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 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术语
      • 二、移动通信电波传播和预测模型
      • 三、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
      • 四、抗衰落技术
      • 五、蜂窝组网技术
      • 六、GSM及其增强移动系统

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术语

  1. 移动通信:

    1. 广义: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运动,或者临时静止;采用电磁波的无线通信
    2. 狭义:蜂窝移动通信
  2. 收发工作方式:

    1. 单工:
    2. 双工:
      1. 时分双工TDD
        1. 设备成本降低
        2. 需要更复杂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技术
        3. 通过收发保护时间隔离,容易形成同频干扰
        4. 覆盖范围小
        5. 需要更大的发送功率
        6. 不需要成对的频率,所需频带窄,支持不对称业务,便于频谱分配,频谱利用率高
      2. 频分双工FDD
        1. 需要成对的频率,使用频带宽,适合对称业务,在不对称业务下,频谱利用率低
        2. 设备成本高
        3. 技术简单
        4. 收发有保护频带间隔,抗干扰能力强
        5. 覆盖范围大
    3. 半双工:

二、移动通信电波传播和预测模型

  1. 非视距传播的三种机制:
    1. 反射
    2. 散射
    3. 绕射
  2. 自动空间电磁波传播机制:
    1. 各向同性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为 P T P_T PT,在距离为 d d d的位置,若发射天线增益为 G t G_t Gt,接收天线增益为 G r G_r Gr:
      1. S a v e = P T 4 π d 2 S_{ave} = \frac{P_T}{4\pi d^2} Save=4πd2PT
      2. 主波束方向通过单位面积的功率, S D = P T G t 4 π d 2 S_D = \frac{P_T G_t}{4 \pi d^2} SD=4πd2PTGt
      3. 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 A R = λ 2 4 π G r A_R = \frac{\lambda^2}{4\pi}G_r AR=4πλ2Gr
      4. 那么,接收天线截获的有效功率为, P R = S D A R = P T G r G t ( λ 4 π d ) 2 P_R = S_D A_R = P_T G_r G_t (\frac{\lambda}{4\pi d})^2 PR=SDAR=PTGrGt(4πdλ)2
    2. 自由空间的路径损耗:
      1. L = P T P R L = \frac{P_T}{P_R} L=PRPT, 通常取对数10lg(L)
      2. 自由空间传播适合远场条件
      3. 通常选择一个参考距离 d 0 d_0 d0,采用 P R ( d ) = P R ( d 0 ) ∗ ( d 0 d ) 2 P_R(d) = P_R(d_0)*(\frac{d_0}{d})^2 PR(d)=PR(d0)(dd0)2
    3. 路径衰落指数:
      1. 自由空间,n=2
      2. 阴影衰落,n>2
      3. 室内,多径到达从一个接收点,n<2
  3. 阴影衰落下的路径损耗:
    1. L ( d ) = L ( d 0 ) + 10 n l g ( d 0 d ) + ζ L(d) = L(d_0)+10nlg(\frac{d_0}{d})+\zeta L(d)=L(d0)+10nlg(dd0)+ζ
    2. ζ ∼ N ( 0 , σ ) \zeta \sim N(0,\sigma) ζN(0,σ)
  4. 多普勒频移:
    1. f d = v λ cos ⁡ ( θ ) = v c / f c cos ⁡ ( θ ) f_d = \frac{v}{\lambda}\cos(\theta) = \frac{v}{c/f_c}\cos(\theta) fd=λvcos(θ)=c/fcvcos(θ)
    2. f m = v λ f_m = \frac{v}{\lambda} fm=λv
  5. 时间色散:
    1. 根均方时延拓展 σ τ = E ( τ 2 ) − E 2 ( τ ) \sigma_{\tau} = \sqrt{E(\tau^2) - E^2(\tau)} στ=E(τ2)E2(τ)
    2. 相关带宽: B c = 1 5 σ τ B_c = \frac{1}{5\sigma_\tau} Bc=5στ1
    3. 频率非选择性衰落(平坦衰落) B s ≪ B c B_s \ll B_c BsBc
    4. 频率选择性衰落(多径效应) B s > B c B_s > B_c Bs>Bc
  6. 频率色散:
    1. 最大多普勒频移决定相干时间: T c = 0.423 f m T_c = \frac{0.423}{f_m} Tc=fm0.423
    2. 相干时间间隔内,信道特性不发生明显变化
    3. 时间非选择性衰落:$T_s \gg T_c $
    4. 时间选择性衰落 T s < T c T_s < T_c Ts<Tc
  7. 空间色散:
    1. 相关距离: D C ≈ 10 λ D_C \approx 10\lambda DC10λ
    2. 高角度扩展:空间选择性衰落
  8. 可分辨径:由多条传输时延相差不大的传输路径叠加而成
  9. 衰落统计分布
    1. 瑞利分布:不含直射径、存在丰富反射波、各反射波的幅度和相位统计独立(离基站较远且反射物较多)
    2. 莱斯分布:含有直射径,主信号峰值A趋近于零时,莱斯分布退化为瑞利分布

