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聚类四)——K-Means的优化算法

K-Means算法是最基本的一种聚类算法,也会有一些问题,前面的博客《机器学习(聚类二)——K-Means》中有介绍,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下面介绍一下典型的优化算法:

优化算法

1)K-Mediods聚类(K中值聚类)

K-means算法在迭代的过程中使用所有点的均值作为新的质点(中心点),如果簇中存在异常点,将导致均值偏差比较严重。比如一个簇中有2、4、6、8、100五个数据,那么新的质点为24,显然这个质点离绝大多数点都比较远;在当前情况下,使用中位数6可能比使用均值的想法更好,使用中位数的聚类方式叫做 K-Mediods聚类(K中值聚类)

2)二分K-Means算法
解决K-Means算法对初始簇心比较敏感的问题,二分K-Means算法是一种弱化初始质心的一种算法,具体思路步骤如下:

  • 将所有样本数据作为一个簇放到一个队列中
  • 从队列中选择一个簇进行K-means算法划分,划分为两个子簇,并将子簇添加到队列中
  • 循环迭代第二步操作,直到中止条件达到(聚簇数量、最小平方误差、迭代次数等)
  • 队列中的簇就是最终的分类簇集合

从队列中选择划分聚簇的规则一般有两种方式;分别如下:

  • 对所有簇计算误差和SSE(SSE也可以认为是距离函数的一种变种),选择SSE最大的聚簇进行划分操作(优选这种策略)
    S S E = ∑ i = 1 n w i ( x ⃗ i − a ⃗ x i ) ,     w i 表 示 对 应 的 权 重 SSE=\sum_{i=1}^n w_i(\vec{x}_i-\vec{a}_{x_i}), \,\,\, w_i 表示对应的权重 SSE=i=1nwi(x ia xi),wi
  • 选择样本数据量最多的簇进行划分操作

图示
机器学习(聚类四)——K-Means的优化算法_第1张图片

3)K-Means++
解决K-Means算法对初始簇心比较敏感的问题,K-Means++算法和K-Means算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初始的K个中心点的选择方面,K-Means算法使用随机给定的方式,K-Means++算法采用下列步骤给定K个初始质点:

  • 从数据集中任选一个节点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 对数据集中的每个点x,计算x到所有已有聚类中心点的距离和D(X),基于D(X)采用线性概率选择出下一个聚类中心点(距离较远的一个点成为新增的一个聚类中心点,为什么不是最远的点?防止异常点)
  • 重复步骤2直到找到k个聚类中心点

缺点:由于聚类中心点选择过程中的内在有序性,在扩展方面存在着性能方面的问题(第k个聚类中心点的选择依赖前k-1个聚类中心点的值)

4)K-Means||
解决K-Means++算法缺点而产生的一种算法。
主要思路是改变每次遍历时候的取样规则,并非按照K-Means++算法每次遍历只获取一个样本,而是每次获取K个样本,重复该取样操作O(logn)次,然后再将这些抽样出来的样本聚类出K个点,最后使用这K个点作为K-Means算法的初始聚簇中心点。实践证明:一般5次重复采用就可以保证一个比较好的聚簇中心点。
样本稀疏了,质点变化会更剧烈。效率也会更高。

5)Canopy算法
Canopy算法属于一种“粗”聚类算法,执行速度较快,但精度较低,算法执行步骤如下:

  • 给定样本列表 L = x 1 , x 2 . . . , x m L=x_1 ,x_2 ...,x_m L=x1,x2...,xm 以及先验值 r 1 r_1 r1 r 2    ( r 1 > r 2 ) r_2 \,\,(r_1 >r_2 ) r2(r1>r2)
  • 从列表L中获取一个节点P,计算P到所有聚簇中心点的距离(如果不存在聚簇中心,那么此时点P形成一个新的聚簇),并选择出最小距离 D ( P , a j ) D(P,a_j ) D(P,aj)
  • 如果距离D小于 r 1 r_1 r1,表示该节点属于该聚簇,添加到该聚簇列表中
  • 如果距离D小于 r 2 r_2 r2,表示该节点不仅仅属于该聚簇,还表示和当前聚簇中心点非常近,所以将该聚簇的中心点设置为该簇中所有样本的中心点,并将P从列表L中删除
  • 如果距离D大于 r 1 r_1 r1,那么节点P形成一个新的聚簇
  • 直到列表L中的元素数据不再有变化或者元素数量为0的时候,结束循环操作

