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基础, LeNet , 卷积神经网络进阶
本节主要介绍卷积神经网络的基础概念,主要是卷积层和池化层,并解释填充、步幅、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的含义。
我们称 ( f ∗ g ) ( x ) (f*g)(x) (f∗g)(x)为 f , g f,g f,g的卷积,其连续的定义为:
S ( x ) = ( f ∗ g ) ( x ) = ∫ f ( τ ) g ( x − τ ) d τ S(x)=(f*g)(x)=\int f(\tau)g(x- \tau)d\tau S(x)=(f∗g)(x)=∫f(τ)g(x−τ)dτ
其离散定义为:
S ( x ) = ( f ∗ g ) ( x ) = ∑ f ( τ ) g ( x − τ ) d τ S(x)=(f*g)(x)=\sum f(\tau)g(x- \tau)d\tau S(x)=(f∗g)(x)=∑f(τ)g(x−τ)dτ
将其放在图像里分析, f ( x ) f(x) f(x) 可以理解为原始像素点(source pixel),所有的原始像素点叠加起来,就是原始图了。 g ( x ) g(x) g(x)可以称为作用点,所有作用点合起来我们称为卷积核(Convolution kernel)。 S ( x ) S(x) S(x) 为feature map。
下面给出一维卷积和二维卷积的定义:
这里 I , K I,K I,K是离散序列,若是连续序列,将累加变成积分即可
对一维卷积的运算不再做过多介绍,下面侧重介绍二维卷积的运算
二维互相关(cross-correlation)运算的输入是一个二维输入数组和一个二维核(kernel)数组,输出也是一个二维数组,其中核数组通常称为卷积核或过滤器(filter)。卷积核的尺寸通常小于输入数组,卷积核在输入数组上滑动,在每个位置上,卷积核与该位置处的输入子数组按元素相乘并求和,得到输出数组中相应位置的元素。图1展示了一个互相关运算的例子,阴影部分分别是输入的第一个计算区域、核数组以及对应的输出。
图1 二维互相关运算
上图所示中的的运算如下:
输 入 矩 阵 X : 核 矩 阵 K : 输 出 矩 阵 Y : 输入矩阵 X: 核矩阵 K: 输出矩阵 Y: 输入矩阵X:核矩阵K:输出矩阵Y:
二维卷积层将输入和卷积核做互相关运算,并加上一个标量偏置来得到输出。卷积层的模型参数包括卷积核和标量偏置。
我们介绍卷积层的两个超参数,即填充和步幅,它们可以对给定形状的输入和卷积核改变输出形状。
class Conv2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kernel_size):
super(Conv2D, self).__init__()
self.weight = nn.Parameter(torch.randn(kernel_size)) ### 卷积核
self.bias = nn.Parameter(torch.randn(1)) ## 标量偏执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corr2d(x, self.weight) + self.bias
如果我们希望在模型中维护一些可学习的参数,我们常把它们定义为nn.Parameter,原因如下:
二维卷积层输出的二维数组可以看作是输入在空间维度(宽和高)上某一级的表征,也叫特征图(feature map)。影响元素 x x x的前向计算的所有可能输入区域(可能大于输入的实际尺寸)叫做 x x x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以图1为例,输入中阴影部分的四个元素是输出中阴影部分元素的感受野。我们将图中形状为 2 × 2 2 \times 2 2×2的输出记为 Y Y Y,将 Y Y Y与另一个形状为 2 × 2 2 \times 2 2×2的核数组做互相关运算,输出单个元素 z z z。那么, z z z在 Y Y Y上的感受野包括 Y Y Y的全部四个元素,在输入上的感受野包括其中全部9个元素。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更深的卷积神经网络使特征图中单个元素的感受野变得更加广阔,从而捕捉输入上更大尺寸的特征。
比如: 原图片 5 ∗ 5 5*5 5∗5,经过一个 3 ∗ 3 3*3 3∗3的卷积核后得到 3 ∗ 3 3*3 3∗3的图片(这时每个元素的视野是 3 ∗ 3 3*3 3∗3),再经过一个 3 ∗ 3 3*3 3∗3的卷积核后得到 一个数,这个数的的视野是整张图片( 5 ∗ 5 5*5 5∗5),也就是影响该元素的所有原元素形成的矩阵,就算该元素的视野。
填充(padding)是指在输入高和宽的两侧填充元素(通常是0元素),图2里我们在原输入高和宽的两侧分别添加了值为0的元素。
图2 在输入的高和宽两侧分别填充了0元素的二维互相关计算
如果原输入的高和宽是 n h n_h nh和 n w n_w nw,卷积核的高和宽是 k h k_h kh和 k w k_w kw,在高的两侧一共填充 p h p_h ph行,在宽的两侧一共填充 p w p_w pw列,则输出形状为:
