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数据兴起以来,关于如何实现数据价值的话题一直被人们所热议。
如今看,实现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生产力,让数据更好地打通、流动、共享和应用是必经之路,但这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涉及到数据治理理论、市场交易制度等多方面的探索。因此,大数据交易所在过去几年固然遍地开花,但几年尝试下来,数据安全和数据流通两大关键难题依然悬而未决,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就更无从谈起。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近日,在主题为“云可信 数未来”的中国电子云·数聚未来峰会上,中国系统详细介绍了以“数据元件”为核心的数据安全和数据要素一体化治理解决方案,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在制度理论、技术架构、市场创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数字经济腾飞打开了新思路。
有人将数据比喻为21世纪的石油,是所有行业数字化运转的基础。就像石油需要开采、提炼等多道流程之后才能被利用一样,数据也需要经过采集、挖掘、流通、交易才能充分释放价值、成为数字经济的动力。
如今,数据的流动与利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已然呈现出关键价值;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的流通、消费和分配等环节,的确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多方一直在探索中。通常意义上,数据的流通与共享,意味着更多安全挑战;而愈发严格的数据安全措施,则会降低数据的流动性和消费,数据流通共享和数据安全似乎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中国系统助理总裁、中国电子数据治理工程指挥部技术部主任国丽看来,数据定价难、确权难、计量难是目前面临的三大挑战,使得数据流通受到阻碍、数据安全形势严峻、数据无法充分释放生产力。目前大数据交易所(中心)通常采用撮合式的交易方式,供需双方进行对接,依然不能解决数据确权、定价等难题。
“以撮合的方式交易数据资源或服务,交易标的物非常不明确,没有稳定的形态,无法科学合理地计量和定价,另外,交易中谁拥有收益权、谁拥有所有权也不清晰,这些因素让数据流通困难重重。”国丽如是说。“我们认为,生产要素市场化需要有四个要件:交易标的物、确权、定价和交易方式。需要实现原始数据和数据应用的“解耦”,将数据资源加工为可析权、可计量、可定价且风险可控的初级产品,完成数据从资源到要素的形态转换,进而进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为此,中国电子与清华大学合作,围绕数据安全和数据要素,从法律、技术、经济、制度、安全和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跨学科研究,创造性地定义了“数据元件”和“数据金库”的产品内涵和标准,为破解数据安全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等难题找到破解之道。
清华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治理工程联合研究院于2021年7月7日经清华大学校务会正式批准设立,为学校校级科研机构。研究院聚焦数据治理研究领域,整合校内相关院系研究力量和中国电子产业优势,致力于开展基础理论、制度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努力为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思想与智慧。
何为数据元件和数据金库?
数据元件是通过对数据脱敏处理后,根据需要由若干相关字段形成的数据集或由数据的关联字段通过建模形成的数据特征;数据金库则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归集并存储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以及数据元件。可以说,数据元件是数据资源、数据应用的“中间态”,拥有安全属性和价值属性,犹如给数据加上一道防火墙,是解决数据安全和数据流通的关键;数据元件与数据金库共同形成“隔离层”,为数据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不同于传统数据治理,中国系统正在从理论、制度、技术等多个方面对数据治理进行创新与突破,并且提出“关键数据入库,双向风险隔离,三级安全管控”的数据安全解决思路和“一库双链、三级市场”为核心理念的数据要素市场化工程路径,以一个数据金库建设为支撑,打通数据资产链和数据价值链,催生数据资源、数据元件、数据产品“三级市场”,实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三次“蝶变”。
事实上,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占比稳步提升,数字经济已然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引擎,数字政府、现代数字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需求的不断升级也进一步拓展了数据治理的范围和内涵。而中国系统在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上取得理论突破,并且形成体系化的解决方案,可谓是恰逢其时,在未来的市场中拥有广阔的空间。
一直以来,数字政府、数字城市都是数据最为丰富的领域,但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也给数据治理需求带来了全新升级,数据治理面临着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数据应用场景新、数据流动与共享需求多等多种挑战。