Canopy算法过程图形说明
机器学习(聚类四)——K-Means的优化算法_第2张图片
Canopy算法得到的最终结果的值,聚簇之间是可能存在重叠的,但是不会存在某个对象不属于任何聚簇的情况。
机器学习(聚类四)——K-Means的优化算法_第3张图片
由于K-Means算法存在初始聚簇中心点敏感的问题,常用使用Canopy 和 K-Means算法混合形式进行模型构建

  • 先使用canopy算法进行“粗”聚类得到K个聚类中心点
  • K-Means算法使用Canopy算法得到的K个聚类中心点作为初始中心点,进行“细”聚类

优点:

  • 执行速度快(先进行了一次聚簇中心点选择的预处理)
  • 不需要给定K值,应用场景多
    能够缓解K-Means算法对于初始聚类中心点敏感的问题

:目前的sklearn中没有相应的API

6)Mini Batch K-Means算法(与k-means||类似)
Mini Batch K-Means算法是K-Means算法的一种优化变种,采用小规模的数据子集(每次训练使用的数据集是在训练算法的时候随机抽取的数据子集)减少计算时间,同时试图优化目标函数;Mini Batch K-Means算法可以减少K-Means算法的收敛时间,而且产生的结果效果只是略差于标准K-Means算法。(可以说二者唯一的区别就是采样:全部和部分)

算法步骤如下:

  • 首先抽取部分数据集,使用K-Means算法构建出K个聚簇点的模型
  • 继续抽取训练数据集中的部分数据集样本数据,并将其添加到模型中,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簇中心点
  • 更新聚簇的中心点值
  • 循环迭代第二步和第三步操作,直到中心点稳定或者达到迭代次数,停止计算操作

:这里提到了6种算法:

  • 特殊值(离群值)对模型的影响比较大,可用K中值聚类
  • 其他的算法,二分K-Means算法、K-Means++、K-Means||(K-Means++的升级版)、Canopy算法以及Mini Batch K-Means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K-Means初值敏感的问题。其中Mini Batch K-Means算法,还能明显地提升速度。

代码实现

这里只实现K-Means和Mini Batch K-Means算法比较案例。基于scikit包中的创建模拟数据的API创建聚类数据,使用K-means算法和MiniBatch K-Means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操作,比较这两种算法的聚类效果以及聚类的消耗时间长度。

API

class sklearn.cluster.KMeans(n_clusters=8, init=‘k-means++’, n_init=10, max_iter=300, tol=0.0001, precompute_distances=‘auto’, verbose=0, random_state=None, copy_x=True, n_jobs=None, algorithm=‘auto’)[source]

class sklearn.cluster.MiniBatchKMeans(n_clusters=8, init=‘k-means++’, max_iter=100, batch_size=100, verbose=0, compute_labels=True, random_state=None, tol=0.0, max_no_improvement=10, init_size=None, n_init=3, reassignment_ratio=0.01)[source]

参数,基本同kmeans

  • batch_size,每次的样本数

代码

import time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MiniBatchKMeans, KMeans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pairwise_distances_argmin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 设置属性防止中文乱码
mpl.rcParams['font.sans-serif'] = [u'SimHei']
mpl.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初始化三个中心
centers = [[1, 1], [-1, -1], [1, -1]] 
clusters = len(centers)  #聚类的数目为3    
#产生3000组二维的数据,中心是意思三个中心点,标准差是.7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300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7, random_state=28) 

#构建kmeans算法
k_means = KMeans(init='k-means++', n_clusters=clusters, random_state=28)
t0 = time.time() #当前时间
k_means.fit(X)  #训练模型
km_batch = time.time() - t0  #使用kmeans训练数据的消耗时间
print ("K-Means算法模型训练消耗时间:%.4fs" % km_batch)

K-Means算法模型训练消耗时间:0.0811s

构建MiniBatchKMeans算法
batch_size = 100
mbk = MiniBatchKMeans(init='k-means++', n_clusters=clusters, batch_size=batch_size, random_state=28)  
t0 = time.time()  
mbk.fit(X)  
mbk_batch = time.time() - t0  
print ("Mini Batch K-Means算法模型训练消耗时间:%.4fs" % mbk_batch)

