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2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该名单旨在遴选全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全球6938人入围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6938人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位列前三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2764人次,中国内地1169人次,英国579人次。
中国内地(第一单位)1169人次上榜
中国内地(第一单位)今年排名第二,共有1169人次入选,全球占比16.2%。相较于2021年的935人次,增加了234人次。位列前三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228人次,清华大学73人次,湖南大学32人。
后台私信
获取2022HCR全名单
名单虽然已经公布,但是想必大家对高被引科学家的入选标准还不甚了解,那就更谈不上如何入选高被引论文了。看完这篇文章,让你对高被引科学家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一、什么是高被引论文
统计某一ESI学科近十年发表的论文,按照同一年同一个ESI学科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在前1%的论文即为“高被引论文”。
二、高被引科学家的入选标准是什么
●每一个ESI学科中根据高被引论文数量对作者进行排序,并计算所有高被引论文的作者总数(N)
●每个学科中拟入选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为学科高被引论文作者总数的平方根(N的平方)
●此外,个人高被引论文的引用次数必须达到ESI的2011年至2021年版本中用于包含ESI领域前1% (高被引列表)的研究人员的总引用阈值。
●增加候选人(如果学者的高被引论文数比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阈值少1,但其高被引论文的引用次数在高被引论文达到或超过國值的论文中被引用排在前50%,则该学者也会作为候选人。)
●为了识别具有跨领域影响的研究人员,通过根据每个领域所需的國值进行分级,将高被引论文和被引计数归一化(因此,每篇临床医学论文的单位分数小于药理学/毒理学的论文)。引用计数也以类似的方式划分。如果一个研究人员的发表次数和被引用次数之和等于1.0或更多,该个人表现出的影响力相当于ESI定义的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因此因出色的跨领域表现被选为高引用研究人员。
简单来说,和入选高被引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数据就是高被引论文的数量,比如某学科今年高被引论文共有100位作者,那么今年这个学科就有10位高被引科学家。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科学家自然就是高被引科学家。
而第10位科学家的论文数量就是阈值,如果你的高被引论文总数低于阈值1,这个时候就参考总被引频次了,位于阈值前50%总被引频次中并满足额外条件,你就依然可以入选!而跨学科高被引专家则需要参考他所有学科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与阈值比的总和。
三、如何增加论文的引用次数
论文有doi号之后就可以开始被引用
在论文被接收以后,获得了DOI号,可能会预上线发表,这期间不要放在那等待正式上线发表,预上线发表的论文有DOI号,就可以被引用;但没有卷期号,不算正式发表。等到正式发表的时候,预上线发表到正式发表这段时间获得的引用次数马上都被统计进来,都算作正式发表以来的引用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短时间获得多次引用的话,很容易就成为高被引论文。
这是很多成功获得高被引论文的学者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为很多论文被期刊接收之后,都会放在编辑部,压稿很长时间,这让很多论文失去被下载引用的可能,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就这样丧失了。
2.控制论文发表的时间尽量在靠前的月份
如果是一月份发表的论文比12月份发表的论文成为高被引论文要容易40多倍,所以发论文还是尽量选择在靠前的月份,会曝光更长的时间,更容易被引用。现在联系朱编辑投稿匹配期刊有望在2023年初上线见刊哦~
3.注重提升个人知名度
充分利用目前学校已经建设好的教师主页、机构知识库、Research ID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甚至可以建立自己个人和团队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自己,推广研究成果。
4.加强自身学术水平
重视国际合作,寻找契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合作,拓宽自身研究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切实加强学术合作的质量,多出成果,提高国际影响力!
总之,科研是一条漫漫长路,没有任何捷径和操作性,所以高被引科学家均为业内翘楚!只有把自我发展和学术发展结合起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不断努力贡献高质量研究成果,光环才能聚焦于你。更多科研资讯和SCI投稿干货会在【欧亚学术】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敬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