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对外交流中心校记者团记者李金融韩蓄影视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智能工程学院)7月17日到8月27日,2019全国计算机大赛落下帷幕,浙江、北京和吉林等7个赛区全部收官,沈阳城市学院21个代表队参赛并全部获奖,共计摘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5项,入围奖1项。
沈阳城市学院21个代表队全部获奖
2019年(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由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纳入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面向全国各高校本科生。本届竞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逾万件作品参赛,经各省省级赛评选、推荐,最后有5000余件作品进行了激烈的奖项角逐。最终我校21部作品全部荣获国家级奖项。
国家一等奖
作品名称:《天幕——为声音采样、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纪念埃航310空难)》
作者:商学院 余金桥指导教师:影视传媒学院张睿
张睿老师(左一)带领浙江赛区余金桥(左二)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领奖
作品《天幕》源自宋代柳永词《思归乐》——“天幕清和堪宴聚,想得尽,高阳俦侣”。是为声音采样、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幻听音乐作品,完成于2019年3月,目的是纪念310埃航空难。“天幕”一词本意为“笼罩大地的天空。”在本作中指空难发生的场所。创作平台为Cubase。作品的原始声音材料大多来自各种具象的声音采样如“打碎声”“快门声”等,但同时也加入了其他元素如电子合成器、钢琴等。作者余金桥通过一系列的音频技术手段,将声音材料进行拉伸、反转、拆分、重组等系列变形处理,使其产生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并用作曲的思维加以组织。乐曲总时长约6分30秒。 我校该作品为计算机音乐创作大类-原创音乐普通组唯一一个一等奖。
指导教师张睿为影视传媒学院影视音乐的教师,也是本次浙江杭州赛区的带队老师,张睿同时担任省赛初赛的评委。作为原创音乐组唯一一个一等奖,张老师感触很深:“我们筹备这个组别的比赛已经两年了,去年和今年的省赛分别拿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今年从省赛入围到决赛后,正赶上评估,学生正值大四快毕业,时间紧迫。我们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打磨作品,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极为认真,经常虚心向我请教计算机音乐制作的知识,我也毫无保留的把多年来一线的行业制作经验传授于他。也是通过这次比赛,让他坚定了自己考研的信念,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电子音乐专业研究生。”
作者余金桥表示:“《天幕》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我认为原因在于作品本身是一首幻听音乐作品,也称‘学术性电子音乐’或‘实验电子音乐’,属于21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一种。据我观察,大部分的参赛选手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都是追求‘悦耳动听’‘感情充沛’。但我的思路与他们不同,从一开始我对作品的定位就是在合理诠释“空难”的基础上,对21世纪作曲技术的前沿创作技法的探索。在两年中对作品的探索与打磨中,让我更加热爱电子音乐作曲这个专业,也非常感谢恩师张睿一路的耐心指导与陪伴,今年我即将走进沈阳音乐学院继续深造读研,也会秉承学校‘我行我能’的校训,在专业上争取再创佳绩。”
国家二等奖
作品名称:《一朝发源地》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作者:曹恩平孙嗣唯指导教师:王凯
曹恩平(中)与孙嗣唯(右)赛后合影留念
两个人、三次配音、五次改稿、连续七天长达56个小时的剪辑时间,《一朝发源地》获得了全国计算机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整个纪录片是讲述沈阳故宫为一朝发祥地为主题进行介绍沈阳故宫的历史故事,根据沈阳故宫建筑的宏观场面与微观细节展示沈阳故宫的历史文化与沈阳故宫历史故事的内涵源远。拍摄从不同角度展示沈阳故宫的历史文化质感,并通过旁白配音的方式声画对位讲述一朝发祥地——沈阳故宫。打破原有故宫的宏伟拍摄方式,从建筑局部的出发,主要拍摄了故宫斗拱房顶上的“五脊六兽”,将其作为故宫的代表。
新闻传播学院传播1班的班主任王凯老师,在比赛初期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参加全国高校多种比赛,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该项目创作初期时间紧任务重,王凯老师说:“两位同学在视频剪辑方面是强项,但文案思路较为混乱,我主要为他们把脉纹络,并指出作品中的不足,尤其是应突出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区别,强调独有的满族文化内涵。在纪录片一组中,因为文化作品有较强的传播力与渗透力,再加上同学们视频剪辑的功力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最终受到评委们的青睐与好评。”
大赛使两位作者受益匪浅,曹恩平表示:“凭借全国计算机大赛的契机,我见识到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制作纪录片还可以用三维建模等多种形式,这也让我对用高新尖的计算机技术制作影视作品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希望未来有机会在这方面进行考研深造。”据了解,他们还将带着作品,继续冲击2019“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沈阳分站赛暨“看见沈阳”短视频大赛活动。
国家二等奖
作品名称:《春江花月夜》
学院:影视传媒学院作者:王佳慧王欣徐艳凤指导教师:李野
李野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作品《春江花月夜》是一个网络微课程教学辅助课件,利用After Effect、photoshop和Dw等软件进行后期制作,生动形象的解说和唯美的动画为古诗词教学增加了趣味性,让受众更愉悦的接受知识并享受其中带来的乐趣。成员王欣主要负责作品前期的文案创作,后期图片制作和作品PPT;王佳慧负责后期图层应用配音和网页制作;徐艳凤负责后期图层应用和图片制作。
