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比赛“潜规则”,你知道多少?干货满满,说一说亲身经历

大家好,我是青云,今年第一次参加互联网加,说一说亲身经历和感受。
以下内容只限于自己的感觉,不一定是正确的,大家自己细品。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参加的是2020年互联网加大赛,大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校级,省级,国级。你首先需要在校级比赛拿到第一才有可能进入省赛。
为什么是有可能呢?
因为每个学校名额有限,它的数目要小于校一等,所以没办法。
我们的作品就是拿到校一,但是没入省赛。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说实话还挺满意,毕竟我们学校人才辈出,但总归有些遗憾。
之后我就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进省赛?
能拿第一说明我们作品过硬,有潜力进,但是与其他人相比,究竟差在哪了?

1、包装

互联网加比赛“潜规则”,你知道多少?干货满满,说一说亲身经历_第1张图片

参加完这次比赛我才知道,原来作品包装最少占一半。包装包括PPT,演讲人员的优秀程度等。我看了别人的演讲,有对比了一下我们的。
差距太大。
如果说满分一百,别人的95以上,我们的能不能及格还得看老师。
结论:所以一定要加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啥也不干也行,最后能讲就行。

2、吹牛

互联网加比赛“潜规则”,你知道多少?干货满满,说一说亲身经历_第2张图片

参加完这次比赛,我才真的知道什么叫做的好不如吹得好。
我们的作品实际上只有三个人参与,我负责软件整体构思以及前端后端的编写,另外两个人写文案,耗时其实最多两个月,就完成了。做的是一款pc端上的图像处理软件。具体是做什么,我下次可以再讲,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完整大型软件,安装完毕有1.2g,本身还是很满意的。
说一说为什么吹得不好?
由于互联网加比赛是创新创业大赛,所以创业也占很大比重,不是说你编完软件就行了,还得让大量的人运行并且使用,这才能完成“创业”。
而我们呢,区区一届学生,难道自己掏腰包,去租服务器,拉赞助,这不现实?
但是在评委问道你时,你可以吹你已经上线了,并且有多少多少用户在用,这就是我输的地方。
我们太诚实,评委老师一直问我们是否能尽快上线,但是这东西我们也不太清楚,只能往后拖,结果就是没进省赛。
我看了看别的组的答辩,吹得天花乱坠,又是全学校覆盖,又是全省普及,但是当我询问那个项目的负责人时,了解到,原来是。。。
你说有没有厉害的已经创业的作品,当然有,但是很少,大部分连个成品都没有,就靠吹,进了省赛,卧槽。
结论:反正大家都在吹,你怕什么,反正“创业”方面大家都在吹,大学生创业有几个最后活下来挣钱的,大部分还不都是为了获奖的证书。下次我还参加,我也吹。

3、相同作品可重复参加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作品,你今年参加了,明年可以继续拿这个相同的作品参加。
其实这我刚开始也认为很正常,毕竟有的人,人家经过一年的完善,作品更好了,继续参加有什么错。
但是,当我发现,有的人把作品名字一变,之前的负责人毕业,下一届的在校生继承时,我就完全蒙了。我靠,还能这么玩?
一个作品参加三四年,人物还可以继承,这还叫创新吗?如果每个人都这么玩,那这个比赛就是笑话。
我心目中的互联网加是神圣的,它每年都有各种优秀的新作品,对我国创业创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事实上却是:
我翻看了前几年的学校内参加比赛的名单,与今年的做了对比,其中最少有百分之50以上的作品连续多年参赛。能进入省赛,并且之前一次都没有参加过互联网+的比赛只有百分之10以内。例如,十五个里面只有一两个,最多,有的是一个也没有,都是原来参加过的。
怎么说呢?
有点失望吧!但是最起码还有那一到两个的可能,他们突破了别人几代的努力,真的很优秀。优秀的人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
结论:努力做好自己,做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打破他们的垄断,已经感觉热血沸腾了,明年我们会用另外的作品进行参加,不会再拿这个了,虽然稍微改改可能获奖的概率更大,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我又不缺项目,每做一个不同的项目都是对我自己的提升,拿相同的项目进行垄断,我不屑。

4、当作品水平相似时,可能会优先选择之前没参加过得院系进入省赛

我们学校先选了前十二个评分最高的进入省赛,然而一等奖有20个,他还要选三个进入省赛,8进3,所以进行附加赛,当时我感觉这是机会,但是其实我不太想进省赛,因为感觉自己作品还没有特别完善,而且我们的答辩水平什么样,自己心里有B数,如果还进入省赛还得改稿子,太麻烦了。但是毕竟人家给了机会,我们又改了一天稿子,然后参加复赛,复赛答辩效果很好,但是还是问题出在没有“吹”,还是上线问题,这咋每个老师都问,然后我们说明十月,老师问能不能再快点,我们说“不能”,就没有然后了。能看出来,评委老师还是很看重这个作品的,但是诚实原来是在这个比赛中最不需要的,也许适当的吹,是应该的。但是我依旧感觉我们还有机会,毕竟作品过硬。
但是当结果发下来时,果然没进,预料之中吧,当时我为啥不聪明的说过八月,那肯定进了。
然后我对比进入省赛的名单中院系与之前进入省赛名单中院系,发现惊人的事实,这三组进入省赛的都是前面没有出现过的院系,然后我又对比第一次评分出来的参赛表,果然这几组都是在靠后的位置,也许是是我多想了吧!但总被耍的感觉,很气,因为浪费了我那么多时间就是这样的结果吗?为了让那些院系进合理化,加了个什么附加赛?哪怕只有一个名额不是我也不会这么想?但是这种概率太小了,因为剩下的5组院系在之前进入省赛的名单里都有了,我们院更是出现了三次,这时我就明白,原来老师不停地问“我们能再早点吗?”是给我们最后的机会。如果能?评委老师就可能顶住上面的压力,让我们进。
结论:首先你作品过硬,肯定能拿校一的话,而且目标是进入省赛,那么请你看看以往的获奖名单,找一个每年几乎没有进过省赛的院系,找那个院系的学生让他当负责人,那么你们已经半只脚踏入省赛了。

5、答辩需求

答辩需要1分钟视频,4分钟PPT,和五分钟老师问答环节。
我准备的视频就是简单的项目演示(录屏就可以做),我个人认为有成品和没成品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如果你有成品,那么直接录屏就好,给评委直接展示你现在的成果。
PPT的话重点是创新,和行业对比你哪点创新。
问答的话重点是吹,你都有成品了,稍微在用户人员上吹一吹是可以的(我们就失败在没有吹)

互联网加比赛“潜规则”,你知道多少?干货满满,说一说亲身经历_第3张图片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可能不正确,大家自己看就好,如果想参加的可以看看你们学校每年获奖结果,自己比对一下,看我说的对不对,一般看是不是同一个作品:一看院系,二看名字,一般名字都会改,因为他们心虚,而且会改的别人看不出,但一听是做什么,呵呵,就会发现是一样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比赛需要设置项目查重,并且限制相同项目多次参加比赛,一个相同的项目可以最多参加两次这些规则等,互联网加水太深,大家如果有项目就去尽力就好,结果什么的无所谓,过程才是你真正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获奖,比赛,程序人生,互联网,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