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

导读:2021年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依旧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在智能医疗赛道上,更是持续火热,各大医疗AI企业纷纷冲刺IPO。政策方面,国家开始逐步发放各类医疗影像AI软件三类证。而与此同时,数字疗法、手术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也逐渐博得了更多关注。精准医疗也被阿里达摩院评为2022年十大科技趋势之一。本文截取医疗健康部分的应用案例,全文请见2021-2022年度人工智能前沿报告(AI Frontiers Report)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张图片

智源社区公众号后台回复「前沿报告」获取下载链接


一、人工智能应用层企业

(一)智能医疗

1.总体趋势

2021年,AI医疗赛道持续火热,各大医疗AI企业纷纷冲刺IPO。2021年初,医渡科技在港交所上市;3月,科亚医疗港交所递交IPO申请;8月,推想医疗港交所递交IPO申请;9月,数坤科技港交所递表;11月,鹰瞳科技成为“医疗AI第一股”。“烧钱”已然成为今年这一赛道最鲜明的标签。

从医疗AI细分领域来看,2021年,AI辅助医疗影像领域逐渐趋于饱和,深睿、推想、数坤等几家头部公司已经站稳了各个细分市场;而随着5G通信的铺开,以前受时延限制的AI+手术机器人开始走上潮头,DeepMind AlphaFold2的催化加上超大规模算力的发展,让AI+药物研发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方向,资本大力加码生物计算相关的平台公司致力精准药物研发;去年,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占尽风头,国内脑机接口公司也踏上了资本化发展的快车道,AI+脑科学也开始成为医疗、科研等场景的新热点。

2.医疗影像

AI医学影像,即AI辅助传统的人工阅片,辅助医生进行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早期筛查。医学影像数据几乎占据临床数据90%,是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的基石。根据亿欧智库预测,中国医学AI影像市场将从2020年的3.12亿元(人民币),在2023年增至20.6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8.85%,2030年将达到千亿。2021年以来,疫情后的医院智能化建设加速。政策方面,国家开始逐步发放各类医疗影像AI软件三类证,都为医疗影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医疗影像领军企业纷纷开启IPO申请,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共有4家领军企业向上市发起冲刺。3月,科亚医疗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6月,鹰瞳科技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现已成功上市)。8月,推想医疗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9月,数坤科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三类证审批方面,推想科技、数坤科技、科亚方舟、深睿医疗等多家医疗影像企业在三类证审批、融资并购等方面动态频繁。整个行业商业化的繁荣态势凸显。

产品方面,国内目前已获批上市的AI医学影像产品超过15款。其中包括鹰瞳科技的糖网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数坤科技的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科亚医疗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推想科技的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等。今年在医疗影像赛道值得关注的企业包括鹰瞳科技、推想科技、数坤科技、深睿医疗、睿心医疗等,以及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

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中国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辅助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目前,鹰瞳科技核心产品包括三个版本的Airdoc-AIFUNDUS。其中Airdoc-AIFUNDUS(1.0)是一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SaMD),获批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协助医生做医疗诊断,在同类产品中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今年11月,鹰瞳科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医疗AI第一股。招股书显示,鹰瞳科技已将Airdoc-AIFUNDUS(1.0)提供给中国23家医院及3家社区诊所。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张图片

推想科技成立于2016年。推想医疗的脑卒中产品“InferRead CT Stroke. AI”已经通过FDA认证。获批后,推想科技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两张FDA认证的AI医疗公司。截至目前,推想科技在肺部疾病方面同时拥有美国FDA、欧盟CE、日本PMDA及中国NMPA全球四大市场准入认证。今年7月,推想医疗完成D2轮融资,D轮总融资额达人民币9亿元。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张图片

数坤科技成立于2017年。数坤数字医生平台目前包括12款产品及25款候选产品,主打包括数字心、脑、胸、骨、腹等“数字人体”产品矩阵。其中,心脑血管AI的准入门槛比较高。2020年11月,数坤科技研发的“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简称“数坤心血管AI”)正式获批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三类证,这是心脏冠脉狭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的全球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今年8月,数坤科技完成人民币7亿元融资,9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4张图片

