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为任正非关于“活下去”
的呼声不断刷屏,华为任正非讲述:全球经济长期衰退,华为要把活下去来作为主要纲领。
上一个这么喊的,那是房地产行业的万科,那是在2018年。
那年房地产行业还是如日中天,房子一天一个价的时代,但万科看到了危机。后来,房地产进入寒冬,民营开发商全面暴雷。
这次,喊出这句话的华为,和腾讯一样说,砍掉不赚钱的业务,开始收缩。
需知道自制裁后,华为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并伴随着社会消费能力的大幅下降,华为的经营、利润以及现金流,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同时寒气也传递给了每一个人以及中小型企业。
在面临压力来临的同时,大厂的又要面临新一轮的换血,进行大批量的裁员,又有大批量的大厂人员重新在就业。对于高龄技术人员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其实我们都明白,环境不好,并不是任正非的讲话之后才发生的。
就算再后知后觉的人,今年三月份之后你也能感受到了。这两个月,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银行的电话,问我要不要贷款。为什么?不是我不缺钱,是我不敢消费了,银行的钱放不出去了。
不得不说,任总的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老百姓,杀伤力拉满,不少小伙伴都绷不住了,开始危机重重。也有不少小伙伴唉声叹气,感觉情况糟糕至极。
近几年大环境恶劣,疫情影响;就连一个不满 25 岁的朋友,也开始担心起 35 岁程序员中年危机了,问该怎么办?
说句实在话,环境是没有以前好,但还没有到恐慌的地步啊,再说,25 岁就开始担心中年危机,着实有点早了呀!这期间还有 10 多年的美好岁月呀!
我们是该未雨绸缪,但不应该杞人忧天啊,这种“危机病”
必须得治。
相信很多小伙伴对“35岁”这个话题感到焦虑,担心自己 35 岁之后会失业,这里通过这篇文章大概讲解一下,如何解决避免这种危机?
35 岁并不是真正的 35 岁,它是一个泛指
,基本上来说就是 35-40 岁这段时间,所以后面我说的 “35 岁”,都是泛指 35-40 岁。
为什么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危机呢?
如果公司裁员,你是不是被最先裁掉的那一批?如果被裁掉,35 岁再出去求职,其它公司会不会要你?如果新公司给你 Offer,能否能达到你之前的水平,至少能保证你正常的生活开支?
怕被优化,怕年纪大了找不到工作,怕给你的薪资覆盖不了你现有的生活水平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危机感的来源。
我们看看用人单位看大龄程序员的视角:
年轻程序员在写日常的业务代码,可能和大龄程序员差不多,但是当需要解决公司的技术性难题、或对项目重构时,大龄程序员就会发挥自身的优势:
所以我们和年轻程序员拼的不是代码能力,而是项目经验、设计能力和知识输出等。
如果你已经步入大龄行列,比如有 10 年工作经验,但是真实水平不到 5 年,被淘汰的概率会非常大。
这里可以给出我的结论:
公司排斥的不是大龄程序员,而是排斥能力和自己工龄不匹配的大龄程序员
。“35 岁危机”一直存在,准确来说大龄危机一直存在。
拿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能做到 40 岁,但很难做到 45 岁,做到 50 岁更遥不可及(大神除外),所以危机无法避免,只能尽量去延长我在这个行业的生命线,并在“退休”前完成一定的财富积累。
如果能有上面这个觉悟,其实就没有那么焦虑,因为我们最终都会离开这个行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以我的目标就非常清晰:不是要守住程序员这个行业,而是尽量延长我在这个行业的生命线
。
那如何才能延长职业生命线呢?答案是持续学习!
IT 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你不持续学习,等到年龄危机到来时还想躺赢,下一批裁员的可能就是你了。
持续学习是一切的前提,但我们不能盲目去学习,需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我们看看程序员常规的晋升和转型路线:
下面是更加详细的职业规划,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线,甚至可以摆脱年龄的限制(能摆脱年龄限制,都是大神级别):
建立个人品牌
,比如Framework、性能优化、Flutter、音视频开发技能过硬、精通业务,成为复合型选手,占据难以替代的位置
。这样的开发者,可以称之为高级开发工程师或者资深开发者,这样的角色,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可以受到重视,可以跟着平台发展,不用在意年龄。退一步讲,即便所在的平台倒掉了,也会有很多公司愿意要。技术才是每一个程序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无论你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把技术完全落下,区别只是在各个阶段对技术要求的侧重不同:
技术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博客的内容输出
。你要比别人走的更高更远的话,只会敲代码实现一些业务功能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在很多开发公司,开发人员的地位都比较一般,来去匆匆,始终是底层的搬砖工。所以,不要傻傻地一头扎入了技术的海洋,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除了技术实力外,你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文档输出能力,比如项目说明文档、项目架构图、汇报PPT、团队管理、项目管理、项目规范、抽象化思维、产品化思维等综合实力。架构师是很多开发者的终极技术梦想,能成为架构师的凤毛麟角。
但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架构和设计软件的能力!