Mini Batch K-Means算法模型训练消耗时间:0.0560s

Mini Batch K-Means算法要更快一些。

#预测结果
km_y_hat = k_means.predict(X)
mbkm_y_hat = mbk.predict(X)

print(km_y_hat[:10])
print(mbkm_y_hat[:10])
print(k_means.cluster_centers_)
print(mbk.cluster_centers_)

[0 2 2 2 2 1 0 0 2 2]
[1 0 0 0 0 2 1 1 0 0]
[[-1.0600799 -1.05662982]
[ 1.02975208 -1.07435837]
[ 1.01491055 1.02216649]]
[[ 0.99602094 1.10688195]
[-1.00828286 -1.05983915]
[ 1.07892315 -0.94286826]]

##获取聚类中心点并聚类中心点进行排序
k_means_cluster_centers = k_means.cluster_centers_#输出kmeans聚类中心点
mbk_means_cluster_centers = mbk.cluster_centers_#输出mbk聚类中心点
print ("K-Means算法聚类中心点:\ncenter=", k_means_cluster_centers)
print ("Mini Batch K-Means算法聚类中心点:\ncenter=", mbk_means_cluster_centers)
order = pairwise_distances_argmin(k_means_cluster_centers,  
                                  mbk_means_cluster_centers) 
#方便后面画图
order

K-Means算法聚类中心点:
center= [[-1.0600799 -1.05662982]
[ 1.02975208 -1.07435837]
[ 1.01491055 1.02216649]]
Mini Batch K-Means算法聚类中心点:
center= [[ 0.99602094 1.10688195]
[-1.00828286 -1.05983915]
[ 1.07892315 -0.94286826]]

array([1, 2, 0], dtype=int64)

## 画图
plt.figure(figsize=(12, 6), facecolor='w')
plt.subplots_adjust(left=0.05, right=0.95, bottom=0.05, top=0.9)
cm = mpl.colors.ListedColormap(['#FFC2CC', '#C2FFCC', '#CCC2FF'])
cm2 = mpl.colors.ListedColormap(['#FF0000', '#00FF00', '#0000FF'])
#子图1:原始数据
plt.subplot(221)
plt.scatter(X[:, 0], X[:, 1], c=Y, s=6, cmap=cm, edgecolors='none')
plt.title(u'原始数据分布图')
plt.xticks(())
plt.yticks(())
plt.grid(True)
#子图2:K-Means算法聚类结果图
plt.subplot(222)
plt.scatter(X[:,0], X[:,1], c=km_y_hat, s=6, cmap=cm,edgecolors='none')
plt.scatter(k_means_cluster_centers[:,0], k_means_cluster_centers[:,1],c=range(clusters),s=60,cmap=cm2,edgecolors='none')
plt.title(u'K-Means算法聚类结果图')
plt.xticks(())
plt.yticks(())
plt.text(-3.8, 3,  'train time: %.2fms' % (km_batch*1000))  
plt.grid(True)
#子图三Mini Batch K-Means算法聚类结果图
plt.subplot(223)
plt.scatter(X[:,0], X[:,1], c=mbkm_y_hat, s=6, cmap=cm,edgecolors='none')
plt.scatter(mbk_means_cluster_centers[:,0], mbk_means_cluster_centers[:,1],c=range(clusters),s=60,cmap=cm2,edgecolors='none')
plt.title(u'Mini Batch K-Means算法聚类结果图')
plt.xticks(())
plt.yticks(())
plt.text(-3.8, 3,  'train time: %.2fms' % (mbk_batch*1000))  
plt.grid(True)

#
different = list(map(lambda x: (x!=0) & (x!=1) & (x!=2), mbkm_y_hat))
for k in range(clusters):  
    different += ((km_y_hat == k) != (mbkm_y_hat == order[k]))
identic = np.logical_not(different)
different_nodes = len(list(filter(lambda x:x, different)))

plt.subplot(224)
# 两者预测相同的
plt.plot(X[identic, 0], X[identic, 1], 'w', markerfacecolor='#bbbbbb', marker='.')  
# 两者预测不相同的
plt.plot(X[different, 0], X[different, 1], 'w', markerfacecolor='m', marker='.')  
plt.title(u'Mini Batch K-Means和K-Means算法预测结果不同的点')  
plt.xticks(())  
plt.yticks(())
plt.text(-3.8, 2,  'different nodes: %d' % (different_nodes))  

plt.show()

最后看一下显示效果:
机器学习(聚类四)——K-Means的优化算法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