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规划算法常用介绍

所谓路径规划,也就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找到一条连续的运动轨迹,在尽可能优化路径的同时避开环境中的障碍物。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传统的基于图搜索算法、基于采样的路径规划算法,以及考虑动力学的路径规划算法等。那么,这几种路径规划算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下呢?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

基于搜索的路径规划算法

基于搜索的路径规矩算法主要包含:BFS(广度优先)算法、DFS(深度优先)算法、Dijkstra算法、启发式搜索 A* 算法等。

一般而言,基于搜索的规划算法适用于运行在栅格地图上。通过在栅格地图上不断地搜索,进而检索出一条到达终点的连续轨迹

虽然基于图搜索的规划算法总是能够给出一个全局范围内的最优解(路径最短、效率最优),但是当地图过大,规划的维度过高时,它的搜索效率就会变得很慢。

路径规划算法常用介绍_第1张图片

>>>>

基于采样的路径规划

基于采样的路径规划主要包含:RRT(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RRT*算法、informed RRT *算法等。

在某些场景下,对于路径规划算法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效率上,那么基于采样的规划算法就更加符合要求。

这类算法的核心在于随机采样,从父节点开始,随机地在地图上生成子节点,连接父子节点并进行碰撞检测,若无碰撞,就扩展该子节点。通过不断地随机扩展样本点,直到生成一条连接起点和终点的路径。由于样本点是随机生成,所以最终执行的路径可能不是全局最优解,甚至还会明显感觉机器人在“绕路”。

相对于基于搜索的规划算法,基于采样的规划算法在效率上更优,因其不用遍历整个栅格地图,就能快速生成一条可行路径。

以上两种类型的算法并未考虑机器人运动限制,都只是考虑了“最近的路径”或“最快的路径”。如果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全局最优解,那么考虑动力学的路径规划算法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考虑动力学的路径规划

考虑动力学的路径规划主要包含:混合A* 算法、Kinodynamic RRT*算法等。

以无人车为例,如果生成一条有直角拐点的路径,对于两轮差速运动模型的无人车勉强可以通过这个直角拐点,因为差速模型无人车最小转弯半径为0,也就意味着可以原地旋转(但在实际运动过程也无法达到瞬间转向)。对于阿克曼运动模型的无人车(生活中的汽车就是采用的阿克曼转向系统),由于转弯半径不为0,因此经过直角拐点时就无法通过。考虑动力学的规划算法不再把机器人当作一个质点考虑,而是考虑了规划轨迹要满足动力学生成的轨迹能使得机器人能真正执行

以混合A*算法举例,考虑车辆运动学之后,出来的路径就不是直来直去的折线,而是较为平滑的曲线,并且在障碍物碰撞检测时,也不会单纯地将机器人作为一个质点,而是会考虑机器人轮廓。如下图所示,A*算法扩展节点时为八个格子,Hybrid A*算法扩展节点时有六个运动基原,向前扩展三个运动模式,向后扩展三个运动模式。

路径规划算法常用介绍_第2张图片

路径规划算法常用介绍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ROBOT,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