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及cache一致性的学习心得

http://xmxohy.blog.163.com/blog/static/53469584201082734630713/

这里提到的DMA设备是非PCI设备

在framebuffer的prob函数中,用到了这样一个函数,下面分析下它的作用
/*
*    s3c_fb_map_video_memory():
*   分配DRAM的缓存区给frame buffer。
*   这个缓存区是一个non-cached,non-buffered的。
*   这片内存区域允许调色板和像素在写入时不刷新cache缓存。
*   一旦这片区域重新映射,那么所有用来访问video memory的虚拟内存将会
*   对应另外一片新的区域,即另外一片物理地址
*/
int __init s3c_fb_map_video_memory(struct s3c_fb_info *fbi)
{
......
fbi->map_size_f1 = PAGE_ALIGN(fbi->fb.fix.smem_len + PAGE_SIZE);
fbi->map_cpu_f1 = dma_alloc_writecombine(fbi->dev, fbi->map_size_f1,
&fbi->map_dma_f1, GFP_KERNEL);
......
}


首先说说6410的DMA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的映射。2.6.29中,比2.6.24有一些出入

2.6.29内核中,在arch/arm/mm/dma-mapping.c 中实现了DMA映射的函数。其中
 
#define CONSISTENT_END    (0xffe00000)
#define CONSISTENT_BASE    (CONSISTENT_END - CONSISTENT_DMA_SIZE)


CONSISTENT_ENT 是DMA虚拟地址的结束地址
CONSISTENT_ENT 是DMA虚拟地址的起始地址

而CONSISTENT_DMA_SIZE定义在/arch/arm/include/asm/memory.h
 
/*
* Size of DMA-consistent memory region.  Must be multiple of 2M,
* between 2MB and 14MB inclusive.
*/
#ifndef CONSISTENT_DMA_SIZE
#define CONSISTENT_DMA_SIZE (SZ_8M + SZ_4M) //+ chachi - SZ_2M        
#endif


DMA的大小必须是2M的整数倍。且在2M和14M之间
原来定义的大小是2M,网上看到有些blog说不够用,会报错。考虑到将来如果移植摄像头和音频的话,将会占用不少DMA缓存,因此这里改到12M

由于在编写驱动的时候,出了很多错误,所以走了不少弯路,也学到不少东西。因此在研究
  dma_writecombine函数的时,有必要先了解一下cache的一致性问题。

参考书:《Linux设备驱动开发详解》、《Linux设备驱动程序》第三版
 

cache的一致性
先理解cache的作用
CPU在访问内存时,首先判断所要访问的内容是否在Cache中,如果在,就称为“命中(hit)”,此时CPU直接从Cache中调用该内容;否则,就 称为“ 不命中”,CPU只好去内存中调用所需的子程序或指令了。CPU不但可以直接从Cache中读出内容,也可以直接往其中写入内容。由于Cache的存取速 率相当快,使得CPU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进而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得以提升。

Cache的一致性就是直Cache中的数据,与对应的内存中的数据是一致的。

DMA是直接操作总线地址的,这里先当作物理地址来看待吧(系统总线地址和物理地址只是观察内存的角度不同)。如果cache缓存的内存区域不包括DMA分配到的区域,那么就没有一致性的问题。但是如果cache缓存包括了DMA目的地址的话,会出现什么什么问题呢?

问题出在,经过DMA操作,cache缓存对应的内存数据已经被修改了,而CPU本身不知道(DMA传输是不通过CPU的),它仍然认为cache中的数 据就是内存中的数据,以后访问Cache映射的内存时,它仍然使用旧的Cache数据。这样就发生Cache与内存的数据“不一致性”错误。

题外话:好像2.6.29内核中,6410的总线地址和物理地址是一样的,因为我在查看vir_to_bus函数的时候,发现在/arch/arm/linux/asm/memory.h中这样定义:
 
#ifndef __virt_to_bus
#define __virt_to_bus    __virt_to_phys
#define __bus_to_virt    __phys_to_virt
#endif

而且用source Insight搜索了一遍,没有发现6410相关的代码中,重新定义__vit_to_bus,因此擅自认为2.6内核中,6410的总线地址就是物理地址。希望高手指点。