深睿医疗成立于2017年。目前,公司已经获得肺结节和肺炎AI产品两张NMPA三类证,是为数不多拥有两张三类证的医疗AI公司,并于今年8月收购了同为头部企业的依图医疗。这是国内AI医学影像赛道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今年5月,深睿医疗完成C3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5张图片

睿心医疗成立于2017年,是另一家拥有两项三类证的医疗影像公司。今年4月,睿心医疗第一款成熟产品睿心分数(RuiXin-FFR)获批:国家药监局(NMPA)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证,5个月后,用于冠脉CT影像智能分析的——睿心冠脉智能后处理平台也收获了NMPA认证。该公司于今年1月完成人民币3亿元B轮融资,于今年8月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6张图片

同时,国内互联网企业对医疗影像领域也颇多关注。9月10日,腾讯发布消息称,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限公司的“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腾讯也正式成为国内互联网科技行业首个获得医疗人工智能三类证的企业。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7张图片

此外,今年获得融资以及获批三类证的医疗影像企业还包括:

  1. 上海点内科技完成人民币数千万元A轮融资,专注AI肺癌全病程解决方案

  2. 北京致远慧图完成人民币近亿元B轮融资

  3. 北京汇医慧影获批国内首张X射线骨折AI产品NMPA三类证

  4. 上海联影智能获批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三类证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8张图片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9张图片

图注:医疗影像企业获批三类证的时间和产品

来源:智源研究院整理

3.AI药物研发

AI药物研发包括药物发掘、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阶段,新药研发无异于大浪淘沙,漫长而复杂,且成本高昂。AI 技术可深入参与新药研发从靶点发现到新药上市的各个环节,大幅缩减成本及研发周期,甚至促进生物学研究、发现新的生物靶点机制和开发新的疾病模型。AI在已有数据积累的药物设计领域,作为效率工具的巨大商业价值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实践中已得到验证。

全球人工智能制药市场潜力巨大。从2019年至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制药市场将以40.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中信证券今年7月研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AI制药是国内数字健康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仅上半年融资额就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保持高景气度。资本助力下,新兴AI创企、互联网科技巨头和传统药企在AI制药领域百花齐放。Exscientia、Insilico Medicine(英矽智能)、Insitro等几家海外领军AI制药公司在今年均有大额融资动向,其中Exscientia、Recursion已经登陆纳斯达克。

与此同时,晶泰科技等国内创业企业也在AI制药赛道上疯狂聚集。4月,望石智慧(StoneWise)宣布完成了B+轮和B轮融资,融资总额1亿美元;7月,百图生科完成上亿美元A轮融资;8月,晶泰科技完成4亿美元D轮融资,星药科技完成B轮融资。

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今年4月,Facebook AI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一种开源AI模型,旨在确定将现有药物重新用于新的药物鸡尾酒中的可行性;今年9月,华为发布“华为云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今年11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正式宣布成立新的AI制药公司 Isomorphic Laboratories。该公司的创始人正是DeepMind CEO、AlphaFOLD发明者Demis Hassabis。Isomorphic的使命是“利用人工智能加速药物发现,并最终找到治疗人类一些最具破坏性疾病的方法”。

今年在AI药物研发领域值得关注的企业包括Exscientia、英矽智能、Insitro、Recursion、Schrodinger、晶泰科技、百图生科等。

英国人工智能新药研发企业Exscientia成立于2012年。该平台的亮点为将新药研发的过程分为“设计-制造-测试-分析”四个步骤,缩短了新药研发周期。该公司在平均一年的时间内,将7种精密设计药物从项目启动阶段推进到开发候选阶段。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0张图片

图注:Exscientia新药研发过程介绍

来源:Exscientia官网

今年4月,Exscientia宣布首款AI设计的肿瘤免疫新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专为成人晚期实体瘤患者开发。迄今为止,该公司已有两款AI设计的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包括去年与大日本住友制药研发的治疗强迫症患者的新药。5月,Escientia 宣布完成5.25亿美元D轮融资。9月,Exscientia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1张图片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早期总部设立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后期设立在中国香港。2021年2月,英矽智能实现了从机制发现、靶点发现及找到新化合物的整个新药研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的成果,将药物研发成本降至260万美元,远优于传统新药物研发耗时2-5年、投入1098万美元的平均数据。为了构建AI+新药研发的生态,围绕靶点发现、生物研发、临床二期试验预测,英矽智能分别开发了PandaOmics、Chemistry42 和 InClinico 平台,助力新药研发工作。6月22日,英矽智能获2.55亿美元C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2张图片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3张图片

