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few-shot

文章目录

  • 一:解决的问题
  • 二:几种形式
      • 1.Model Based方法
      • 2.Metric Based方法
          • 【1】孪生网络Siamese Network
          • 【2】匹配网络Match Network
          • 【3】原型网络Prototype Network
          • 【4】Relation Network
      • 3.Optimization Based方法

一:解决的问题

人类非常擅长通过极少量的样本识别一个新物体,比如小孩子只需要书中的一些图片就可以认识什么是“斑马”,什么是“犀牛”。在人类的快速学习能力的启发下,研究人员希望机器学习模型在学习了一定类别的大量数据后,对于新的类别,只需要少量的样本就能快速学习这就是 Few-shot Learning 要解决的问题。

Few-shot Learning 是 Meta Learning 在监督学习领域的应用。Meta Learning,又称为 learning to learn,在 meta training 阶段将数据集分解为不同的 meta task,去学习类别变化的情况下模型的泛化能力,在 meta testing 阶段,面对全新的类别,不需要变动已有的模型,就可以完成分类。

形式化来说,few-shot 的训练集中包含了很多的类别,每个类别中有多个样本。在训练阶段,会在训练集中随机抽取 C 个类别,每个类别 K 个样本(总共 CK 个数据),构建一个 meta-task,作为模型的支撑集(support set)输入;再从这 C 个类中剩余的数据中抽取一批(batch)样本作为模型的预测对象(batch set)。即要求模型从 C*K 个数据中学会如何区分这 C 个类别,这样的任务被称为 C-way K-shot 问题

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episode)都会采样得到不同 meta-task,所以总体来看,训练包含了不同的类别组合,这种机制使得模型学会不同 meta-task 中的共性部分,比如如何提取重要特征及比较样本相似等,忘掉 meta-task 中 task 相关部分。通过这种学习机制学到的模型,在面对新的未见过的 meta-task 时,也能较好地进行分类

下图展示的是一个 2-way 5-shot 的示例,可以看到 meta training 阶段构建了一系列 meta-task 来让模型学习如何根据 support set 预测 batch set 中的样本的标签;meta testing 阶段的输入数据的形式与训练阶段一致(2-way 5-shot),但是会在全新的类别上构建 support set 和 batch。

浅谈few-shot_第1张图片

二:几种形式

早期的 Few-shot Learning 算法研究多集中在图像领域,如图 2 所示,Few-shot Learning 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类:Mode Based,Metric Based 和 Optimization Based。

浅谈few-shot_第2张图片

  • Model Based 方法旨在通过模型结构的设计快速在少量样本上更新参数,直接建立输入 x 和预测值 P 的映射函数
  • Metric Based 方法通过度量 batch 集中的样本和 support 集中样本的距离,借助最近邻的思想完成分类
  • Optimization Based 方法认为普通的梯度下降方法难以在 few-shot 场景下拟合,因此通过调整优化方法来完成小样本分类的任务

下面具体讲解一下这几种方法

1.Model Based方法

Santoro 等人提出使用记忆增强的方法来解决 Few-shot Learning 任务。基于记忆的神经网络方法早在 2001 年被证明可以用于 meta-learning。他们通过权重更新来调节 bias,并且通过学习将表达快速缓存到记忆中来调节输出。

然而,利用循环神经网络的内部记忆单元无法扩展到需要对大量新信息进行编码的新任务上。因此,需要让存储在记忆中的表达既要稳定又要是元素粒度访问的,前者是说当需要时就能可靠地访问,后者是说可选择性地访问相关的信息;另外,参数数量不能被内存的大小束缚。神经图灵机(NTMs)和记忆网络就符合这种必要条件。

神经网络图灵机(NTMs)的思想,因为 NTMs 能通过外部存储(external memory)进行短时记忆,并能通过缓慢权值更新来进行长时记忆,NTMs 可以学习将表达存入记忆的策略,并如何用这些表达来进行预测。由此,文章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那些只出现过一次的数据。

Meta Network的快速泛化能力源自其“快速权重”的机制,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梯度被用来作为快速权重的生成。模型包含一个 meta learner 和一个 base learner,meta learner 用于学习 meta task 之间的泛化信息,并使用 memory 机制保存这种信息,base learner 用于快速适应新的 task,并和 meta learner 交互产生预测输出。

对于这部分因为本人未做太多研究,不再详述。

浅谈few-shot_第3张图片

2.Metric Based方法

如果在 Few-shot Learning 的任务中去训练普通的基于 cross-entropy 的神经网络分类器,那么几乎肯定是会过拟合,因为神经网络分类器中有数以万计的参数需要优化。

相反,很多非参数化的方法(最近邻、K-近邻、Kmeans)是不需要优化参数的,因此可以在 meta-learning 的框架下构造一种可以端到端训练的 few-shot 分类器。该方法是对样本间距离分布进行建模,使得同类样本靠近,异类样本远离。下面介绍相关的方法。

【1】孪生网络Siamese Network

浅谈few-shot_第4张图片

孪生网络通过有监督的方式训练孪生网络来学习,然后重用网络所提取的特征进行 one/few-shot 学习。

具体的网络是一个双路的神经网络,训练时,通过组合的方式构造不同的成对样本,输入网络进行训练,在最上层通过样本对的距离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一个类,并产生对应的概率分布。在预测阶段,孪生网络处理测试样本和支撑集之间每一个样本对,最终预测结果为支撑集上概率最高的类别。

