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系列文章为计算机网络理论的学习笔记,学习笔记基于老师给的的PPT、他人学习笔记和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一系列权威资料。学习笔记仅个人学习用,便于记录和复习,无广泛传播之意,若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欢迎各位大佬指正和交流。
每部分都有相应的实验swf文件,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学习,由于CSDN不方便放出,有需要的可以找博主私信要。
局域网就是一个局部区域网络,分布范围有限,可大可小,大到一栋建筑楼与相邻建筑之间的连接,小到可以是学校机房之间的联系。
局域网自身相对其他网络传输速度更快,性能更稳定,框架简易,并且是封闭性的。
//具体内容,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最初的同轴粗缆和同轴细缆等物理介质被早期的 UTP 类电缆所取代。经过改良,物理拓扑改为使用集线器(Hub)与主机构成的物理星型拓扑。
接收方反向发送电压信号制造冲突,使发送方停止发送。
接收方向保留组播地址01-80-C2-00-00-01反向发送PAUSE帧,通知发送方停止发送。
无论是全双工还是半双工都支持双向传输。
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光以一特定的入射角度射入光纤,在光纤和包层间发生全发射,当直径较小时,只允许一个方向的光通过,即为单模光纤。
单模光纤的中心玻璃芯很细,芯径一般为8.5或9.5μm,并在1310和1550nm的波长下工作。
多模光纤(Multi Mode Fiber),就是允许有多个导模传输的光纤。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一般为50μm/62.5μm,由于多模光纤的芯径较大,可容许不同模式的光于一根光纤上传输。
多模的标准波长分别为850nm和1300nm。还有一种新的多模光纤标准,称为WBMMF(宽带多模光纤),它使用的波长在850nm到953nm之间。
脉冲编码调制的步骤:取样 ==> 量化 ==> 编码(二进制编码)
高电平1 低电平 0
冲突域的内容在:《以太网交换机 VLAN 生成树协议》
作用:
关于Hub和Switch,可以看对应的swf文件了解工作原理,博主就不录制动画了。
WLAN,即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利用射频技术,使用电磁波,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在空中进行通信连接,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
具有安装便捷、部署简单、易于进行网络规划和调整、灵活性和移动性高、故障定位容易、易于扩展等优点。
802.11 |
802.11b |
802.11a |
802.11g |
|
标准发布时间 |
July 1997 |
Sept 1999 |
Sept 1999 |
June 2003 |
合法频宽 |
83.5MHz |
83.5MHz |
325MHz |
83.5MHz |
频率范围 |
2.400-2.483GHz |
2.400-2.483GHz |
5.150-5.350GHz 5.725-5.850GHz |
2.400-2.483GHz |
非重叠信道 |
3 |
3 |
12 |
3 |
调制技术 |
FHSS/DSSS |
CCK/ DSSS |
OFDM |
CCK/OFDM |
物理发送速率 |
1, 2 |
1,2,5.5, 11 |
6, 9, 12, 18, |
6, 9, 12, 18, |
无线覆盖范围 |
N/A |
100M |
50M |
<100M |
理论上的最大UDP吞吐量(1500 byte) |
1.7 Mbps |
7.1 Mbps |
30.9 Mbps |
30.9 Mbps |
理论上的TCP/IP吞吐量 (1500 byte) |
1.6 Mbps |
5.9 Mbps |
24.4 Mbps |
24.4 Mbps |
兼容性 |
N/A |
与11g产品可互通 |
与11b/g不能互通 |
与11b产品可互通 |
1. 热点覆盖
2. 办公地点无线互连
广域网 WAN是连接不同地区局域网(LAN)或城域网(MAN)计算机通信的远程网。覆盖的物理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不等,基于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设施建立远程连接,能连接多个地区、城市和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广域网 ≠ 互联网
广域网技术对应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广域网连接方式分为专线方式、电路交换方式和分组交换方式。
专线连接模型:相当于有线连接。
用光缆、电缆,或者通过卫星、微波等无线通信方式,或租用电话专线、*N专线将网络连通。
分组交换的本质就是存储转发,它将所接受的分组暂时存储下来,在目的方向路由上排队,当它可以发送信息时,再将信息发送到相应的路由上,完成转发。
存储转发的过程就是分组交换的过程。
一个端系统设备可以通过虚电路连接到多个通信对端。
典型技术:X.25、帧中继、ATM……
IP是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的缩写,是TCP/IP体系中的网际层协议。
IP协议规定了数据的封装方式,网络节点的标识方法,用于网络上数据的端到端的传递。