图注:英矽智能实现的AI药物研发成果

来源:英矽智能

Insitro由斯坦福著名学者Daphne Koller于2018年创立。Insitro 在神经科学和肝脏疾病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吉利德等制药大厂达成了合作,预计2022年搭建首条管线。今年3月,Insitro获得4亿美元C轮融资,成为全球 AI 制药领域单笔融资金额最高的公司。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4张图片

美国 AI 制药独角兽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Recursion)成立于2013年,公司推出的多面集成化系统 Recursion OS,主要包括用于支持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层,多样化且可关联的数据库 Recursion Data Universe,以及专用于药物发现、设计和研发的工具 Recursion Map。Recursion 于今年4月登陆纳斯达克。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5张图片

Schrodinger薛定谔公司于2020年2月登陆纳斯达克,为行业内第一家AI药物研发上市公司。Relay于2020年7月登陆纳斯纳克,为第二家AI药物研发上市公司。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6张图片

国内方面,AI制药独角兽晶泰科技成立于2015年。晶泰科技是典型的从一个环节入手的公司,主要聚焦于药物固态研发环节,包括晶型预测、固态筛选、结构确定等。其核心技术平台为ID4 (Intelligent Digital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它通过结合量子物理、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能准确预测药物的多种重要特性,除早期的晶型外,现在还包括活性、成药性、毒性等等指标,从而综合加速药物临床前研究的效率与成功率。今年8月,晶泰科技完成4亿美元D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7张图片

百图生科于2020年由李彦宏牵头创立,定位为生物计算平台企业。百图生科致力于通过先进的计算和生物技术,从多组学生物数据、高通量验证实验、药物开发经验中高效抽提知识,绘制关于疾病靶点和药物设计的图谱,把药物发现从“大海捞针”变成“按图索骥”,从而提升自身与合作伙伴的药物研发效率,最终想实现Global First-in-class原创药物的研发。今年5月,百图生科推出“免疫图谱卓越计划”,并于今年7月完成上亿美元A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8张图片

星药科技成立于2019年。目前已基于原研算法,结合药物化学、计算化学和生物学的领域知识、工具及经验建立了药物发现平台PyxirTM,该平台已经过验证并取得阶段性技术进展。星药科技于今年8月完成B轮融资。星药科技的创始人兼CEO 李成涛毕业于清华姚班,获得麻省理工计算机博士学位,是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曾入选西贝尔学者 (Siebel Scholar)。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19张图片

其他值得关注的AI制药企业融资事件有:

  1. 6月,宇道生物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建设国际领先变构药物智能化研发平台和管线

  2. 7月,星亢原neoX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3. 8月,智化科技(Chemical.AI)完成近1500万美元A+轮融资

  4. 8月,深势科技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持续探索科学计算平台建设

  5. 8月,科因生物获人民币数千万元A轮融资

  6. 9月,普瑞基准完成人民币1.5亿元B轮融资,多组学数据挖掘驱动新药研发

  7. 9月,燧坤智能完成人民币超亿元A轮融资  

  8. 10月,华深智药完成千万美元级天使轮融资,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孵化

  9. 10月,硕迪生物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专注突破G蛋白偶联受体靶点家族

  10. 其他值得关注的AI制药企业融资事件有:

  11. 6月,宇道生物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建设国际领先变构药物智能化研发平台和管线

  12. 7月,星亢原neoX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13. 8月,智化科技(Chemical.AI)完成近1500万美元A+轮融资

