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陷“科技强经济弱”怪圈 政协委员冀二者携手共进

图为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首批新能源车辆在兰州新区正式投产。(资料图) 魏建军 摄

图为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首批新能源车辆在兰州新区正式投产。(资料图)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1月28日电 (记者 魏建军)近年来,甘肃在全国多个经济指标榜单中经常排名垫底,给外界留下“倒数第一”“贫穷落后”的标签。但其实,甘肃科技已跃升至全国“第二梯队”,两者发展一高一低,陷入“科技强经济弱”的怪圈。

连日来,甘肃省政协委员围绕今年甘肃《政府工作报告》展开讨论,委员们对“家务事”很是操心。事实上,去年两会,“不能总当倒数第一”就是委员们聚焦的话题。只不过,今年两会,委员们给予了科技发展更多肯定,并纷纷建言,早日打破这个怪圈,让科技和经济携手共进。

甘肃在两会期间也晒出了经济“成绩单”,201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246.1亿元,在全国排名增长6.3%,增速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3位。据《中国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2018》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6年来,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由全国第21位上升至第18位,成功跃升至全国第二梯队。

相比而言,甘肃科技创新水平走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端。“经济是经济,科技是科技。”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张鸣实认为,关键在于科技的“溢出效益”不够,没有溢出效益就没有边际收益。

“科技和经济似乎是孤立的。”有政协委员与张鸣实有此同感。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史百战坦言,实际上,科技和经济应该是不分离的。甘肃这个形象,目前这个现状,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甘肃过去经济的发展,相对粗犷一些,依赖资源型。现在经济转型后,科技和经济多少有点脱节。

史百战分析称,过去甘肃的科技研究,大多数在基础研究方面,这些基础研究在产业阶段,需要一个过程,可以说经济和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这个背景原因在于,该省的科技企业、科技单位,过去都是以中央在兰州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和本地结合不是很密切。

他介绍说,40年来,甘肃在旱作农业、冰川冻土、地质勘探、重离子物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制品、军工装备、航天航空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有很好的积淀,形成了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部分领域还处于领跑地位。”

“过去在研究的过程中,和经济之间这种推动、牵引还需要一个磨合期。”史百战说,经济转型以后,动能变化以后,还没有找到或者说正在寻找和科技的一个结合点。下一步,要加大研发投入,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另外,加大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推进力度,形成一个合理的梯次推进结构,“采用跟跑、并跑、领跑的不同战略”。

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兰石集团副总工程师、兰石研究院总经理高俊峰表示,作为企业来讲,要把创新成果转化出来,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高技能人才可以为科研到成果架起一座桥梁,调动生产一线积极性,继而激发企业内生的创新热情。在创新团队里面,就应该吸收高技能人才,项目就会做得更好。

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甘肃依托兰州、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甘肃获得的又一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史百战说,用好现有的平台,以“兰白自主创新区”为核心,引领辐射带动酒嘉、金武、天水、陇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快速发展,形成区域创新发展的梯次布局。设立了张掖、金昌、民乐、玉门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的目标是通过科技研发,通过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后劲儿”。

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甘肃也在2016年推出了《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又称“黄金30条”。经过两年多运行,大小企业和科研院所,也都实实在在从中获益。“第一年总计奖补8000多万元,去年奖补累计达1.8亿元。”史百战说。

据统计,甘肃省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30家、省级12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省级47家;2018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可达850家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总数达到397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数达到13家。

史百战表示,深入推进省级众创空间建设,成立兰州创客联盟,形成了科研院所、大学园区、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众创空间队伍。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全省经济建设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输送了一批极具成长性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下一步,甘肃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努力把甘肃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甘肃陷“科技强经济弱”怪圈 政协委员冀二者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