三、信源编码和调制解调

  1. 信噪比之间的转换:
    1. $SNR = \frac{P_s}{P_n} $
    2. E s / N 0 = P s T s P n / W Es/N0 = \frac{Ps Ts}{P_n /W} Es/N0=Pn/WPsTs
    3. E b / N 0 = P s T b P n / W = E s / N 0 1 log ⁡ 2 M Eb/N0 = \frac{Ps Tb}{P_n /W} = Es/N0 \frac{1}{\log_2M} Eb/N0=Pn/WPsTb=Es/N0log2M1
  2. 频带利用率:
    1. η = R b W \eta = \frac{R_b}{W} η=WRb
    2. 单位,bps/Hz
  3. 三种四元相移键控:
    1. QPSK:最大相移为 π \pi π,包络起伏大,
    2. OQPSK:最大相移为 π / 2 \pi/2 π/2,将一路信号延迟Tb个时间单位再调制,相当于一个bit一个bit在变化
    3. π / 4 \pi/4 π/4DQPSK:最大相移为 3 π / 4 3\pi/4 3π/4,从初相开始,每次根据相位逻辑表进行相位增加
    4. 相位转移图:在星座图上进行相位转移
  4. 解调:
    1. 相干解调
    2. 非相干解调
  5. 调制方式分类:
    1. 相位连续调制、相位不连续调制
    2. 恒包络调制、非恒包络调制
  6. OFDM的优点:
    1. 子载波正交,频谱利用率较高
    2. 动态子信道分配及比特分配
    3. 支持非对称业务,通过使用不同数量的子信道实现上下行的非对称传输
    4. 可利用快速傅里叶算法实现调制解调
    5. 高速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形成低速数据流,添加循环前缀对抗ISI,简化均衡
  7. OFDM的缺点:
    1. 存在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
    2. 易受频偏影响:OFDM系统对正交性要求严格,频偏使得正交性遭到破坏

四、抗衰落技术

  1. 信道衰落的三大原因:

    1. 阴影效应
    2. 多径效应
    3. 多普勒效应
  2. 多径信道的两大特征:

    1. 相关带宽
    2. 相干时间
  3. 抗衰落三大技术

    1. 分集
    2. 均衡
    3. 信道编码
  4. 分集:多路不相关的衰落路径传送相同的信号并合并

    1. 目标:对抗衰落和ISI
    2. 本质:对同一信号在不同时间、频率、空间过采样
    3. 分类:宏观分集、微观分集、隐分集
    4. 合并:最大比合并(根据支路信噪比加权合并,合并增益 G M = M G_M = M GM=M)、选择式合并(选择信号功率最大的一条支路)、等增益合并(各支路等权重合并)
  5. 宏观分集:多基站分集

  6. 微观分集:

    1. 空间分集:角度分集、极化分集。各天线之间的距离要远大于空间相干距离
      1. VBLAST分层空时码
      2. STBC空时分组码
      3. 交织和信道编码
    2. 时间分集:信号重发时间间隔远大于相干时间
      1. ARQ
      2. RAKE接收机
      3. 交织和编码
    3. 频率分集:频率间隔远大于相关带宽
      1. 跳频
      2. 直接序列扩频
      3. 交织和编码
  7. 隐分集:

    1. 交织:交织深度、交织宽度、交织延迟;要求交织深度大于相干时间
    2. 跳频
    3. 直接序列扩频
  8. 信道均衡:

    1. 迫零算法(最小峰值失真准则): D 0 < 1 ; y = x c ; 解 得 c D_0 < 1; y = xc;解得c D0<1;y=xc;c
    2.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3. 宽带:频域均衡;窄带:时域均衡。预信道均衡:在发送端完成均衡。
  9. 直接序列扩频

    1. 码片:101101,直接序列扩频后,每bit扩展为7bit
    2. 扩频增益为G = Ts/Tc = 7
    3. 扩频序列:$s = 7{m} \oplus repeat{101101} $
  10. RAKE 接收机:

    1. 即直接序列扩频的合并技术,是一种时间分集
    2. 多径分离:Chip周期小于多径时延差;直接扩频序列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好
    3. 直扩:抗多径(扩频码码片时间小于多径时延差)、抗衰落(频谱拓展宽度远大于相干带宽)、抗干扰
  11. 跳频:躲避干扰

    1. 慢跳频:一跳携带多比特
    2. 快跳频:多跳或者一跳携带一比特
    3. 抗多径(跳频驻留时间小于多径延迟时间)、抗衰落(跳频频率间隔大于相干带宽)、抗同频干扰(正交跳频图案)

五、蜂窝组网技术

主要掌握如何分别不同的接入用户

  1. 小容量的大区制
    1. 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
    2. 天线架设高
    3. 发射功率大
    4. 频谱效率低,小容量的通信网
    5. 控制方式简单、设备成本低
  2. 大容量的小区制
    1. 将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面积覆盖区域,用一个小功率的发射机来服务一个小面积覆盖区。
    2. 频率复用,小区制移动通信网,不同小区可重复使用频率
    3. 带状服务覆盖区
    4. 面状服务覆盖区
  3. 区群:即小区组成的群落
    1. 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N个小区叫做一簇(区群)
    2. 频率复用:把可用频率分成N份,区群中一个一份;分得越多,频率利用率越低,同时同频干扰越小,容量也越小。
    3. 同频小区: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我们希望同频小区尽可能的离得远,避免发生同频干扰
    4. N = i 2 + i j + j 2 N = i^2 + ij + j^2 N=i2+ij+j2,N的典型值3、4、7、9,比如N>4.2,N就要取7
    5. 使用寻找同频小区的方法确定区群
    6. 同频小区的距离: D = 3 N R D = \sqrt{3N}R D=3N R
  4. 载干比: C I = 3 N n L \frac{C}{I} = \frac{\sqrt{3N}^n}{L} IC=L3N n
    1. L典型取6(即全向小区)
    2. n为路径损耗指数
  5. 同频干扰比: Q = D R Q = \frac{D}{R} Q=RD
  6. 信道总数C,区群在系统中复制次数M,区群大小N,每个小区分配有K个信道,S系统总可用信道数
    1. S = KN,意味着每个小区同时只允许接入K个用户
    2. C = KNM
  7. 使用定向天线可以降低同频干扰,此时m取2或者3
  8. 基站对小区的覆盖方式:
    1. 中心激励式
    2. 顶点激励式
  9. 高斯分布:信干比SIR约等于载干比CIR
  10. 多址技术:
    1. FDMA
      1. 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 m = B t B c N m = \frac{B_t}{B_c N} m=BcNBt ,( C I = 3 N n 6 \frac{C}{I} = \frac{\sqrt{3N}^n}{6} IC=63N n)
    2. TDMA
      1. 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 m = B t B c / M s l o t   N m = \frac{B_t}{B_c/M_{slot} \, N} m=Bc/MslotNBt ,( C I = 3 N n 6 \frac{C}{I} = \frac{\sqrt{3N}^n}{6} IC=63N n)
    3. CDMA
      1. 软容量,用户的增加相当于噪声的增加;CDMA系统的容量主要受限于系统内移动台的相互干扰。
      2. 多用户共享频带
      3. 各用户地址码的准正交性会带来多址干扰
      4. 采用扩频和Rake接收,提高抗干扰能力
      5. 远近效用:近的用户对远的用户干扰大。解决办法:多用户接收机 / 功率控制 / 分布式天线系统
      6. 单小区下的系统容量,未修正 m = 1 + W / R b E b / I 0 m = 1 + \frac{W/R_b}{E_b/I_0} m=1+Eb/I0W/Rb
  11. 保护带宽的作用:补偿滤波特性不理想、邻道干扰、多普勒扩展
  12. 互调干扰:非线性器件产生的组合频率成分落入本频道造成的干扰
  13. 同频干扰比 C / I = P T R − n ∑ k = 1 L P T D k − n C/I = \frac{P_T R^{-n}}{\sum_{k=1}^L P_T D_k^{-n}} C/I=k=1LPTDknPTRn