( n h + p h − k h + 1 ) × ( n w + p w − k w + 1 ) (n_h+p_h-k_h+1)\times(n_w+p_w-k_w+1) (nh+ph−kh+1)×(nw+pw−kw+1)
我们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使用奇数高宽的核,比如 3 × 3 3 \times 3 3×3, 5 × 5 5 \times 5 5×5的卷积核,对于高度(或宽度)为大小为 2 k + 1 2 k + 1 2k+1的核,令步幅为1,在高(或宽)两侧选择大小为 k k k的填充,便可保持输入与输出尺寸相同。
在互相关运算中,卷积核在输入数组上滑动,每次滑动的行数与列数即是步幅(stride)。此前我们使用的步幅都是1,图3展示了在高上步幅为3、在宽上步幅为2的二维互相关运算。
图3 高和宽上步幅分别为3和2的二维互相关运算
一般来说,当高上步幅为 s h s_h sh,宽上步幅为 s w s_w sw时,输出形状为:
⌊ ( n h + p h − k h + s h ) / s h ⌋ × ⌊ ( n w + p w − k w + s w ) / s w ⌋ \lfloor(n_h+p_h-k_h+s_h)/s_h\rfloor \times \lfloor(n_w+p_w-k_w+s_w)/s_w\rfloor \\ ⌊(nh+ph−kh+sh)/sh⌋×⌊(nw+pw−kw+sw)/sw⌋
如果 p h = k h − 1 p_h=k_h-1 ph=kh−1, p w = k w − 1 p_w=k_w-1 pw=kw−1,那么输出形状将简化为 ⌊ ( n h + s h − 1 ) / s h ⌋ × ⌊ ( n w + s w − 1 ) / s w ⌋ \lfloor(n_h+s_h-1)/s_h\rfloor \times \lfloor(n_w+s_w-1)/s_w\rfloor ⌊(nh+sh−1)/sh⌋×⌊(nw+sw−1)/sw⌋。更进一步,如果输入的高和宽能分别被高和宽上的步幅整除,那么输出形状将是 ( n h / s h ) × ( n w / s w ) (n_h / s_h) \times (n_w/s_w) (nh/sh)×(nw/sw)。
当 p h = p w = p p_h = p_w = p ph=pw=p时,我们称填充为 p p p;当 s h = s w = s s_h = s_w = s sh=sw=s时,我们称步幅为 s s s。
之前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二维数组,但真实数据的维度经常更高。例如,彩色图像在高和宽2个维度外还有RGB(红、绿、蓝)3个颜色通道。假设彩色图像的高和宽分别是 h h h和 w w w(像素),那么它可以表示为一个 3 × h × w 3 \times h \times w 3×h×w的多维数组,我们将大小为3的这一维称为通道(channel)维。
卷积层的输入可以包含多个通道,图4展示了一个含2个输入通道的二维互相关计算的例子。
图4 含2个输入通道的互相关计算
假设输入数据的通道数为 c i c_i ci,卷积核形状为 k h × k w k_h\times k_w kh×kw,我们为每个输入通道各分配一个形状为 k h × k w k_h\times k_w kh×kw的核数组,将 c i c_i ci个互相关运算的二维输出按通道相加,得到一个二维数组作为输出。我们把 c i c_i ci个核数组在通道维上连结,即得到一个形状为 c i × k h × k w c_i\times k_h\times k_w ci×kh×kw的卷积核。
卷积层的输出也可以包含多个通道,设卷积核输入通道数和输出通道数分别为 c i c_i ci和 c o c_o co,高和宽分别为 k h k_h kh和 k w k_w kw。如果希望得到含多个通道的输出,我们可以为每个输出通道分别创建形状为 c i × k h × k w c_i\times k_h\times k_w ci×kh×kw的核数组,将它们在输出通道维上连结,卷积核的形状即 c o × c i × k h × k w c_o\times c_i\times k_h\times k_w co×ci×kh×kw。
对于输出通道的卷积核,我们提供这样一种理解,一个 c i × k h × k w c_i \times k_h \times k_w ci×kh×kw的核数组可以提取某种局部特征,但是输入可能具有相当丰富的特征,我们需要有多个这样的 c i × k h × k w c_i \times k_h \times k_w ci×kh×kw的核数组,不同的核数组提取的是不同的特征。
最后讨论形状为 1 × 1 1 \times 1 1×1的卷积核,我们通常称这样的卷积运算为 1 × 1 1 \times 1 1×1卷积,称包含这种卷积核的卷积层为 1 × 1 1 \times 1 1×1卷积层。图5展示了使用输入通道数为3、输出通道数为2的 1 × 1 1\times 1 1×1卷积核的互相关计算。
图5 1x1卷积核的互相关计算。输入和输出具有相同的高和宽
1 × 1 1 \times 1 1×1卷积核可在不改变高宽的情况下,调整通道数。 1 × 1 1 \times 1 1×1卷积核不识别高和宽维度上相邻元素构成的模式,其主要计算发生在通道维上。假设我们将通道维当作特征维,将高和宽维度上的元素当成数据样本,那么 1 × 1 1\times 1 1×1卷积层的作用与全连接层等价。
