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车场景,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角逐智能驾驶的新赛道。
9月6日,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尔克马尔·邓纳尔披露,电动出行将成为博世核心业务之一,今年将达到10亿欧元以上的销售额。其中,驾驶辅助系统和传感器业务的增长将超过40%。
这其中,博世将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后者的全新一代S级轿车或将是全球首款搭载自动代客泊车技术的量产车型。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数百万计的车辆,以及约1,000个停车场能够实现自动代客泊车。
而在中国市场,8月24日,长安汽车对外发布了 “新汽车、新生态”发展战略,并首发了无人代客泊车APA7.0,用户可直接在车库外下车,由系统自主排队,驾驶车辆自主通过道闸、自主寻找车位,自主泊车。
同时,APA7.0还将实现电梯口接驾功能,用户可以提前预约接驾时间,系统自己泊出车位,并在约定时间到达电梯口接驾。长安汽车预计,到2022年底实现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核心商圈、大型医院等公共停车场500个。
长安APA7.0实现了超感知硬件系统,共使用27个传感器,5颗专为解决停车场感知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12颗新一代编码超声波雷达,10颗高性能摄像头,单摄像头像素达800万,基于深度学习和多传感器融合实现精准感知。
而这套系统的背后技术输出方,正是纵目科技,其与长安汽车合作的多款车型的APA6.0平台远程智能泊车量产项目,将于今年9月正式上市量产。而长安APA7.0将首发搭载于全新平台首款战略车型C385。
与此同时,在APA方案供应商层面,传统三强(博世、法雷奥、TTE)近年来市场份额受到德赛西威、纵目科技等新晋供应商的挤压,市场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此外,一部分软件供应商也在征战高级别APA市场,比如百度在广汽、威马量产的HPA方案;同时,几家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也在觊觎这个未来成长性极高的细分赛道。
同时,面向自主代客泊车市场,相关政策也在开路。
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将支持企业开展自动驾驶规模化试运行和商业运营服务,其中,自主代客泊车也是落地方向。
从目前国内新车前装量产数据来看,泊车功能渗透率也在持续上升。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内新车搭载APA功能上险量为142.55万辆,同比上年同期增长36.4%。其中,融合泊车(基于全景环视+超声波)占比32.83%,同比上年同期呈现数倍增长的势头。
此外,在RPA遥控泊车以及HPA记忆泊车方面,前者在今年1-7月的新车搭载上险量为13.47万辆,后者搭载量为1.4万辆左右(纵目科技、德赛西威、百度为主要供应商),这是后续泊车功能的巨大潜在增量市场。
与此同时,与行车ADAS的传感器及域控制器的复用(所谓的行泊一体化方案)技术的成熟,也在快速降低低速泊车功能的开发成本。
近日,作为国内首家量产落地行泊一体整体解决方案的东软睿驰,正式发布全新一代行泊一体域控制器2.0版本,在1.0基础上实现节省20%~30%的成本,支持5路高清摄像头、5路毫米波雷达、12路超声波雷达接入,摄像头最高支持800万像素。
新的供应商,也在不断进入泊车赛道。
今年二季度,魔视智能成功拿到广汽集团乘用车前装量产平台化项目定点,并将为广汽集团旗下主力乘用车车型提供全新一代包括自动泊车、遥控泊车、记忆泊车在内的智能驾驶功能。
大陆集团则是计划通过投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Kopernikus Automotive,进入自动代客泊车(AVP)的量产市场,同时覆盖整车工厂和物流中心的车辆自动下线泊车场景。
同时,除了扩展自家的超声波传感器,大陆集团在记忆泊车功能上也准备搭载近程毫米波雷达。目前已经推出的第六代长距离角雷达,与前雷达共用一个软件和硬件平台,大幅降低复杂性和开发成本。
另一家传统Tier1巨头采埃孚,则是计划于2022年底在中国品牌汽车制造商的车型上首次搭载自动代客泊车系统。同时,该公司对天瞳威视进行了战略投资,双方将共同开发这套系统。
在采埃孚中国电子与驾驶辅助系统事业部工程总监邢勋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泊车需求的增长,针对停车难这一市场诉求,低速泊车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该系统将逐渐在国内部分机场、商场、车站等场景落地,未来的6-12个月内,还将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预设了接口,未来可以接入停车场端设备。
这意味着,在泊车赛道,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角斗场”,这其中,中国元素以及本地化研发合作将成为焦点。
9月17日,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基于自主搭建的前装定点及量产项目数据库作为基础评价指标,通过企业规模、资本实力、研发能力、经营能力、行业影响力、成长潜力等六个一级指标综合评判,将发布年度自动泊车(国产)供应商市场竞争力TOP10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