如果你没有架构、设计的能力,就无法站在更高维度去理解软件开发,就必然被迫奋战在最简单也最容易被替代的体力化的编码工作岗位,而这样的岗位,必然是拒绝大龄程序员的。
所以,即便你还不是架构师,也不是技术经理,也不是管理人员,也不是需求分析师,你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拔高一点,经常性的、刻意地去想一想,系统的模块为什么这么划分,服务间的接口为什么这么设计,这个业务逻辑为什么要这样实现而不是那样实现。
惟其如此,你才能慢慢理解别人的架构与设计,才能慢慢培养自己的架构与设计能力。
所有开发者都要记住一点,开发者具有双重的行业属性:软件行业属性和软件所要解决的问题所属行业的属性。
软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务。比如支付宝的业务是支付问题,京东商城的业务是电子商务问题,携程的业务是机票和酒店预订问题。
精通业务,可以成为开发者的优势,这是开发者在问题域构建起来的优势,即所谓的懂行。
如果业务积累方面的优势和开发技能方面的优势能叠加起来,那这位开发者,就具有秒杀 85% 以上开发者的能力。
再比如,目前国内技术人员太多,可替代性太强,做 Android 搞应用开发的,八成都是简单套用第三方框架写写业务代码改改UI,对技术浅尝辄止,不了解底层原理,通用性太强。
而如果你既懂技术又熟悉核心业务流程,比如熟悉电商平台、支付系统、风控系统等的核心业务流程,那么你在团队的地位一定稳如泰山。
《软件架构师的 12 项修炼》这本书里给出了软件架构师的金字塔能力模型:
这个模型,适用于绝大多数软件开发工程师,在这本书里,作者说这么一句话。
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技术之玻璃天花板”,其实只是缺乏软技能而已。这些技能可以学到,缺乏的知识可以通过决定改变的努力来弥补。
我们每位开发者都要牢记这句话,要清醒地意识到:
不深入钻研,缺乏开发技术等硬技能,你很难在初期的职业生涯(0 ~ 5 年)中做出成绩占据重要位置;
没有沟通、协商、领导力、语境切换、创新、认知等软技能,你很难在职场上走出高度。
所以,在你掌握一定的开发技术可以搞定一些任务后,就要并行地去培养自己的软技能,比如沟通、表达、协商、演讲、辅导、写作、组织、规划、管理、汇报、商务谈判、创新、设计等等。
只有软技能匹配你的硬技能,你才能更好地发展,当你软硬结合,综合能力爆棚时,根本不用担心将来怎么找工作的问题,工作机会会跟着你跑,甚至有人会专门为你创造工作机会。
除了持续学习、往技术或者管理方向发展以外,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也需要重点关注。
之所以写在最前面,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句话非常经典。
身体是 1,其他都是 0,没有 1,再多的 0 都是空。
魔都一位技术人员,总以为自己年轻,身体硬扛得住,结果一次晕倒后,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得了尿毒症,没有好的身体,你挣再多钱都没有意义,一旦你因为身体而离开人间,配偶、孩子、钱都是别人的了。
提前布局 PlanB,做好副业。
做副业的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也是倒逼你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让你的技术能力提升更快,也为你未来创业做准备,增加你抗风险的能力。
越是成功的人,他的圈子就越广,资源也越多,人生的路自然就越走越宽。
最近一段时间认识Z哥后,我就发现,生活工作又了新的不一样,我进入了另外一个资源共享的圈子,我们做开源,做的不亦乐乎。
所以多向上拓展你的圈子,多走近结交那些正能量、有想法、志同道合的人。
兴许下次换工作,是圈子里的人脉直接内推让你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有可能,圈子里的几个朋友因为某一个好点子直接走向创业之路。
华为的忧患意识,值得学习;华为的韬光养晦,也值得学习。21年前,任正非已经在谈「华为的冬天」现在是凛冬将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投资自己,减少负债努力学习,练就本领。
工作可以是事业、是热爱,也可以只是一份工作,给自己留出转身的空间
很有必要,如果把工作看作一份经历和沿途的风景,在乎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多过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让人生更加充满期待。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永远年轻,《活到老,学到老》!
大环境往往会促使领先者放大优势,进一步脱胎换骨。
寒冷的冬天到了,高原上的黄羊纷纷迁徙,但对雪豹来说,那却是一年最好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