二维卷积层经常用于处理图像,与此前的全连接层相比,它主要有两个优势:
一是全连接层把图像展平成一个向量,在输入图像上相邻的元素可能因为展平操作不再相邻,网络难以捕捉局部信息。而卷积层的设计,天然地具有提取局部信息的能力。
二是卷积层的参数量更少。不考虑偏置的情况下,一个形状为 ( c i , c o , h , w ) (c_i, c_o, h, w) (ci,co,h,w)的卷积核的参数量是 c i × c o × h × w c_i \times c_o \times h \times w ci×co×h×w,与输入图像的宽高无关。假如一个卷积层的输入和输出形状分别是 ( c 1 , h 1 , w 1 ) (c_1, h_1, w_1) (c1,h1,w1)和 ( c 2 , h 2 , w 2 ) (c_2, h_2, w_2) (c2,h2,w2),如果要用全连接层进行连接,参数数量就是 c 1 × c 2 × h 1 × w 1 × h 2 × w 2 c_1 \times c_2 \times h_1 \times w_1 \times h_2 \times w_2 c1×c2×h1×w1×h2×w2。使用卷积层可以以较少的参数数量来处理更大的图像。
池化层主要用于缓解卷积层对位置的过度敏感性。同卷积层一样,池化层每次对输入数据的一个固定形状窗口(又称池化窗口)中的元素计算输出,池化层直接计算池化窗口内元素的最大值或者平均值,该运算也分别叫做最大池化或平均池化。图6展示了池化窗口形状为 2 × 2 2\times 2 2×2的最大池化。
图6 池化窗口形状为 2 x 2 的最大池化
二维平均池化的工作原理与二维最大池化类似,但将最大运算符替换成平均运算符。池化窗口形状为 p × q p \times q p×q的池化层称为 p × q p \times q p×q池化层,其中的池化运算叫作 p × q p \times q p×q池化。
池化层也可以在输入的高和宽两侧填充并调整窗口的移动步幅来改变输出形状。池化层填充和步幅与卷积层填充和步幅的工作机制一样。
在处理多通道输入数据时,池化层对每个输入通道分别池化,但不会像卷积层那样将各通道的结果按通道相加。这意味着池化层的输出通道数与输入通道数相等。
池化层没有模型参数,但有函数参数,比如 池化窗口。
使用全连接层的局限性:
使用卷积层的优势:
LeNet分为卷积层块和全连接层块两个部分。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个模块。
卷积层块里的基本单位是卷积层后接平均池化层:卷积层用来识别图像里的空间模式,如线条和物体局部,之后的平均池化层则用来降低卷积层对位置的敏感性。
卷积层块由两个这样的基本单位重复堆叠构成。在卷积层块中,每个卷积层都使用 5 × 5 5 \times 5 5×5的窗口,并在输出上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第一个卷积层输出通道数为6,第二个卷积层输出通道数则增加到16。
全连接层块含3个全连接层。它们的输出个数分别是120、84和10,其中10为输出的类别个数。
下面我们通过Sequential类来实现LeNet模型。
#net
class Flatten(torch.nn.Module): #展平操作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x.view(x.shape[0], -1)
class Reshape(torch.nn.Module): #将图像大小重定型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x.view(-1,1,28,28) #(B x C x H x W)
net = torch.nn.Sequential( #Lelet
Reshape(),
nn.Conv2d(in_channels=1, out_channels=6, kernel_size=5, padding=2), #b*1*28*28 =>b*6*28*28
nn.Sigmoid(),
nn.Avg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b*6*28*28 =>b*6*14*14
nn.Conv2d(in_channels=6, out_channels=16, kernel_size=5), #b*6*14*14 =>b*16*10*10
nn.Sigmoid(),
nn.Avg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b*16*10*10 => b*16*5*5
Flatten(), #b*16*5*5 => b*400
nn.Linear(in_features=16*5*5, out_features=120),
nn.Sigmoid(),
nn.Linear(120, 84),
nn.Sigmoid(),
nn.Linear(84, 10)
)
可以看到,在卷积层块中输入的高和宽在逐层减小。卷积层由于使用高和宽均为5的卷积核,从而将高和宽分别减小4,而池化层则将高和宽减半,但通道数则从1增加到16。全连接层则逐层减少输出个数,直到变成图像的类别数10。
** 总结:**
卷积神经网络就是含卷积层的网络。
LeNet交替使用卷积层和最大池化层后接全连接层来进行图像分类。