IP是整个TCP/IP协议族的核心,也是构成互联网的基础。
IP、TCP、UDP都有对应的swf文件,可以帮助理解他们的工作原理。
UDP协议与TCP协议都用于处理数据包。
在OSI模型中,两者都位于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
网络层包括:IP协议、ICMP控制报文协议、ARP地址转换协议、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IP是网络层的核心,通过路由选择将下一跳IP封装后交给接口层。IP数据报是无连接服务。
ICMP是网络层的补充,可以通过Ping命令回送报文,用来检测网络是否通畅。Ping命令就是发送ICMP的echo包,通过回送的echo relay进行网络测试。
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IP地址寻找对应主机的MAC地址。
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MAC地址确定IP地址。比如无盘工作站和DHCP服务。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不是一个独立的层次,只是一个接口。TCP/IP并没有对他定义什么具体的协议。
网络接口层可以使用各种网络,如LAN、MAN、WAN,甚至点对点链路。
标识节点和链路
用唯一的IP地址标识每一个节点。
用唯一的IP网络号标识每一个链路。
寻址和转发
确定节点所在网络的位置,进而确定节点所在的位置。
IP路由器选择适当的路径将IP包转发到目的节点。
适应各种数据链路
根据链路的MTU对IP包进行分片和重组。
为了通过实际的数据链路传递信息,须建立IP地址到数据链路层地址的映射。
这部分内容也有对应的swf文件,可以先看看ARP.swf
32位IP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用以标识网络和主机,网络号和主机号各有16位,每8位为1个块,每块由0和1组成,用二进制转换后表示IP地址。
ARP协议用于把已知的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RARP用于在数据链路层地址已知时解析IP地址
主机将跨网段IP包交给默认网关,路由器负责跨网段转发数据包。
若目的地址所处网络号与本机所处网络号相同,则目的处于直连网段。
可以看 ARP_IP_Indirect_delivery.swf 文件进行理解学习。
ICMP定义了网络层控制和传递消息的功能。
TCP和UDP通过端口号标识上层应用和服务
可以看TCP-flow.swf进行学习。
TCP通过校验和进行差错校验,通过序列号确认和超时重传机制实现可靠传输,通过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TCP三次握手的过程如下:
客户端发送SYN(SEQ=x)报文给服务器端,进入SYN_SEND状态。
服务器端收到SYN报文,回应一个SYN (SEQ=y)的ACK(ACK=x+1)报文,进入SYN_RECV状态。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SYN报文,回应一个ACK(ACK=y+1)报文,进入Established状态。
三次握手完成,TC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成功地建立连接,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TCP四次握手的过程如下:
(1) 某个应用进程首先调用close,称该端执行“主动关闭”(active close)。该端的TCP于是发送一个FIN分节,表示数据发送完毕。
(2) 接收到这个FIN的对端执行 “被动关闭”(passive close),这个FIN由TCP确认。
注意:FIN的接收也作为一个文件结束符(end-of-file)传递给接收端应用进程,放在已排队等候该应用进程接收的任何其他数据之后,因为,FIN的接收意味着接收端应用进程在相应连接上再无额外数据可接收。
(3) 一段时间后,接收到这个文件结束符的应用进程将调用close关闭它的套接字。这导致它的TCP也发送一个FIN。
(4) 接收这个最终FIN的原发送端TCP(即执行主动关闭的那一端)确认这个FIN。 [3]
既然每个方向都需要一个FIN和一个ACK,因此通常需要4个分节。
无论是客户还是服务器,任何一端都可以执行主动关闭。
通常情况是,客户执行主动关闭,但是某些协议,例如HTTP/1.0却由服务器执行主动关闭。
可以看UDP.swf进行学习。
UDP实现简单,资源占用少,实时性强,适用于可靠性高的网络和延迟敏感的应用
TCP 是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而UDP 提供了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
TCP 具有高可靠性,确保传输数据的正确性,不出现丢失或乱序;UDP 在传输数据前不建立连接,不对数据报进行检查与修改,无须等待对方的应答,所以会出现分组丢失、重复、乱序,应用程序需要负责传输可靠性方面的所有工作;
UDP 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工作效率较 TCP 协议高;
UDP 段结构比 TCP 的段结构简单,因此网络开销也小。
TCP 协议可以保证接收端毫无差错地接收到发送端发出的字节流,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对可靠性要求高的通信系统往往使用 TCP 传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