本篇作品的指导教师李野在本次大赛中共指导3项作品,两项荣获二等奖,一项荣获三等奖,李老师谈到:“参加全国计算机大赛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AE软件的深层功能对作品进一步完善,这比普通的FLASH软件更加清晰流畅,并可以熟练地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在构图上也进步飞快。希望通过这次比赛,他们能够对动画制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自己日后工作积累优秀的作品。”
王佳慧表示:“本次大赛的难点主要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素材分类上。在与指导教师细心沟通后,我们决定在选题和制作方面加以创新。李野老师除了为我们提供一些专业知识和建议外,在生活上也给予了鼓励和帮助,为我们加油打气。在此非常感谢老师的付出。”
国家二等奖
作品名称《海牛海洋垃圾搜集器》
学院:影视传媒学院作者:马芯蕊、宋德嘉、王尚宏指导教师:李野
长春赛区同学上台领奖
在得知参赛消息后同学们立即和李野老师一起开启了头脑风暴组建了参赛小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询和了解,最终确定了制作“海牛—海洋垃圾搜集器”这一主题,海牛海洋垃圾搜集器,看似简单的外形,实则有着强大的功能,通过它强大的“大脑”和各部位“器官”,可粉碎、搜集大量的海洋垃圾,并且做到对人无伤害。未来在海洋当中,有“海牛”的存在,必定会还给海洋原本的蓝色。
李野老师讲到这个项目历程的艰辛:“在初期建模过程中,针对海牛的外形、器官、生活习性以及各部位功能等,反复60余次的修改、组建。最终才确立了垃圾搜集器的基本外形和基础框架。二次建模过程当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对海牛各部位功能、结构、适应情况进行反复的提问、解答、修改不停地完善作品。三次建模,再次细化,其中机械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查询以及和它同类型海上作业机械产品进行比对,例如潜水艇,海上摩托等等,确定“海牛”的实际功能。这无疑对学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但他们成功完成了作品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是对学生的进一步肯定,也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马芯蕊回忆到比赛的一幕幕十分感慨:“三次建模中,我们进行了50余次调整,最终完成了作品。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和李野老师及组员不厌其烦一次一次对作品的精雕细琢,最终才呈现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国家级二等奖
作品名称:《知而有术》
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作者:高明哲、冯珍、张泰铭指导教师:郭鸣宇、陈思
陈思老师(中)与获奖同学们合影
《知而有术》项目是爬取idata网站的文献数据信息到mysql数据库,其中包括题目、作者、出版社、发表日期等信息,分析爬取到的文献数据信息,将这些信息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图表数据信息可以分析到,从2000至2018年文献发表趋势,以及发表的文献类型的数量比较,并且可以通过文献题目、作者姓名来检索相应文献等等。由此可更加直观的获取文献数据信息。
团队成员: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高明哲、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冯珍、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张泰铭。
指导教师郭明宇:“在确定了第十二届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流程时间安排后,经过对比赛类别的分析,以及历年的经验,两位指导教师和三位同学选定了信息可视化设计-数据可视化类。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确定了最初的目标,做一个对中国知网的数据可视化项目,以期能够对一些科研工作者、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查询予以一些帮助。”
指导教师陈思:“因为得不到中国知网的数据支持,所以只好对网站数据进行爬取,然而中国知网作为非常一个权威的、非常厉害的网站,反扒取技术非常厉害,所以同学们没有办法爬取中国知网的数据。但是三位同学并没有放弃,经过摸索,找到了另一个网站作为替代,并通过对浏览器的模拟,越过了反扒取,获得了重要的文献数据信息。”
高明哲说:“我们团队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离不开有多年指导该赛事经验的指导教师对计算机设计大赛类别的解析、郭鸣宇老师提供的灵感和创意思路、陈思老师对前端页面的设计的提点、以及众多计算机专业老师给予了很多技术方向上的支持。通过参加本次比赛,见识到了和同期其他高校高水平学生的差距,见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指明了之后前进的方向,增强并完善了自己的奋斗动力。”
长春赛区获奖同学合影
本次大赛我国大陆地区已有半数以上的大学本科、半数以上的211大学、半数以上的985大学参加了这一赛事。沈阳城市学院21个代表队54名同学参加,在全国1380余所高校5000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共计摘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5项,入围奖1项。获得优异成绩的背后,也反映出沈阳城市学院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的工作成果,展示了沈阳城市学院学子优秀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经过本次大赛的磨练,参赛学生在计算机设计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心,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参加全国分赛区答辩时,与众多专家学者及参赛选手交流,开阔眼界,让更多同学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今后工作与考研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