顺便提一下,总线地址是从设备角度上看到的内存,物理地址是CPU的角度看到的未经过转换的内存(经过转换的是虚拟地址)

由上面可以看出,DMA如果使用cache,那么一定要考虑cache的一致性。解决DMA导致的一致性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禁止DMA目标地址范围内的cache功能。但是这样就会牺牲性能。

因此在DMA是否使用cache的问题上,可以根据DMA缓冲区期望保留的的时间长短来决策。DAM的映射就分为:一致性DMA映射和流式DMA映射。

一致性DMA映射申请的缓存区能够使用cache,并且保持cache一致性。一致性映射具有很长的生命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占用的映射寄存器,即使不使用也不会释放。生命周期为该驱动的生命周期

流式DMA映射实现比较复杂,因为没具体了解,就不说明了。只知道种方式的生命周期比较短,而且禁用cache。一些硬件对流式映射有优化。建立流式DMA映射,需要告诉内核数据的流动方向。


因为LCD随时都在使用,因此在Frame buffer驱动中,使用一致性DMA映射
上面的代码中用到
  dma_alloc_writecombine函数,另外还有一个一致性DMA映射函数dma_alloc_coherent

两者的区别在于:
查看两者的源代码
 
/*
* Allocate DMA-coherent memory space and return both the kernel remapped
* virtual and bus address for that space.
*/
void *
dma_alloc_coherent(struct device *dev, size_t size, dma_addr_t *handle, gfp_t gfp)
{
void *memory;

if (dma_alloc_from_coherent(dev, size, handle, &memory))
return memory;

if (arch_is_coherent()) {
void *virt;

virt = kmalloc(size, gfp);
if (!virt)
return NULL;
*handle =  virt_to_dma(dev, virt);

return virt;
}

return __dma_alloc(dev, size, handle, gfp,
pgprot_noncached(pgprot_kernel));
}


/*
* Allocate a writecombining region,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 dma_alloc_coherent above.
*/
void *
dma_alloc_writecombine(struct device *dev, size_t size, dma_addr_t *handle, gfp_t gfp)
{
return __dma_alloc(dev, size, handle, gfp,
pgprot_writecombine(pgprot_kernel));
}

#define pgprot_noncached(prot)  __pgprot(pgprot_val(prot) & ~(L_PTE_CACHEABLE | L_PTE_BUFFERABLE))
#define pgprot_writecombine(prot) __pgprot(pgprot_val(prot) &~L_PTE_CACHEABLE)

再结合网上的资料(不过我感觉那文章写的有些问题,我修改了一下),由上面代码可以看出,两个函数都调用了__dma_alloc函数,区别只在于最后一个参数。

dma_alloc_coherent 在 arm 平台上会禁止页表项中的 C (Cacheable) 域以及 B (Bufferable)域。而 dma_alloc_writecombine 只禁止 C (Cacheable) 域.

 C 代表是否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 而 B 代表是否使用写缓冲区。

这样,dma_alloc_writecombine 分配出来的内存不使用缓存,但是会使用写缓冲区。而 dma_alloc_coherent  则二者都不使用。

C B 位的具体含义
0 0 无cache,无写缓冲;任何对memory的读写都反映到总线上。对 memory 的操作过程中CPU需要等待。
0 1 无cache,有写缓冲;读操作直接反映到总线上;写操作,CPU将数据写入到写缓冲后继续运行,由写缓冲进行写回操作。
1 0 有cache,写通模式;读操作首先考虑cache hit;写操作时直接将数据写入写缓冲,如果同时出现cache hit,那么也更新cache。
1 1 有cache,写回模式;读操作首先考虑cache hit;写操作也首先考虑cache hit。

这样,两者的区别就很清楚了。
 

A   = dma_alloc_writecombine(struct device * dev , size_t   size  ,dma_addr_t * handle , gfp_t   gfp );

含义:
A          : 内存的虚拟起始地址,在内核要用此地址来操作所分配的内存
dev      : 可以平台初始化里指定,主要是用到dma_mask之类参数,可参考framebuffer
size      : 实际分配大小,传入dma_map_size即可
handle: 返回的内存物理地址,dma就可以用。

A和hanle是一一对应的,A是虚拟地址,而handle是总线地址。对任意一个操作都将改变写缓冲区内容。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jingxia/blog/697626

你可能感兴趣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驱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