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毫米波雷达算法设计2--传统算法详细设计

一、算法流程

        沿用3D毫米波雷达的处理流程,4D雷达类似,如下图:

4D毫米波雷达算法设计2--传统算法详细设计_第1张图片

        其中核心区别在于目标聚类开始的一系列处理,后面将重点描述。

二、4D毫米波雷达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标定、坐标转换和动静分离。

        标定使用水平仪、角反,采集数据分析,得到水平和俯仰偏角。

        坐标转换使用转换矩阵即可。

        动静分离主要根据径向速度在车辆前进方向的投影进行判断。

三、4D毫米波雷达主处理

    1.目标聚类

       DBSCAN是经典的目标聚类算法,算法本身并不复杂,可参考这些文章

       详解DBSCAN聚类_deephub的博客-CSDN博客_dbscan聚类

       基于KD树改进的DBSCAN聚类算法

       对于4D雷达,更重要的是聚类之后的处理。

       聚类后,可以得到基本信息,比如目标长度、宽度、高度、体积、投影面积、RCS以及各种统计分布。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对目标进行分类,得到目标的分类结果。

       另外,可以估计目标的速度和朝向。

       目标朝向角为α,目标点云在速度方向的投影即是点云的径向速度Vr,则有:

        V(i)*cos(θ(i)-α) = Vr(i)

        V(i) = Vr(i) / cos(θ(i)-α)

        由于车辆是刚体,车身每个点速度相等,则有V(1) = V(2) = … = V(n)

        V(i) = V(j) = V

        Vr(i) / cos(θ(i)-α) = Vr(j) / cos(θ(j)-α)

        可以计算得到点云的朝向角α,进而得到目标的真实速度和横纵向速度。

4D毫米波雷达算法设计2--传统算法详细设计_第2张图片

        由于雷达对速度的测量可能存在模糊或出现错误,因此任意两个点的结果有较高错误概率,但多个点拟合得到的结果有较高的可行度,可以准确估计目标朝向和横纵向速度。

        上文已经推导Vr(i) = V* cos(θ(i)-α) = V*(cos(θ(i))cos(α) + sin(θ(i))sin(α))

        两边同时除以V*Vr(i)* cos(α),则有

        cos(θ(i))/Vr(i) = 1 / V cos(α) - tan(α) * sin(θ(i))* /Vr(i)

        令y(i) = cos(θ(i))/Vr(i), x(i) = sin(θ(i))* /Vr(i),b = 1 / V cos(α), k = - tan(α)则有

        y(i) = k * x(i) + b

        根据最小二乘拟合公式,可以得到V和α的估计值。

        对于行人,由于不是刚体运动,并不适用上述方法。

2.扩展目标跟踪

        4D雷达点云数量较多,不再适用点目标跟踪,需要引入扩展目标跟踪。

    4D毫米波雷达算法设计2--传统算法详细设计_第3张图片

    上图左侧是点目标关联,蓝色五角星是参考点,一般为目标中心,通过关联红色的点云进行目标更新。

    右侧是扩展目标关联,蓝色方框是目标轮廓,蓝色五角星是参考角点,图中是4个,大目标可以是8个甚至16个。

    关联时不再关联所有点云,而是关联聚类后的几何轮廓,使用IOU进行关联,也即计算轮廓的交叠面积。

    更新目标时,先使用每个角点的坐标做滤波处理,再更新最终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自动驾驶,目标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