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四讲-李代数求导与扰动模型

专栏系列文章如下: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一讲_goldqiu的博客-CSDN博客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二讲-初识SLAM_goldqiu的博客-CSDN博客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二讲-开发环境搭建_goldqiu的博客-CSDN博客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三讲-旋转矩阵和Eigen库_goldqiu的博客-CSDN博客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三讲-旋转向量、欧拉角、四元数_goldqiu的博客-CSDN博客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三讲-相似、仿射、射影变换和eigen程序、可视化演示_goldqiu的博客-CSDN博客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四讲-李群与李代数基础和定义、指数和对数映射_goldqiu的博客-CSDN博客

李代数求导与扰动模型

BCH公式与近似形式

使用李代数的一大目的是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导数是非常必要的信息。考虑一个问题,当在SO(3)中完成两个矩阵乘法时,李代数中so(3)上发生了什么改变?反过来说,当so(3)上做两个李代数的加法时,SO(3)上是否对应着两个矩阵的乘积?如果成立,相当于:

如果ϕ1,ϕ2为标量,显然该式成立;但此处计算的是矩阵的指数函数,而非标量的指数。

换言之是在研究下式是否成立:

ln(exp(A)exp(B)) = A + B (这个式子有些问题)

该式在矩阵时并不成立。两个李代数指数映射乘积的完整形式,由 Baker-Campbell-Hausdorff公式(BCH公式)出。

其中 [] 为李括号。

BCH 公式说明,当处理两个矩阵指数之积时,它们会产生一些由李括号组成的余项。特别地,考虑SO(3)上的李代数,当ϕ1或ϕ2为小量时,小于二次以上的项都可以被忽略掉。此时,BCH拥有线性近似表达 :

以第一个近似为例。该式说明,当对一个旋转矩阵R2(李代数为ϕ2)左乘一个微小旋转矩阵R1(李代数为ϕ1)时,可以近似地看作,在原有的李代数ϕ2上加上了一项Jl(ϕ2)−1ϕ1。同理,第二个近似描述了右乘一个微小位移的情况。于是,李代数在BCH近似下,分成了左乘近似和右乘近似两种,在使用时我们须注意使用的是左乘模型还是右乘模型。

左乘 BCH 近似雅可比

它的逆为:

右乘雅可比仅需要对自变量取负号即可:

BCH近似的意义:假定对某个旋转R,对应的李代数为ϕ。我们给它左乘一个微小旋转,记作∆R,对应的李代数为∆ϕ。那么,在李群上,得到的结果就是∆R·R,而在李代数上,根据BCH近似,为

合并起来,可以写成:

反之,如果我们在李代数上进行加法,让一个ϕ加上 ∆ϕ,可以近似为李群上的左右雅可比的乘法:

这为在李代数上做微积分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样,对于SE(3),亦有类似的BCH近似: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四讲-李代数求导与扰动模型_第1张图片

这里的左右雅可比形式比较复杂,是一个6×6的矩阵,可以参考文献[6]。

[6] T. Barfoot, “State estimation for robotics: A matrix lie group approach,” 2016.

SO(3)李代数上的求导

在SLAM中,要估计一个相机的位置和姿态,该位姿是由SO(3)上的旋转矩阵或SE(3) 上的变换矩阵描述的。设某个时刻机器人的位姿为T,它观察到了一个世界坐标位于p的点,产生了一个观测数据z。由坐标变换关系知:

​ z = Tp + w.

其中w为随机噪声。由于它的存在,z 往往不可能精确地满足z=Tp的关系。所以通常会计算理想的观测与实际数据的误差:

e =z−Tp.

假设一共有N个这样的路标点和观测,于是就有N个上式。那么,对机器人的位姿估计,相当于是寻找一个最优的T,使得整体误差最小化:

求解此问题,需要计算目标函数J关于变换矩阵T的导数。

重点是构建与位姿有关的函数,讨论该函数关于位姿的导数,以调整当前的估计值。然而SO(3),SE(3)上并没有良好定义的加法,它们是群。如果把T当成一个普通矩阵来处理优化,那就必须对它加以约束(旋转矩阵的约束是行列式值唯一,计算复杂)。而从李代数角度来说,由于李代数由向量组成,具有良好的加法运算。

使用李代数解决求导问题的思路分为两种:

  1. 用李代数表示姿态,然后根据李代数加法来对李代数求导。

  2. 对李群左乘或右乘微小扰动,然后对该扰动求导,称为左扰动和右扰动模型。

第一种方式对应到李代数的求导模型,而第二种则对应到扰动模型。

李代数求导

考虑SO(3)上的情况。假设对一个空间点p进行了旋转,得到了Rp。计算旋转之后点的坐标相对于旋转的导数,记为 :

由于SO(3)没有加法,所以该导数无法按照导数的定义进行计算。设R对应的李代数为ϕ,转而计算 :

按照导数的定义,推导出了旋转后的点相对于李代数的导数:

注:这里并不能按照矩阵微分来定义导数,只是一个记号。

扰动模型(左乘)

另一种求导方式是对R进行一次扰动∆R,看结果相对于扰动的变化率。这个扰动可以乘在左边也可以乘在右边,最后结果会有一点微小的差异。以左扰动为例,设左扰动∆R对应的李代数为φ。对φ求导,即: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四讲-李代数求导与扰动模型_第2张图片

相比于直接对李代数求导,省去了一个雅可比矩阵的计算。这使得扰动模型更为实用,在位姿估计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SE(3)上的李代数求导

书中只给出SE(3)上的扰动模型。假设某空间点p经过一次变换T(对应李代数为ξ),得到Tp 。给T左乘一个扰动∆T = exp(δξ∧),设扰动项的李代数为 δξ = [δρ,δϕ]T,那么:

视觉SLAM十四讲学习笔记-第四讲-李代数求导与扰动模型_第3张图片

把最后的结果定义成一个算符 ,它把一个齐次坐标的空间点变换成一个4×6的矩阵。

(这里不太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书籍学习笔记,slam,自动驾驶,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