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

6.1群智能概述
人们把群居昆虫的集体行为称作“群智能”,即低智能
的主体通过合作表现出高智能行为的特性。
群智能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群体行为规律的计算技术。
特点

  1. 个体的行为很简单,但当它们一起协同工作时却能够突现出非常复杂(智能)的行为特征。
  2. 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在构建群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 没有集中控制且不提供全局模型。
    优点
  4. 灵活性:群体可以适应随时变化的环境;
  5. 稳健性:个体失败,群体仍能完成任务;
  6. 自组织:活动既不受中央控制,也不受局部监管。

6.2蚁群算法
6.2.1路径构建
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_第1张图片6.2.2信息素更新
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_第2张图片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_第3张图片
6.2.3优缺点
优点:
蚁群算法与其他启发式算法相比,在求解性能上,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搜索能力较强。
• 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的算法,具有本质并行性,易于并行实现。
• 蚁群算法很容易与其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结合,以改善算法性能。
缺点:
如果初始化参数设置不当,会导致求解速度很慢且所得解的质量特别差。
基本蚁群算法即无改进的蚁群算法,计算量大,求解所需时间较长。

6.3粒子群算法
6.3.1粒子表示
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_第4张图片6.3.2速度和位置的更新
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_第5张图片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_第6张图片人工智能概论知识要点(六)_第7张图片
6.3.3各参数作用与影响
(1)惯性权重w
使粒子保持运动惯性,使其有搜索扩展空间的趋势,有能力探索新的区域。也表示粒子对当前自身运动状态的信任,依据自身的速度进行惯性运动。
惯性速度大的粒子更趋向于探索未知的空间,保证算法的探索能力。惯性速度小的粒子更趋向于跟随种群最优方向,保证算法的收敛能力。较大的w有利于跳出局部极值,而较小的w有利于算法收敛。
在解决实际优化问题时,往往希望先采用全局搜索,使搜索空间快速收敛于某一区域,然后采用局部精细搜索以获得高精度的解。因此提出了自适应调整的策略,即随着迭代的进行,线性地减小 w 的值。
(2)加速因子c1和c2
是代表将粒子推向个体最佳位置pbest和群体最佳位置gbest的统计加速项的权重。表示粒子的动作来源于自己经验的部分和其它粒子经验的部分。低的值使粒子在目标区域外徘徊,而高的值导致粒子越过目标区域。
通常将c1和c2统一为一个控制参数,φ= c1+c2
如果φ很小,粒子群运动轨迹将非常缓慢;如果φ很大,则粒子位置变化非常快;通过仿真可以获得φ的经验值,当φ=4.0 (c1=2.0,c2=2.0)时,具有很好的收敛效果。
(3)粒子数
通常一般取20~40,对较难或特定类别的问题可以取100~200。
(4)最大速度vmax
决定粒子在一个循环中最大的移动距离,通常设定为粒子的范围宽度。

6.3.4优缺点
优点

  1. 简单易实现;
  2. 收敛速度快;
  3. 粒子有记忆功能。
    缺点
  4. 缺乏速度的自适应调节,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可能导致收敛精度低或不收敛;
  5. 标准粒子群算法不能有效求解离散及组合优化问题;
  6. 参数难以确定,对不同的问题,需选择合适的参数来达到最优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概论,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