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多路转接or多路复用模型

目录

一、功能

二、应用场景

三、多路转接模型的实现

1.select模型

1.1操作流程

1.2相关接口

1.3示例

1.4常见使用方式

1.5优缺点

2.poll模型

2.1操作流程

2.2相关接口

2.3示例

2.4优缺点

3.epoll模型

3.1操作流程

3.2相关接口

3.3常见使用方式

3.4epoll的事件触发方式

3.5优缺点


一、功能

        针对大量描述符进行IO事件监控,让进程可以只针对就绪的描述符进行IO操作,提高IO效率,避免针对未就绪描述符操作而导致的效率低或阻塞。

引入:

问题:

        以前的tcp服务器,会为每个客户端创建一个套接字,用于与指定客户端进行通信,但是因为不清楚哪个描述符什么时候会有数据到来,因此流程固定:先获取新建连接,然后收发数据,这样就有可能导致程序阻塞。

解决方法1:

        多执行流(多线程or多进程),为每个客户端都创建一个单独的执行流负责通信,这样即使一个执行流阻塞,也不会影响其他客户端通信。

缺陷:

        多执行流方式简单粗暴,但是占用资源较多。

解决方法2:使用多路转接模型

        针对大量描述符进行IO事件监控,可以让进程知道哪个描述符有数据到来,即哪个就绪,就操作哪个。

二、应用场景

多路转接模型:是监控大量描述符,然后针对就绪描述符逐个进行处理。

(1)有大量描述符需要进行IO就绪事件监控,但是同一时间只有少量活跃的场景。

        如果有大量描述符进行监控,并且同一时间活跃数量非常多,会导致排在后面的描述符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可搭配多执行流处理解决)

(2)针对单个描述符有收发数据的超时控制的场景。

三、多路转接模型的实现

1.select模型

1.1操作流程

(1)针对不同的IO事件(可读事件,可写事件,异常事件),定义不同的描述符集合,若需要对哪个描述符监控哪个事件,就把这个描述符添加到对应的集合中。

(2)调用监控接口,将集合拷贝到内核中,进行轮询遍历进行监控;当有描述符就绪,或监控超时都没有就绪,则监控返回。

        在内核中,先遍历一遍集合,没有描述符就绪,则将描述符添加到内核的IO事件队列,然后等待,被唤醒后,进程会再次遍历集合,判断哪个描述符是否就绪了指定的事件。

注意:监控调用返回之前,会将集合中所有没有就绪的描述符,从集合内移除(即监控调用返回后,集合中只含有就绪的描述符)。

(3)调用返回后,这时判断哪个描述符还在哪个事件的描述符集合中,就表示哪个描述符就绪了哪个事件,从而进行操作。

1.2相关接口

int select(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nfds:几种事件的描述符集合中,最大的描述符的值+1;

        readfds:可读事件的描述符集合;

        writefds:可写事件的描述符集合;

        exceptfds:异常事件的描述符集合;

        timeout:struct timeval{ uint32_t tv_usec; uint32_t tv_sec};监控超时等待时间;

返回值:

        成功,返回就绪的事件个数;出错,返回-1;没有描述符就绪,返回0。

辅助接口:

(1)从set集合中移除fd描述符

        void FD_CLR(int fd, fd_set *set);

(2)判断fd描述符是否在集合set中

        int FD_ISSET(int fd, fd_set *set);

        返回值:存在,返回true;不存在,返回false。

(3)向set集合中添加fd描述符

        void FD_SET(int fd, fd_set *set);

(4)初始化清空set集合

        void FD_ZREO(fd_set *set);

1.3示例

对标准输入进行可读事件的监控,在描述符可读时从标准输入读取数据。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fd_set rfds;
  //1.初始化集合
  FD_ZERO(&rfds);
  while (1) {
    struct timeval tv;
    tv.tv_usec = 0;
    tv.tv_sec = 3;//设置超时时间为3s