六、GSM及其增强移动系统

主要掌握如何管理已经接入或者将要接入的多个用户

  1. GSM系统的结构:移动台、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操作子系统
    1. 移动台(MS,Mobile Station):移动客户的设备部分。功能:无线接入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支持人机接口各种功能,呼叫过程的提示
    2. 基站子系统(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
      1. BTS:基站收发控制台
      2. BSC:基站控制中心
    3. 网络子系统(NSS):完成GSM系统的交换功能和用于用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1. MSC/VLR:移动业务控制中心/来访位置寄存器。(PSTN/PDN/ISDN)
      2. HLR/AUC:归属位置寄存器/鉴权中心
      3. EIR: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
    4. 操作子系统(OSS,Operation Support System):对整个GSM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控
      1. OMC:操作维护中心
      2. NMC:网络管理中心
  2. 物理信道:用来传送信号或数据的物理通路
    1. 每个载频上支持的一个时隙(TS)就是一个物理信道
  3. 逻辑信道:物理信道上传输的内容
    1. 业务信道(TCH):
    2. 控制信道(CCH):
      1. 广播控制信道:
        1. 频率校正信道:FCCH
        2. 同步信道:SCH
        3. 广播控制信道:BCCH
      2. 公共控制信道:用于呼叫接续阶段传输链路连接所需要的控制信令。
        1. 寻呼信道:
        2. 随机接入信道
        3. 允许接入信道
      3. 专用控制信道
  4. 突发脉冲控制序列:
    1. 频率校正(FB,Frequency Correction Burst):
    2. 同步(SB,Synchronisation Burst):传输移动台的帧同步(TDMA帧号)和BTS的识别码(BSIC)的信息,供移动台进行同步和对基站进行识别。
    3. 接入(AB):
    4. 常规(NB):
    5. 空闲(DB):
  5. GSM中采用的抗衰落技术:
    1. 编码、交织、天线分集、维特比均衡、慢跳频
  6. GSM鉴权:
    1. 三参数组:动态变化,存在SIM中
      1. 鉴权随机数(RAND)
      2. 符号响应(SERS)
      3. 密钥(Kc
    2. 鉴权算法:A3
    3. 加密算法:A8
    4. Ki:鉴权键
    5. 鉴权过程
    6. GSM是单向鉴权,只能基站鉴用户
  7. 位置更新:更新位置数据库HLR、VLR
    1. 当MS从一个位置区移到另一个位置区时,必须进行登记。
    2. 一旦MS发现其SIM卡中的LAI与接收到的LAI发生了变化,便执行登记。
    3. 周期性登记/越区位置登记
  8. 越区切换:
    1. 硬切换:短暂的通信中断
    2. 软切换:CDMA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