  14. 8月,深势科技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持续探索科学计算平台建设

  15. 8月,科因生物获人民币数千万元A轮融资

  16. 9月,普瑞基准完成人民币1.5亿元B轮融资,多组学数据挖掘驱动新药研发

  17. 9月,燧坤智能完成人民币超亿元A轮融资  

  18. 10月,华深智药完成千万美元级天使轮融资,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孵化

  19. 10月,硕迪生物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专注突破G蛋白偶联受体靶点家族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0张图片

3.数字疗法

数字疗法是2021最新兴的医疗细分赛道。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是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预防、治疗或管理疾病。数字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医疗器械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通过信息(如App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物理因子(如声音、光线、电流、磁场及其组合)、以及药物等对患者施加影响,优化患者护理和健康结果。数字疗法产品,在自闭症、睡眠,成瘾类疾病,以及阿尔兹海默这类传统打针吃药和手术疗法等收效甚微的疾病上可能有所突破。

今年,数字疗法在资本市场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截止今年7月,2021年全球数字疗法的赛道上,共有86 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国际方面,Pear Therapeutics、Akili Interactive Labs等企业成立较早,技术和产品相对成熟。国内,数字疗法起步较晚,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2020 年 11 月,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批通过了首款数字疗法产品,标志着国内数字疗法新赛道的开启。2021年被业界公认为数字疗法产业元年,一批数字疗法企业崭露头角。

今年值得关注的数字疗法企业包括Pear Therapeutics、Akili Interactive Labs、博斯腾科技、望里科技、尚医科技、妙健康等。

Pear Therapeutics于2013年在美国波士顿成立,是数字疗法最早的先驱之一,其研发的产品reSET™是全球首个获得FDA批准的数字疗法产品。reSET™以治疗课程为核心,帮助患者培养戒断物品成瘾(包括酒精、大麻、可卡因和兴奋剂)的技能。Pear Therapeutics于今年3月完成2000万美元D轮II期融资(去年12月I期),目前已累计融资2.84亿美元。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1张图片

美国企业Akili Interactive Labs成立于2011年,该公司主打通过高质量的动作视频游戏体验,治疗认知缺陷,改善神经病和精神病相关症状,包括ADHD、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各种炎症性疾病。去年6月,由Akili开发的EndeavorRx获FDA批准,成为世界首款“视频游戏处方药”,用于提高8-12岁ADHD儿童的注意力。Akili于今年5月完成1.6亿美元D轮融资。

ee64cffb8a3fc83ed03890a74b1567c9.png

上海博斯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博斯腾科技)成立于2016年。该公司专注阿尔兹海默症的数字化筛查和干预,并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数字化干预训练。今年6月,博斯腾完成A轮近亿元人民币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2张图片

专注精神疾病的望里科技成立于2017年。目前,望里科技已经与国内多家精神疾病泰斗级医疗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核心产品已推进入院及临床试验。今年8月30日,望里科技宣布完成千万级美元A+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3张图片

尚医科技成立于2014年,该公司开发出国内首款“数字疗法”术康APP,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已成功进入美国市场。今年9月,尚医科技完成人民币近亿元C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4张图片

妙健康成立于2015年,是专注于个人健康行为管理的综合性平台,于今年5月正式通过国际数字疗法联盟(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DTA)认证,并与DTA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成为首家国际数字疗法联盟认证会员的中国企业。妙健康于今年7月完成人民币数亿元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5张图片

4.手术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在1985年,美国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Puma560工业机器人来辅助进行脑组织活检手术。按应用场景划分,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辅助机器人4类。其中,手术机器人占到37%左右。

手术机器人可分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不同类型。其中,腔镜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商业化也最成功,市场占比60%,是行业研发重点,代表公司有美国直觉外科公司,旗下产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骑绝尘,占据全球一半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该产品可以应用于心脏、前列腺、胸腺等部位的软组织手术,其他国外玩家还包括美国Asensus Surgical、英国CMR Surgical、韩国Meerecompany(Revo-I)等。

此外,骨科机器人占比15%,主要应用于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代表企业有美敦力(Medtronic)、捷迈邦美(Zimmer Biomet)、史赛克、施乐辉等。此外,医疗器械巨头强生等也在骨科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神经外科和血管介入机器人方面,技术和产品在不断发展,而其他手术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则比较空白。