    //2.将标准输入描述符添加到集合中
    FD_SET(0, &rfds);//0是标准输入描述符
    int max_fd = 0;
    //因为select会修改rfds集合(返回前会将未就绪的描述符剔除),所以需要在循环内每次添加

    int ret = select(max_fd + 1, &rfds, NULL, NULL, &tv);
    if (ret < 0) {
      perror("select error!\n");
      usleep(1000);
      continue;
    }
    else if (ret == 0) {//没有描述符就绪
      printf("wait timeout!\n");
      usleep(1000);
      continue;
    }
    //有描述符就绪
    for (int i = 0; i <= max_fd; ++i) {
      if (FD_ISSET(i, &rfds)) {//若i在集合中,说明描述符i就绪
        char buf[1024] = {0};
        int res = read(i, buf, 1023);
        if (res < 0) {//接收数据出错
          perror("recv error!\n");
          FD_CLR(i, &rfds);
          return -1;
        }
        printf("描述符%d就绪, 读取数据为: %s\n", i, buf);
      }
    }
  }

  return 0;
}

实现效果:

Linux多路转接or多路复用模型_第1张图片

1.4常见使用方式

        封装一个Select类,实例化的每个Select对象都是一个多路转接对象,能够完成对大量描述符的监控,向外界返回就绪的描述符数组。

class Select{
    private:
        fd_set _rfds;//可读事件的描述符集合的备份,每次监控都是从该集合复制一份出来进行监控
        int _max_fd;
    public:
        Select(){//针对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

        bool Add(const TCPsocket& sock);//将sock中的描述符fd,添加到rfds可读事件描述符集合中
        
        bool Del(const TCPsocket& sock);//将sock中的描述符fd,从rfds可读事件描述符集合中移除

        bool Wait(std::vector& array);//开始监控,返回就绪的描述符的数组
};

1.5优缺点

优点:

遵循posix标准,跨平台移植性好(在其他平台下也可以使用select实现多路转接)。

缺点:

(1)所能监控的描述符数量有上限。

        select的监控集合是一个数组,当作位图使用,因此能监控多少描述符取决于比特位数,_FD_SETSIZE=1024。

(2)select监控原理,需要进行多次轮询遍历集合,会导致监控的描述符越多,效率就越低。

(3)因为select会修改监控集合,所以每次监控都需要重新添加描述符到集合中。

(4)select返回的是就绪的描述符集合,因此需要用户遍历集合查看哪个描述符还在集合中,操作复杂。

2.poll模型

poll模型:也是针对大量描述符进行监控,但是poll的监控是为每个描述符设置了一个事件结构体。

2.1操作流程

(1)定义要监控的描述事件结构体数组,向数组中添加需要监控的描述符及时间信息。

(2)调用监控接口开始监控,将需要监控的数据拷贝到内核中进行监控(监控原理也是多次轮询遍历)。

注意:监控调用返回前,会将描述符实际就绪事件,填充到结构体的revents成员中,若没有就绪事件则置为0。

(3)监控接口调用完毕后,遍历事件结构体数组,通过每个元素的revents成员确定描述符就绪了什么事件,进行对应操作。

2.2相关接口

int poll(struct pollfd *fds, nfds_t nfds, int timeout);

        fds:事件结构体的首地址;

        nfds:数组中有效元素的个数;

        timeout:监控超时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返回值:

        返回实际就绪的事件个数;返回0,表示监控超时;返回值小于零,表示出错。

事件结构体pollfd:

struct pollfd{

    int fd;//要监控的事件描述符

    short events;//针对这个描述符要监控的事件
    //POLLIN-可读、POLLOUT-可写

    short revents;//监控调用返回后,这个描述符实际就绪的事件
};