【2】匹配网络Match Network

相比孪生网络,匹配网络为支撑集和 Batch 集构建不同的编码器,最终分类器的输出是支撑集样本和 query 之间预测值的加权求和。

浅谈few-shot_第5张图片

【3】原型网络Prototype Network

原型网络基于这样的想法:每个类别都存在一个原型表达,该类的原型是 support set 在 embedding 空间中的均值。然后,分类问题变成在 embedding 空间中的最近邻。

如下图所示, c 1 、 c 2 、 c 3 c1、c2、c3 c1c2c3 分别是三个类别的均值中心(称 Prototype),将测试样本 x 进行 embedding 后,与这 3 个中心进行距离计算,从而获得 x 的类别。

浅谈few-shot_第6张图片
文章采用在 Bregman 散度下的指数族分布的混合密度估计,文章在训练时采用相对测试时更多的类别数,即训练时每个 episodes 采用 20 个类(20 way),而测试对在 5 个类(5 way)中进行,其效果相对训练时也采用 5 way 的提升了 2.5 个百分点。

【4】Relation Network

前面介绍的几个网络结构在最终的距离度量上都使用了固定的度量方式,如 cosine,欧式距离等,这种模型结构下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发生在样本的 embedding 阶段。

而 Relation Network认为度量方式也是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对其进行建模,所以该网络不满足单一且固定的距离度量方式,而是训练一个网络来学习(例如 CNN)距离的度量方式,在 loss 方面也有所改变,考虑到 relation network 更多的关注 relation score,更像一种回归,而非 0/1 分类,所以使用了 MSE 取代了 cross-entropy。

浅谈few-shot_第7张图片

3.Optimization Based方法

Ravi 等人研究了在少量数据下,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失败的原因,即无法直接用于 meta learning。

首先,这些梯度优化算法包括 momentum, adagrad, adadelta, ADAM 等,无法在几步内完成优化,特别是在非凸的问题上,多种超参的选取无法保证收敛的速度。

其次,不同任务分别随机初始化会影响任务收敛到好的解上。虽然 finetune 这种迁移学习能缓解这个问题,但当新数据相对原始数据偏差比较大时,迁移学习的性能会大大下降。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通用初始化,使得训练从一个好的点开始,它和迁移学习不同的是,它能保证该初始化能让 finetune 从一个好的点开始。

文章学习的是一个模型参数的更新函数或更新规则。它不是在多轮的 episodes 学习一个单模型,而是在每个 episode 学习特定的模型。

文章设定目标为通过少量的迭代步骤捕获优化算法的泛化能力,由此 meta learner 可以训练让 learner (分类器网络)在每个任务上收敛到一个好的解。另外,通过捕获所有任务之前共享的基础知识,进而更好地初始化 learner。

以训练 miniImage 数据集为例,训练过程中,从训练集(64 个类,每类 600 个样本)中随机采样 5 个类,每个类 5 个样本,构成支撑集,去学习 learner;然后从训练集的样本(采出的 5 个类,每类剩下的样本)中采样构成 Batch 集,集合中每类有 15 个样本,用来获得 learner 的 loss,去学习 meta leaner。

测试时的流程一样,从测试集(16 个类,每类 600 个样本)中随机采样 5 个类,每个类 5 个样本,构成支撑集 Support Set,去学习 learner;然后从测试集剩余的样本(采出的 5 个类,每类剩下的样本)中采样构成 Batch 集,集合中每类有 15 个样本,用来获得 learner 的参数,进而得到预测的类别概率。这两个过程分别如下图中虚线左侧和右侧:

浅谈few-shot_第8张图片
meta learner 的目标是在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上学出一个模型,使得可以仅用少量的样本就能解决一些新的学习任务。这种任务的挑战是模型需要结合之前的经验和当前新任务的少量样本信息,并避免在新数据上过拟合。

Finn提出的方法使得可以在小量样本上,用少量的迭代步骤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泛化性能,而且模型是容易 fine-tine 的。而且这个方法无需关心模型的形式,也不需要为 meta learning 增加新的参数,直接用梯度下降来训练 learner。

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学习模型的初始化参数使得在一步或几步迭代后在新任务上的精度最大化。它学的不是模型参数的更新函数或是规则,它不局限于参数的规模和模型架构(比如用 RNN 或 siamese)。它本质上也是学习一个好的特征使得可以适合很多任务(包括分类、回归、增强学习),并通过 fine-tune 来获得好的效果。

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以学习任意标准模型的参数,并让该模型能快速适配。他们认为,一些中间表达更加适合迁移,比如神经网络的内部特征。因此面向泛化性的表达是有益的。因为我们会基于梯度下降策略在新的任务上进行 finetune,所以目标是学习这样一个模型,它能对新的任务从之前任务上快速地进行梯度下降,而不会过拟合。事实上,是要找到一些对任务变化敏感的参数,使得当改变梯度方向,小的参数改动也会产生较大的 loss。


  至此我对Few-Shot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建议,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是努力在CV泥潭中摸爬滚打的江南咸鱼,我们一起努力,不留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Few-Shot,机器学习,人工智能,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