今年以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近14亿美元,A轮及A轮之前的早期融资项目占比60%,不乏6亿美元(CMR Surgical)、1亿欧元(eCential Robotics)等大额融资。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美元。

骨科手术机器人产业日渐成熟,龙头企业产品纷纷获批上市。今年1月,强生DePuy Synthes宣布,旗下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VELYS获得FDA批准上市;3月,史赛克公司的骨科手术机器人Mako也在国内获批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10月,美敦力宣布其Hugo RAS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获欧盟CE认证。同时,天智航、微创、键嘉、元化智能等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目前均有核心产品投入临床应用,或获批上市。

同时,国内政策利好手术机器人,为打开市场提供助力。今年10月23日,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将被纳入北京甲类医保支付目录,患者可获100%全额报销。与此同时,上海已经将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和耗材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虽然手术机器人医疗费用高昂,但医保的推进可为手术机器人打开市场。全民可用的时代或可指日可待。

今年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值得关注的企业案例如下。美国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是全球领先的手术机器人龙头,1995年成立于美国,2000年于纳斯达克上市。旗下产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000年获批上市,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占据全球一半的手术机器人市场。因其垄断地位,每台售价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英国公司CMR Surgical 2014年成立于英国剑桥,核心产品Versius于2017年研发成功,专为微创手术设计,是全球最小的手术机器人,仅有达芬奇机器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目前该款机器人已经打入欧洲、澳大利亚、印度和中东等地(尚未在美国获得批准),迄今为止参与手术超1000起。今年6月,英国公司CMR Surgical获4.25亿英镑(人民币近40亿元)融资,创下全球医疗技术领域规模最大的单笔融资记录。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6张图片

强生DePuy Synthes由强生原骨科业务线与Synthes于2011年合并而成,提供在关节重建、创伤、脊柱、运动医学等领域的服务方案。其营收领跑全球骨科领域,今年1月,旗下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VELYS™获得FDA批准上市。其他美国骨科领域龙头企业还包括史赛克(成立于1941年)和美敦力(成立于1949年,全球500强)。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7张图片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8张图片

国内代表性企业众多。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2014年诞生自微创医疗集团内部的一个孵化项目。目前,微创机器人三款旗舰产品均已纳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包括图迈腔镜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11月,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在港挂牌上市,为港交所上市的第一家手术机器人企业。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29张图片

山东威高始建于1988年,该公司旗下的“妙手”手术机器人也属于腹腔镜手术系统,对标“达芬奇”。目前已经投入临床试验阶段,已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两医院完成168例临床实验。今年10月,山东威高宣布完成人民币十数亿的A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0张图片

天智航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首家取得医疗机器人注册许可证的企业。目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研发至第三代,对标美敦力Mazor机器人,并已在国内1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完成手术超过2万例。天智航已经于2020年7月上市。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1张图片

柏惠康维成立于2010年,专注神经外科+口腔手术机器人。在已经获批上市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以外,柏惠康维也于今年正式发布了NMPA认证口腔手术机器人“瑞医博”,探索了手术机器人应用的新场景。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2张图片

其他今年获得融资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包括:

1. 1月,罗森博特完成人民币数千万元A轮融资

2. 2月,维卓致远完成人民币亿元Pre-A轮融资

3. 3月,元化智能完成人民币2亿元A轮融资

4. 4月,三坛医疗完成人民币数千万元B轮融资

5. 5月,键嘉机器人完成人民币数亿元 C 轮融资

6. 7月,医达健康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7. 8月,柳叶刀机器人完成人民币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8. 8月,梅奥心磁完成Pre-A轮融资

9. 11月,长木谷完成人民币5.4亿元B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3张图片

5.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作为2020年讨论度最高的医学概念之一,随着去年8月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发布的概念产品(侵入式脑机接口)达到了高峰。马斯克的概念产品属于脑机接口中的侵入式技术,即通过有创方式将电极插入大脑皮层采集信号。另一种非侵入式,则通过脑电帽的形式,通过导电胶等接触头皮采集脑电信号。2021年,脑机接口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大笔融资随之跟进。3月,脑机接口平台公司NeuraMatrix、博瑞康完成新一轮融资;7月,Neuralink获脑机接口领域史上最大融资;8月,优脑银河、柔灵科技等国内脑机接口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此外,从今年的趋势来看,脑机接口不再只是“意念打字”这样的融资噱头,而逐渐开始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实践,从科幻照进了现实。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在医学上可用于肢体运动障碍、意识与认知障碍诊疗、精神疾病诊疗以及癫痫和神经发育障碍诊疗等。

