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质量业务过程运行平台
建立质量业务过程运行平台,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转变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为质量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基于流程的、电子化及网络化的质量管理工作平台,通过此平台开展日常质量保障、控制和改进工作,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在线处理及网络化的动态协同,提高质量工作处理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持续有效性。
在该运行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最佳实践,融入质量体系管理、生产质量管理、质量改进方面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
2 建立质量管理控制集成平台
建立质量管理控制集成平台,是要实现本系统和其它相关信息化系统(OA系统、PDM系统、ERP系统、MES系统等)之间的无缝集成,使质量管理活动有效融入相关业务流程,实现对相关业务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集成原则是:本系统和其它系统之间无业务重叠,只有业务交叉;在每一个交叉点上,业务从其它系统转到质量管理系统,由质量管理系统进行质量控制,并将控制结果返回其它系统,确保质量无异常后继续进行业务流程,从而保证每个业务过程质量。
3 建立质量信息高效应用平台
建立质量信息高效应用平台,是要借助信息化的优势,实现对质量数据的全面采集、系统化组织,结构化存贮、快速查询、智能化统计、多维对分析、准确追溯及灵活打包,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质量数据应用,使质量数据真正成为质量管理的血液,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4 建立质量协同监控决策平台
建立质量协同监控和决策平台,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使质量信息在质量业务层和管理层之间的纵向贯通、传递和反馈,为高层领导及各层管理人员提供质量协同、监控及决策手段,协助对型号重要质量问题进行协同处理,对质量管理流程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正确质量决策。
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航天精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及评价,推进面向组织、项目、产品质量管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推动业务模式转型升级,提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以及质量决策的数据驱动能力。”
建立本级数字质量系统,构建过程及结果数据模型和管控模式,强化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形成数据生成、分析的具体约束和方法,建立以量化数据表征、评判产品研制和质量管控水平的标准和流程,指导整个组织形成基于数据和流程驱动的质量管控模式。
构建质量管理系统的迫切性和总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式转变的:按照航天质量管理要求,质量管理正由传统检验/检查管理向预防和过程控制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单一的质量管理部门管理向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转变。质量过程控制、数据管理融入到产品全过程管理中,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管理的效能。
2)研制生产数据保存使用的:十四所型号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产生的数据得不到有效应用,纸质保存的数据难以进行准确快速的检索、查询、统计、分析及追溯;大量有价值的质量经验得不到有效的保存、整理、积累、传承、共享和利用,同时存在数据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
3)外协供应商管理的:随着现阶段业务的拓展,外协供应商也在不断增多,对供应商开展绩效评价中,存在效率不高、评价不准的问题。
4)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开展全面质量改进,质量管理要向全员全过程管理转变,持续提升体系的改进能力、数据分析与整合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的效能,迫切需要质量管理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撑。
5)研产一体数据管理的:研产一体建设中工艺与设计的协同一体化管理,设计与生产过程数据收集、传输、应用等离不开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持。该部分需要所进行统筹考虑。
建设一个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的质量管理系统,用于实现质量信息化管理,通过打通产品质量数据流,为质量管理提供数据资源、为生产过程管控提供有效手段、为质量体系活动提供高效载体,增强各部门间协作性,帮助实现高效、便捷和准确的产品质量管理,提升日常工作效率。
质量管理系统在总体构架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层次化、模块化方式构建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系统的建设将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行”原则,在全面策划的基础上,按子模块分期开展建设。根据前期对各子模块分析论证,形成本系统的分期建设规划,系统建设分三期完成,如下图所示。
系统可分质量决策层、质量业务应用层、系统配置层建设,支撑实现产品质量信息和质量管理信息的纵向贯通,同时各个模块之间可实现了质量管理流程和质量数据的横向畅通,形成一个高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如下图所示。
系统建设过程中将充分考虑与院、所现有及待建的质量信息系统间的接口融合关系,包括所系统(如OA系统、AVIDM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GJB5000等)及院系统(如质量问题系统、物资管理平台、质量评审系统、验收管理系统等)的接口,同时考虑整个系统的数据储存功能,建立系统内检索功能。
第一期建设包括质量决策层和系统配置层的全部内容,两部分内容搭建起系统的底层架构。重点建设质量业务应用层中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是质量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建设。
主要包括:体系文件(含国军标质量体系文件、国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软件过程管理文件、实验室过程体系文件)子模块、质量目标管理子模块、外部审核管理子模块、管理评审管理子模块的全部功能。
主要包括:质量知识管理子模块、质量活动管理子模块、质量评价管理子模块中的部分功能。
主要包括:质量问题信息管理(含质量问题登记表、质量问题A1采集卡、质量成本统计)模块、故障模式库模块、质量问题看板模块、质量问题举一反三管理的全部功能。
提供用户管理、角色管理、部门管理、权限管理、人员移交、流程管理、备份管理、日志管理、密码管理、报警提醒等功能。
系统建设过程中将充分考虑与院、所现有及待建的质量信息系统间的接口融合关系。
所系统融合:系统将与OA系统、AVIDM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GJB5000管理系统、IMMS系统、所财务系统建立接口,以便后续进行系统间的联动融合。
院系统融合:系统将与集团院质量问题系统、物资管理平台、质量评审系统、验收管理系统预留接口,实现系统集成交互,实现验收数据包的提取管理等功能。针对院里计划建设的产品验收管理系统,本系统将同样预留接口。
本系统基于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依托所完善的质量体系,运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手段对质量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传递、处理、存储和综合利用,并借助于质量管理信息的高效管理实现企业质量管理过程的监控、改进与优化。
本系统能有效提高所内的日常质量信息、质量问题处理工作流程的管理能力,促进内外部质量信息充分协调和利用,实现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研制效率和管理效率,并且能提供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进行内外部的质量知识分享,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支撑质量战略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在: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所内质量管理信息化基础,实行科学管理,最终提高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通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效率。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保证质量管理流程得以贯彻,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质量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后,流程可以得到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支持,通过系统流程得以固化,相关流程节点的职责也就固定下来,可以有效规避员工工作过程的随意性行为,最终提升流程的运作能力。
质量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质量系统同相关系统在数据层面、业务流程层面的集成,消除信息孤岛,并形成以质量能力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平台,以实现企业对全面质量的可知、可控、可管、可谋。
能够提高基于数据的管理决策能力和战略决策准确性,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所有部门工作于统一数据平台下,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部门间的合作效率。
建立质量管理改进系统,可以建立质量信息化经验的积累、再利用模式,帮助全所将个人知识与质量改进经验真正转化为知识并推荐至同类质量问题处理、改进过程中,从而构建可积累的持续改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