LeNet: 在大的真实数据集上的表现并不尽如⼈意。
1.神经网络计算复杂。
2.还没有⼤量深⼊研究参数初始化和⾮凸优化算法等诸多领域。
机器学习的特征提取:手工定义的特征提取函数
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通过学习得到数据的多级表征,并逐级表⽰越来越抽象的概念或模式。
神经网络发展的限制:数据、硬件
首次证明了学习到的特征可以超越⼿⼯设计的特征,从而⼀举打破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前状。
特征:
8层变换,其中有5层卷积和2层全连接隐藏层,以及1个全连接输出层。
将sigmoid激活函数改成了更加简单的ReLU激活函数。: sigmod存在梯度消失的现象, relu的导数是1,能收敛更快,另外在负数时是0,在负数时起到正则化稀疏化的作用????
用Dropout来控制全连接层的模型复杂度。: 不会过度依赖某个神经元,能更好地泛化。
引入数据增强,如翻转、裁剪和颜色变化,从而进一步扩大数据集来缓解过拟合。
VGG:通过重复使⽤简单的基础块来构建深度模型。
Block:数个相同的填充为1、窗口形状为 3 × 3 3\times 3 3×3的卷积层,接上一个步幅为2、窗口形状为 2 × 2 2\times 2 2×2的最大池化层。
卷积层保持输入的高和宽不变,而池化层则对其减半。
LeNet、AlexNet和VGG:先以由卷积层构成的模块充分抽取 空间特征,再以由全连接层构成的模块来输出分类结果。
NiN:串联多个由卷积层和“全连接”层(1*1卷积层)构成的小⽹络来构建⼀个深层⽹络。
⽤了输出通道数等于标签类别数的NiN块,然后使⽤全局平均池化层对每个通道中所有元素求平均并直接⽤于分类。
1×1卷积核作用 (作为全连接层)
1.放缩通道数:通过控制卷积核的数量达到通道数的放缩。
2.增加非线性。1×1卷积核的卷积过程相当于全连接层的计算过程,并且还加入了非线性激活函数,从而可以增加网络的非线性。
3.计算参数少
通过设置最后一个NiN block的通道数等于类别个数,使得最后的输出等于类别个数
最后的全局平均池化层是对整体通道做平均(对每个通道的所有值做个平均),可以减少模型参数尺寸,缓解过拟合,但会造成训练时间的增加
def nin_block(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 padding):
blk = nn.Sequential(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 padding),
nn.ReLU(),
nn.Conv2d(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nn.ReLU(),
nn.Conv2d(out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nn.ReLU())
return blk
# 已保存在d2lzh_pytorch
class GlobalAvgPool2d(nn.Module):
# 全局平均池化层可通过将池化窗口形状设置成输入的高和宽实现
def __init__(self):
super(GlobalAvgPool2d, self).__init__()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F.avg_pool2d(x, kernel_size=x.size()[2:])
net = nn.Sequential(
nin_block(1, 96, kernel_size=11, stride=4, padding=0),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nin_block(96, 256, kernel_size=5, stride=1, padding=2),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nin_block(256, 384,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nn.Dropout(0.5),
# 标签类别数是10
nin_block(384, 10,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GlobalAvgPool2d(), ###这层的输出是 样本数*10*1*1 ,要将其转为 样本数*10 所以需要FlattenLayer()
# 将四维的输出转成二维的输出,其形状为(批量大小, 10)
d2l.FlattenLayer()) ##
前三条线路,用于抽取不同空间尺寸下的信息
class Inception(nn.Module):
# c1 - c4为每条线路里的层的输出通道数
def __init__(self, in_c, c1, c2, c3, c4):
super(Inception, self).__init__()
# 线路1,单1 x 1卷积层
self.p1_1 = nn.Conv2d(in_c, c1, kernel_size=1)
# 线路2,1 x 1卷积层后接3 x 3卷积层
self.p2_1 = nn.Conv2d(in_c, c2[0], kernel_size=1)
