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实验2布置:构建自己的多层感知机

DL_class

学堂在线《深度学习》实验课代码+报告(其中实验1和实验6有配套PPT),授课老师为胡晓林老师。课程链接:https://www.xuetangx.com/training/DP080910033751/619488?channel=i.area.manual_search。

持续更新中。
所有代码为作者所写,并非最后的“标准答案”,只有实验6被扣了1分,其余皆是满分。仓库链接:https://github.com/W-caner/DL_classs。 此外,欢迎关注我的CSDN:https://blog.csdn.net/Can__er?type=blog。
部分数据集由于过大无法上传,我会在博客中给出下载链接。如果对代码有疑问,有更好的思路等,也非常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

实验2:构建自己的多层感知机

1 数据集简介

MNIST 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是图像分类领域最常用的数据集之一,它包含60,000 张训练图片,10,000 张测试图片,图片中的数字均被缩放到同一尺寸且置于图像中央,图片大小为 28×28。MNIST 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都是一个大小为784×1 的矩阵(从 28×28 转换得到)。MNIST 数据集中的数字包括 0 到 9 共 10类,如下图所示。
注意,任何关于测试集的信息都不该被引入训练过程。在本次案例中,我们将构建多层感知机来完成 MNIST 手写数字识别。
【深度学习】实验2布置:构建自己的多层感知机_第1张图片

2 构建多层感知机

本次案例提供了若干初始代码,可基于初始代码完成案例,各文件简介如下:
(运行初始代码之前请自行安装 TensorFlow 2.0 及以上版本,仅用于处理数据集,禁止直接调用 TensorFlow 函数)

  • mlp.ipynb 包含了本案例的主要内容,运行文件需安装 Jupyter Noterbook.
  • network.py 定义了网络,包括其前向和后向计算。
  • optimizer.py 定义了随机梯度下降(SGD),用于完成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
  • solver.py 定义了训练和测试过程需要用到的函数。
  • plot.py 用来绘制损失函数和准确率的曲线图。

此外,在/criterion/和/layers/路径下使用模块化的思路定义了多个层,其中每个层均包含三个函数:__init__用来定义和初始化一些变量,forward 和 backward函数分别用来完成前向和后向计算:

  • FCLayer 为全连接层,输入为一组向量(必要时需要改变输入尺寸以满足要
    求),与权重矩阵作矩阵乘法并加上偏置项,得到输出向量: u = W x + b u=Wx+b u=Wx+b.
  • SigmoidLayer 为 sigmoid 激活层,根据 f ( u ) = 1 / 1 + e x p ( − u ) f(u)=1/1+exp(-u) f(u)=1/1+exp(u)计算输出。
  • ReLULayer 为 ReLU 激活层,根据 f ( u ) = m a x ( 0 , u ) f(u) = max(0,u) f(u)=max(0,u)计算输出。
  • EuclideanLossLayer 为欧式距离损失层,计算各样本误差的平方和得到:
  • SoftmaxCrossEntropyLossLayer 可以看成是输入到如下概率分布的映射:
    【深度学习】实验2布置:构建自己的多层感知机_第2张图片

其中 x k x_k xk是输入向量 x x x中的第 k k k 个元素, P ( t k = 1 ∣ x ) P(t_k = 1|x) P(tk=1x)表示该输入被分到第 k k k个类别的概率。由于 softmax 层的输出可以看成一组概率分布,我们可以计算 delta 似然及其对数形式,称为 Cross Entropy 误差函数:
【深度学习】实验2布置:构建自己的多层感知机_第3张图片

其中
【深度学习】实验2布置:构建自己的多层感知机_第4张图片

注意:此处的 softmax 损失层与案例 1 中有所差异,本次案例中的 softmax 层不包含可训练的参数,这些可训练的参数被独立成一个全连接层。

3 案例要求

完成上述文件里的‘#TODO’部分(红色标记的文件),提交全部代码及一份案例报告,要求如下:

  • 记录训练和测试准确率,绘制损失函数和准确率曲线图;
  • 比较分别使用 Sigmoid 和 ReLU 激活函数时的结果,可以从收敛情况、准确率等方面比较;
  • 比较分别使用欧式距离损失和交叉熵损失时的结果;
  • 构造具有两个隐含层的多层感知机,自行选取合适的激活函数和损失函数,与只有一个隐含层的结果相比较;
  • 本案例中给定的超参数可能表现不佳,请自行调整超参数尝试取得更好的结
    果,记录下每组超参数的结果,并作比较和分析。

4 注意事项

  • 提交所有代码和一份案例报告;
  • 注意程序的运行效率,尽量使用矩阵运算,而不是 for 循环;
  • 本案例中不允许直接使用 TensorFlow, Caffe, PyTorch 等深度学习框架;
  • 禁止任何形式的抄袭。

你可能感兴趣的:(machine,learning,深度学习,tensorflow,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