2.3示例

利用poll模型,监控标准输入的可读事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struct pollfd pfds[10];
  int poll_count = 0;

  pfds[0].fd = 0;//设置要监控的描述符是标准输入
  pfds[0].events = POLLIN;//针对标准输入要监控的是可读事件
  poll_count++;

  while (1) {
    int ret = poll(pfds, 1, 3000);
    if (ret < 0) {
      perror("poll error!");
      usleep(1000);
      continue;
    }
    else if (ret == 0) {
      printf("poll timeout!\n");
      usleep(1000);
      continue;
    }

    for (int i = 0; i < poll_count; ++i) {
      if (pfds[i].revents & POLLIN) {//就绪了可读事件
        char buf[1024] = {0};
        read(pfds[i].fd, buf, 1023);
        printf("描述符%d就绪,读取数据为:%s\n", pfds[i].fd, buf);
      }
      else if (pfds[i].revents & POLLOUT) {
        //就绪的是可写事件,对应操作
      }
    }
  }

  return 0;
}

实现效果:

Linux多路转接or多路复用模型_第2张图片

2.4优缺点

优点:

(1)相较于select模型操作更加简单。

(2)所能监控的描述符数量没有上限。

缺点:

(1)无法跨平台。

(2)监控原理涉及多次轮询遍历,因此效率也会随着监控的描述符数量增加而降低。

3.epoll模型

epoll模型:针对大量描述符进行事件监控(被认为是Linux2.6以后最好用的多路转接模型)。

3.1操作流程

(1)创建epoll句柄

        在内核中会创建struct eventpoll,含有两个重要成员:rbr(红黑树)和rdllist(双向链表)。

(2)向epoll添加监控

        组织对应事件结构体,添加到epoll红黑树中。

(3)开始监控

注意:

①epoll的监控默认是一个异步阻塞操作。

②epoll开始监控,实际上是告诉系统可以开始监控了,监控过程由系统完成。

③系统在进行监控的时候为每个描述符都定义了一个回调函数,回调函数的功能是:一旦描述符就绪了指定事件,就把描述符对应的事件结构体信息添加到rdllist双向链表中。

④我们的进程则只需要根据rdllist双向链表是否为空,来判断是否有描述符就绪。

3.2相关接口

(1)创建句柄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size:所能监控的最大描述符数量,但是在Linux2.6.8之后被忽略(但是必须大于0)。

返回值:

        成功,返回epoll句柄-描述符。

注意:在内核中会创建struct eventpoll结构体

(2)添加监控

int epoll_ct(int epfd, int cmd,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

        epfd:epoll_create返回的操作句柄;

        cmd:要进行的操作:EPOLL_CTL_ADD-添加、EPOLL_CTL_DEL-移除、EPOLL_CTL_MOD;

        fd:要操作的描述符;

        ev:要操作的描述符所对应的事件结构体;

返回值:

        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

(3)开始监控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ev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epfds:epoll操作句柄;

        evs:事件结构体的数组首地址,用于存放就绪的事件信息;

        maxevents:数组的空间大小(或者说元素个数),防止就绪事件过多,数组空间不够用,因此做的获取就绪事件个数限制。

        timeout:监控的超时时间,一毫秒为单位;

返回值:

        成功,返回就绪的事件个数;出错,返回-1;超时,返回0。

注意:在调用返回后,evs数组里保存的都是就绪的描述符对应的事件结构体,返回值就是元素的个数,用户就可以直接针对事件结构体中的evs[i].data.fd进行events事件操作。

事件结构体epoll_event:

struct epoll_event{
    uint32_t events;//要监控的事件,以及监控返回后实际就绪的事件
    //EPOLLIN-可读、EPOLLOUT-可写

    epoll_data_t data;//用户数据变量
};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void *ptr;
    int fd;
}epoll_data_t;

3.3常见使用方式

        封装Epoll类,实例化的对象可以实现对大量描述符的监控,并返回就绪的描述符。

class Epoll{
    private:
        int _epfd;///epoll操作句柄
    public:
        Epoll(){}
        bool Add(TCPsocket& sock);//对sock描述符添加epoll监控
        bool Del(TCPsocket& sock);//移除对sock描述符的监控
        bool Wait(std::vector *array, int timeout = 3000);//开始监控
};

示例:

#include "socket_tcp.hpp"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EPOLL_MAX 10

class Epoll{
  private:
    int _epfd;///epoll操作句柄
  public:
    Epoll():_epfd(-1) {
      _epfd = epoll_create(1);
      if (_epfd < 0) {
        perror("epoll error!");
        exit(0);
      }
    }
    bool Add(TCPsocket& sock) {//对sock描述符添加epoll监控
      struct epoll_event ev;
      ev.events = EPOLLIN;//对可读事件进行监控
      ev.data.fd = sock.GetFd();

      int ret = epoll_ctl(_epfd, EPOLL_CTL_ADD, sock.GetFd(), &ev);
      if (ret < 0) {
        perror("epoll_ctl error!");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bool Del(TCPsocket& sock){//移除对sock描述符的监控
      int ret = epoll_ctl(_epfd, EPOLL_CTL_DEL, sock.GetFd(), NULL);
      if (ret < 0) {
        perror("epoll_ctl error!");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bool Wait(std::vector *array, int timeout = 3000){//开始监控
      struct epoll_event evs[EPOLL_MAX];
      int ret = epoll_wait(_epfd, evs, EPOLL_MAX, timeout);
      if (ret < 0) {
        perror("epoll_wait error!");
        return false;
      }
      else if (ret == 0) {
        printf("epoll timeout!\n");
        return false;
      }

      //返回ret个就绪的描述符对应的事件结构体,保存在evs中
      for (int i = 0; i < ret; ++i) {
        if (evs[i].events & EPOLLIN) {//只需要可读事件就绪的描述符
          TCPsocket sock;
          sock.SetFd(evs[i].data.fd);
          array -> push_back(sock);
        }
      }
      return true;
    }
};

实现效果:

Linux多路转接or多路复用模型_第3张图片

3.4epoll的事件触发方式

(一)水平触发(默认的触发方式)

触发特性:

可读事件:只要接收缓冲区中有数据,就会触发事件。

可写事件:只要发送缓冲区中有剩余空间,就会触发事件。

(二)边缘触发(EPOLLET)

触发特性:

可读事件:只有新数据到来,才会触发事件,若没有新数据到来,无论缓冲区中有没有数据,都不会二次触发事件。

可写事件:发送缓冲区剩余空间大小从无到有,才会触发事件。

作用:为了让程序员一次性将请求处理完毕,减少处理次数,以此提高效率(但实际上提高并不明显)。

问题:这么才能一次性将数据处理完?

        通常都是循环读取数据,直到缓冲区中没有数据为止。

注意:但是如果循环读取,缓冲区中没有数据时,recv就会阻塞导致程序卡死,因此边缘触发方式下,通常需要将描述符设置为非阻塞,让描述符的操作都成为非阻塞操作。这样没有数据时,读取则会报错返回。

属性相关接口:

int fcntl(int fd, int cmd, int arg……);

(1)获取描述符属性

int flag = fcntl(fd, F_GETFL, 9);

(2)新增非阻塞属性

fcntl(fd, F_SETFL, flag | O_NONBLOCK);

注意:设置非阻塞属性,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新增非阻塞属性。且描述符为非阻塞属性,其相关操作也就都是非阻塞操作。

边缘触发适用场景:

(1)想要尽量一次性处理所有请求,减少事件触发次数提高效率。

(2)避免水平触发模式下,因为半条数据没有进行处理,不断触发事件的情况。即缓冲区中数据不完整,想要等到新数据到来,再去取出完整数据进行处理的场景。

3.5优缺点

缺点:

跨平台移植性差。

优点

(1)所能监控的描述符数量没有上限限制。

(2)监控的原理是异步阻塞,让系统进行监控。系统为事件做了回调函数,将就绪事件添加到就绪链表,进程只需要判断就绪链表是否为空,就可以确定是否有描述符就绪,其中不需要轮询遍历操作,因此性能不会随着描述符增多而下降。

(3)直接返回就绪的事件信息,可以直接对就绪的描述符进行指定事件的操作,不需要遍历判断哪个描述符就绪。

select&poll相较于epoll的优点:

        虽然针对大量描述符的监控性能没有epoll高,但是在单个描述符的超时控制上,select和poll操作更加轻便。

注:自了解epoll惊群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操作系统,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