self.p2_2 = nn.Conv2d(c2[0], c2[1], kernel_size=3, padding=1)
# 线路3,1 x 1卷积层后接5 x 5卷积层
self.p3_1 = nn.Conv2d(in_c, c3[0], kernel_size=1)
self.p3_2 = nn.Conv2d(c3[0], c3[1], kernel_size=5, padding=2)
# 线路4,3 x 3最大池化层后接1 x 1卷积层
self.p4_1 =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self.p4_2 = nn.Conv2d(in_c, c4, kernel_size=1)
def forward(self, x):
p1 = F.relu(self.p1_1(x))
p2 = F.relu(self.p2_2(F.relu(self.p2_1(x))))
p3 = F.relu(self.p3_2(F.relu(self.p3_1(x))))
p4 = F.relu(self.p4_2(self.p4_1(x)))
return torch.cat((p1, p2, p3, p4), dim=1) # 在通道维上连结输出
完整模型结构
b1 = nn.Sequential(nn.Conv2d(1, 64, kernel_size=7, stride=2, padding=3),
nn.ReLU(),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1)) ## 抽取特征,减少模型大小
b2 = nn.Sequential(nn.Conv2d(64, 64, kernel_size=1),
nn.Conv2d(64, 192, kernel_size=3, padding=1),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1))
b3 = nn.Sequential(Inception(192, 64, (96, 128), (16, 32), 32),
Inception(256, 128, (128, 192), (32, 96), 64),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1))
b4 = nn.Sequential(Inception(480, 192, (96, 208), (16, 48), 64),
Inception(512, 160, (112, 224), (24, 64), 64),
Inception(512, 128, (128, 256), (24, 64), 64),
Inception(512, 112, (144, 288), (32, 64), 64),
Inception(528, 256, (160, 320), (32, 128), 128),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1))
b5 = nn.Sequential(Inception(832, 256, (160, 320), (32, 128), 128),
Inception(832, 384, (192, 384), (48, 128), 128),
d2l.GlobalAvgPool2d())
net = nn.Sequential(b1, b2, b3, b4, b5,
d2l.FlattenLayer(), nn.Linear(1024, 10))
net = nn.Sequential(b1, b2, b3, b4, b5, d2l.FlattenLayer(), nn.Linear(1024, 10))
X = torch.rand(1, 1, 96, 96)
for blk in net.children():
X = blk(X)
print('output shape: ', X.shape)
#batchsize=128
batch_size = 16
# 如出现“out of memory”的报错信息,可减小batch_size或resize
#train_iter, test_iter = d2l.load_data_fashion_mnist(batch_size, resize=96)
lr, num_epochs = 0.001, 5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net.parameters(), lr=lr)
d2l.train_ch5(net, train_iter, test_iter, batch_size, optimizer, device, num_epochs)
SAME padding 处理,以尽可能多的提取边缘信息
卷积层得名于卷积运算,但卷积层中用到的并非卷积运算而是互相关运算。我们将核数组上下翻转、左右翻转,再与输入数组做互相关运算,这一过程就是卷积运算。由于卷积层的核数组是可学习的,所以使用互相关运算与使用卷积运算并无本质区别。
我们给定一核数组, 对于核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我们只要构建一个从核数组到输入数组之间一一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