以断定遭到SYN攻击了,使用如下命令可以让之现行:

#netstat -nap | grep SYN_RECV

四次挥手:
所谓四次挥手(Four-Way Wavehand)即终止TCP连接,就是指断开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4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或服务端任一方执行close来触发,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4张图片
由于TCP连接时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要单独进行关闭,这一原则是当一方完成数据发送任务后,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一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FIN只是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了,即不会再收到数据了,但是在这个TCP连接上仍然能够发送数据,直到这一方向也发送了FIN。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则执行被动关闭,上图描述的即是如此。
(1)第一次挥手:Client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送,Client进入FIN_WAIT_1状态。

(2)第二次挥手:Server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Client,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Server进入CLOSE_WAIT状态。

(3)第三次挥手:Server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Server到Client的数据传送,Server进入LAST_ACK状态。

(4)第四次挥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进入TIME_WAIT状态,接着发送一个ACK给Server,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Server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才能返回到CLOSE状态?
原因有二:
一、保证TCP协议的全双工连接能够可靠关闭
二、保证这次连接的重复数据段从网络中消失

先说第一点,如果Client直接CLOSED了,那么由于IP协议的不可靠性或者是其它网络原因,导致Server没有收到Client最后回复的ACK。那么Server就会在超时之后继续发送FIN,此时由于Client已经CLOSED了,就找不到与重发的FIN对应的连接,最后Server就会收到RST而不是ACK,Server就会以为是连接错误把问题报告给高层。这样的情况虽然不会造成数据丢失,但是却导致TCP协议不符合可靠连接的要求。所以,Client不是直接进入CLOSED,而是要保持TIME_WAIT,当再次收到FIN的时候,能够保证对方收到ACK,最后正确的关闭连接。

再说第二点,如果Client直接CLOSED,然后又再向Server发起一个新连接,我们不能保证这个新连接与刚关闭的连接的端口号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新连接和老连接的端口号是相同的。一般来说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还是有特殊情况出现:假设新连接和已经关闭的老连接端口号是一样的,如果前一次连接的某些数据仍然滞留在网络中,这些延迟数据在建立新连接之后才到达Server,由于新连接和老连接的端口号是一样的,又因为TCP协议判断不同连接的依据是socket pair,于是,TCP协议就认为那个延迟的数据是属于新连接的,这样就和真正的新连接的数据包发生混淆了。所以TCP连接还要在TIME_WAIT状态等待2倍MSL,这样可以保证本次连接的所有数据都从网络中消失。

上面是一方主动关闭,另一方被动关闭的情况,实际中还会出现同时发起主动关闭的情况,
具体流程如下图: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5张图片
同时挥手

一、 通过确认序列号与确认应答提高可靠性

  • 在 TCP 中,当发送端的数据到达接收主机时,接收端主机会返回一个已收到消息的通知。这个消息叫做确认应答(ACK)。当发送端将数据发出之后会等待对端的确认应答。如果有确认应答,说明数据已经成功到达对端。反之,则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很大
  • 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等待到确认应答,发送端就可以认为数据已经丢失,并进行重发。由此,即使产生了丢包,仍然能够保证数据能够到达对端,实现可靠传输。
  • 未收到确认应答并不意味着数据一定丢失。也有可能是数据对方已经收到,只是返回的确认应答在途中丢失。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发送端误以为数据没有到达目的地而重发数据。
  • 此外,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确认应答延迟到达,在源主机重发数据以后才到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此时,源主机只要按照机制重发数据即可。
  • 对于目标主机来说,反复收到相同的数据是不可取的。为了对上层应用提供可靠的传输,目标主机必须放弃重复的数据包。为此我们引入了序列号。
  • 序列号是按照顺序给发送数据的每一个字节(8位字节)都标上号码的编号。接收端查询接收数据 TCP 首部中的序列号和数据的长度,将自己下一步应该接收的序列号作为确认应答返送回去。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应答号,TCP 能够识别是否已经接收数据,又能够判断是否需要接收,从而实现可靠传输。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6张图片
    Delayed ACK(延迟确认):
    如果只是单纯的发送一个确认,代价会比较高(IP头部20字节+TCP头部20字节)。
    TCP Delayed ACK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而改善网络性能。它将几个ACK响应组合在一起成为单个响应,或者将ACK响应与响应数据一起发送给对方,从而减少协议开销。
    具体如下:

当有响应数据要发送时,ACK会随响应数据立即发送给对方;
如果没有响应数据,ACK将会延迟发送,以等待看是否有响应数据可以一起发送。在linux系统中,默认这个延迟时间是40ms;
如果在等待发送ACK期间,对方的第二个数据包又到达了,这时要立即发送ACK。