中国系统数据中台业务部总经理冯进直言:“从数字政府、数字城市的建设趋势看,服务与监管从分散转向集约、从被动转向主动、单一转向协同,业务运行模式由经验向智能化转变,数据由分散的数据主体向一体化的数据资源转变。”
显然,中国系统的数据要素一体化治理解决方案,必须要在技术层面提供强大的支撑,以实现整个数据治理解决方案的落地。为此,中国系统在本次峰会上推出飞瞰数据中台2.0,融合了部委、数字政府与数字城市、央企三类客户的多元数据需求,致力于专业级数据治理工程服务。
最近两年围绕数据中台争议虽然较多,投入人力、物力大、协同困难,归根于数据中台产品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定制化开发偏多,场景迭代难等。但不可否认,数据中台在数据形成资产化之后给业务应用带来的巨大价值,产品能力已经成为数据中台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在冯进看来,数据中台向下与数据紧密联系,向上则是紧贴应用场景、赋能业务,由于数字政府、数字城市的数字底座,未来将发挥巨大的价值与作用。因此,飞瞰2.0的推出,标志着中国系统在数据中台产品化方面更进一步,有望让数据治理与业务创建加速融合。
据悉,数据中台飞瞰2.0涵盖了数据规划、标准、建模、集成、融合、分析、流通、交换、应用等全栈能力,可以跨云融合多种算力、跨多个计算引擎适应客户已有数据基础,以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服务来共同治理数据分析数据。“飞瞰2.0拥有80余项安全增强特性,还有包括大数据平台、共享交换、数据沙箱、知识图谱、BI分析、AI分析等9款套件,满足不同客户的数据平台建设需求。”冯进补充道。
面向未来愈发丰富的数据和复杂的应用场景,数据中台飞瞰产品也将朝着四个方面方向:首先会继续聚焦行业,重点围绕数字政府、现代数字城市、大型央企等领域的数据治理深耕,让数据中台特性与这些行业的数据治理需求更匹配;其次,飞瞰是数据中台的整套解决方案,将进一步完善技术与工具,还会形成体系化的服务,将更多数据模型模板、数据标准模板等最佳实践内置到中台;第三,进一步丰富内置安全特性,确保数据安全,同时增加数据中台的融合能力,进一步兼容各种云平台、算力和大数据引擎,盘活数据资源;最后则是飞瞰数据中台将会走向集中和分散融合的方式。
“飞瞰数据中台已陆续服务重庆、天津、武汉、徐州等50多个城市客户,还包括人社部委、星网及华电等央企客户。已成为现代数字城市等领域坚实和强大的数字底座。”冯进补充道。
有人曾言:数据治理和运营水平决定数字城市建设的天花板。深以为然。
一方面,随着现代数字城市的不断深入,海量数据、丰富应用场景不断产生,带来了数据治理和数据创新的强大需求,根据IDC《2020中国政务数据治理解决方案市场》报告,2020年的政务数据治理市场总量达到34.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为10.3%,未来五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在数据治理和运营水平上参差不齐,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产运营、应用场景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遇到了各种挑战,数据经济与实体经济无法充分融合。
此时此刻,各级地方政府亟需一个载体和引擎,来建立起牢固和安全的数据基础设施,将数据资产真正高效运营起来,并且通过构建数据产业,来加速应用场景的创新,从而推动城市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
为此,中国系统宣布将与地方城市共同打造城市数据创新中心,将中国系统的数据安全和数据要素一体化解决方案进行落地,构建起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中国系统与武汉市、德阳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多个城市正在进行数据治理方面的探索,为今后的城市数据创新中心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事实上,中国系统与地方城市构建的城市数据创新中心对于未来现代数字城市建设拥有三个长远价值:
首先,在理论取得突破、技术与方案做落地支撑的基础上,城市数据创新中心帮助各个城市加速从数据资源化利用的阶段向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阶段演进,有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长远支撑;
其次,构筑地方城市的数据安全体系,整合数据资源,规范数据流通交易,解决数据安全乱象频生,通过资源市场、元件市场、产品市场真正让地方城市实现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
最后,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加速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让地方政府的经济效率倍增、安全倍增、财富倍增;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围绕数据的流通、消费和交易等环节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此时,中国系统作为国家队选手,能够与时俱进在理论、技术和市场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为我国各级地方的数据治理打开了局面。面向未来,随着中国系统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不断创新,以及在各级城市数据治理领域的不断实践,有望为中国的数字经济注入更多数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