今年脑机接口领域亮点企业较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立于2016年的Neuralink是脑机接口领域的先行者。今年4月,Neuralink发布的视频中,展示了猴子脑中植入芯片后玩模拟乒乓球的电子游戏“Mind Pong”的场景。该公司目前致力于将首款产品N1 Link推向市场,据创始人马斯克称,第一款Neuralink产品将使瘫痪患者用他们的头脑比用拇指的人更快地操作智能手机。今年7月,Neuralink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约13亿人民币)C轮融资,是目前在所有涉及脑机接口的公司中出现最大规模的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4张图片

图注:猴子用脑机接口玩电子游戏的图示

来源:特斯拉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5张图片

Neuralink主要竞争对手是位于美国德州奥斯汀的Paradomics,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其首个商用产品Connexus通信设备将为因严重瘫痪而失去说话能力的患者恢复通信。该公司于今年7月获得2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6张图片

国内方面,已经有多家公司在不同的分赛道大力布局,其中有企业专注脑科学基础研究,也有企业拓展了睡眠监测等其他新兴应用市场。北京人工智能+脑科学创业公司优脑银河成立于2019年,在脑科学基础研究方面通过个体精准脑功能区剖分技术(personalized Brain Functional Sectors, pBFS),实现精确量化全脑 200 多个功能区。目前,优脑银河的“优点”创新疗法采用无创脑机交互方式,通过对人脑进行“读信号、解信号、写信号”,在个体层级进行精准检测分析、诊断,并在个性化脑功能区的指导下,实现对脑疾病的精准干预。公司目前针对抑郁症、偏瘫、失语、帕金森、毒品成瘾、强迫症和自闭症等适应症的检测和治疗,与国内多家医院联合展开临床实验。今年8月,优脑银河完成人民币5亿元A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7张图片

成立于2011年的脑科学公司博瑞康已经在脑机领域深耕十年,而今又被资本市场看好。早在1999年,清华大学医学院神经工程实验室便在脑机接口领域展开了探索,而博睿康的核心团队成员便是来自脑机接口全球Top5的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以及临床神经领域的医疗市场专家。目前,博瑞康团队正在与脑科学和临床神经诊疗专家合作,通过研发微创脑机接口进行癫痫疾病的治疗。今年3月,博睿康完成人民币过亿元B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8张图片

成立于2020年的浙江脑机接口技术公司柔灵科技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睡眠监测领域的应用。目前,该公司主打的C端产品纳米级AIoT脑电睡眠贴片也已迭代至3.0版本,据报道,该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小规模量产,明年年初上市销售。今年8月,浙江脑机接口技术公司柔灵科技完成人民币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39张图片

图注:柔灵科技纳米级AIoT脑电睡眠贴片

来源:柔灵科技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40张图片

同样入主睡眠监测市场的还包括成立于2015年的云睿智能。据悉,云睿智能核心产品优梦思UMindSleep额贴式睡眠记录仪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医疗器械注册认证,可直接进入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使用,为睡眠障碍症患者的诊疗提供了便利。云睿智能于今年8月完成人民币数千万元战略融资。

解读2021年智源 AI 前沿报告:医疗领域最新进展_第41张图片

北京宁矩科技有限公司(NeuraMatrix)是国内唯一具备侵入式技术能力的脑机接口平台公司。该企业成立于2019年,由清华大学孵化,据报道,NeuraMatrix自研的双向脑机接口商用芯片已完成流片,预计明年初实现搭载自研芯片设备的量产,其首个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样机也已开始供客户使用。目前该企业已经与多家科研院所、医院及药企签订了上千万元人民币设备采购意向订单,合作对象包括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NeuraMatrix已经于今年11月完成人民币亿元A轮融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ai,芯片,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