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之 Jon S. von Tetzchner

                                    Opera创始人Jon S. von Tetzchner

                                                                      方茜 / 文
 
在硝烟弥漫的浏览器大战中,Opera在移动领域的作为让人刮目相看,这绕不开Jon S. von Tetzchner的功劳,他是Opera的灵魂人物。
冰岛出生的Tetzchner在挪威完成大学学业,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此后,进入挪威国家电信巨头Telenor公司工作。在那里Tetzchner与日后的创业伙伴Geir Ivarsoey在同一个研究组工作开发ODA,一种基于标准的文件存储修复系统。尽管这个系统没有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高效率与灵活性带给Tetzchner他们不少启发,于是他俩决定自行开发一个能实现多结构的网络浏览器。1995年,Opera Software ASA公司成立,并对外发布新的浏览器MultiTorg Opera。很快,这款浏览器就因为强大的多页面浏览性、Hotlist、工具栏等设定而备受关注。

如果只凭技术优势就想要在微软垄断的浏览器市场存活是非常不容易的。初成立的Opera势单力薄,根本没进入微软的法眼。据调查,整个美国87%的浏览器市场被微软占据,13%是Netscape的拥护者,强大的用户习惯使得大多数人不会去尝试别的软件,尽管从1995年起下载和使用Opera的人数逐年飞涨。如果不强化市场运作、不开辟新的战场,Opera就只能永远活在微软的阴影下。

Tetzchner的策略是“用两条腿走路”:桌面浏览器与应用扩展。为了推广Opera桌面浏览器,Tetzchner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市场营销模式。他允许用户免费下载和升级Opera浏览器,但免费的午餐是以添加广告为代价的。如果想获得干净的浏览空间,用户只要付费就行了,而且价格便宜而灵活:个人用户39美元,学生或老人20美元,批量购买15美元,等等。同时,跟google等搜索引擎开展业务合作,获取现金回报。但是,无论付费或不付费,Opera浏览器始终坚持带给终端用户最简易的操作、最强劲的功能和最快的速度。
Tetzchner更有远见的做法是开辟手机以及其他互联网接入设备市场。介入这块市场Tetzchner有充分的理由:嵌入式互联网设备受内存的限制,因此在这些设备上运行的软件相应地也应当缩小比例;Opera小而快,完全按W3C标准设计,适用于各种操作平台,所以受到各种嵌入式设备生产厂商的欢迎。如今手机市场蓬勃发展,曾经在PC领域呼风唤雨的微软是否能压倒Opera,还真的说不清。

Tetzchner自信地说:“现在我们无法在桌面市场有大作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互联网外设市场的领导者。”当然,“去微软化”的标志也是很好的宣传手段。“我们告诉这个产业中的人们,‘到计算机制造商那里,问问它们同微软打交道时愉快吗?’。”利用外设制造商们对微软的犹豫与不信任,只要Opera提供和微软一样好的解决方案,人们就会选择Opera。

互联网外设市场的热烈反应证实了Tetzchner的决策正确。2003年,Opera公司有70%的收入(约八百多万美元)来自于发给手机、互动电视及其他非电脑设备执照商的软件授权许可。Opera的客户包括一些响当当的公司,如IBM、Nokia、Motorola以及Canal+ Technologies(一家专门将小型浏览器编入手持设备、机顶盒及其他产品的法国公司)。“如今这些公司不再依赖微软了,而且未来他们也不愿如此”,Tetzchner说道。

事业蒸蒸日上的Tetzchner如今很难抽出空踢足球或是收集古董电脑。他怀揣着更大的梦想,他憧憬着有一天所有的浏览器,当然包括Opera在内,将会出现在从汽车到其他所有的应用设备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opera,浏览器,微软,motorola,互联网,嵌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