Nagle算法:
Nagle算法是一种通过减少网络发送数据包来提高TCP/IP网络效率的方法。它使用发明人 John Nagle 的名字来命名的,John Nagle 在 1984 年首次用这个算法来尝试解决福特汽车公司的网络拥塞问题。
试想如果应用程序每次产生1个字节的数据,都以网络数据包的形式发送到远程服务器,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网络因为太多的数据包而过载。在这种情况下,传送一个只有1个字节有效数据的数据包,却要花费40个字节长包头(即IP头部20字节+TCP头部20字节)的额外开销,这种有效载荷(payload)的利用率是极其低下的。
具体如下:

如果发送内容大于等于1个MSS(MSS为TCP数据包每次能传输的最大数据分段),立即发送;
如果之前有包没有被ACK,则缓存发送内容;
如果收到ACK,立即发送缓存内容

Delayed ACK和Nagle算法同时使用:
Nagle和Delayed ACK都能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Nagle用在发送方,Delayed ACK用在接收方,一起使用就可能会出大问题。例如:
A和B进行数据传输,A运行Nagle算法,B运行Delayed ACK算法;如果A向B发送一个数据包,B由于Delayed ACK不会立即响应;而A使用Nagle算法,就会一直等待B的ACK,ACK不来一直缓存剩下的数据包;如果这两个数据包是应对同一个请求,那这个请求就会被耽误40ms。

二、 超时重传机制

  • **重发超时是指在重发数据之前,等待确认应答到来的那个特定时间间隔。**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仍未收到确认应答,发送端将进行数据重发。最理想的是,找到一个最小时间,它能保证“确认应答一定能在这个时间内返回”。

  • TCP 要求不论处在何种网络环境下都要提供高性能通信,并且无论网络拥堵情况发生何种变化,都必须保持这一特性。为此,它在每次发包时都会计算往返时间及其偏差。将这个往返时间和偏差时间相加,重发超时的时间就是比这个总和要稍大一点的值。

  • 在 BSD 的 Unix 以及 Windows 系统中,超时都以0.5秒为单位进行控制,因此重发超时都是0.5秒的整数倍。不过,最初其重发超时的默认值一般设置为6秒左右。

  • 数据被重发之后若还是收不到确认应答,则进行再次发送。此时,等待确认应答的时间将会以2倍、4倍的指数函数延长。

  • 此外,数据也不会被无限、反复地重发。达到一定重发次数之后,如果仍没有任何确认应答返回,就会判断为网络或对端主机发生了异常,强制关闭连接。并且通知应用通信异常强行终止。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7张图片
    以段为单位发送数据

  • 在建立 TCP 连接的同时,也可以确定发送数据包的单位,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最大消息长度”(MSS)**。最理想的情况是,最大消息长度正好是 IP 中不会被分片处理的最大数据长度。

  • TCP 在传送大量数据时,是以 MSS 的大小将数据进行分割发送。进行重发时也是以 MSS 为单位。

  • **MSS 在三次握手的时候,在两端主机之间被计算得出。**两端的主机在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时,会在 TCP 首部中写入 MSS 选项,告诉对方自己的接口能够适应的 MSS 的大小。然后会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较小的值投入使用。P209

三、 窗口机制

在TCP协议当中窗口机制分为两种:

  • 固定的窗口大小
  • 滑动窗口

固定窗口存在的问题

如下图所示:
传输层的TCP和UDP_第8张图片
我们假设这个固定窗口的大小为1,也就是每次只能发送一个数据,只有接收方对这个数据进行了确认后才能发送第二个数据。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发送方每发送一个数据接收方就要给发送方一个ACK对这个数据进行确认。只有接收了这个确认数据以后发送方才能传输下个数据。

存在的问题:如果窗口过小,当传输比较大的数据的时候需要不停的对数据进行确认,这个时候就会造成很大的延迟。

如果窗口过大,我们假设发送方一次发送100个数据,但接收方只能处理50个数据,这样每次都只对这50个数据进行确认。发送方下一次还是发送100个数据,但接受方还是只能处理50个数据。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数据来拥塞我们的链路。

后续内容等学到在总结。

推荐一个零声学院免费公开课程,个人觉得老师讲得不错,
分享给大家:[Linux,Nginx,ZeroMQ,MySQL,Redis,
fastdfs,MongoDB,ZK,流媒体,CDN,P2P,K8S,Docker,
TCP/IP,协程,DPDK等技术内容,点击立即学习:服务器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tcp/ip,udp,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