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河蟹了!!!
在我们开始学习 Go 编程语言的基础构建模块前,让我们先来了解 Go 语言最简单程序的结构。
Go 语言的基础组成有以下几个部分: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下简单的代码,该代码输出了"Hello World!":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 这是我的第一个简单的程序 */
fmt.Println("Hello, World!")
}
让我们来看下以上程序的各个部分:
让我们来看下如何编写 Go 代码并执行它。步骤如下:
打开编辑器如Sublime2,将以上代码添加到编辑器中。
将以上代码保存为 hello.go
打开命令行,并进入程序文件保存的目录中。
输入命令 go run hello.go 并按回车执行代码。
如果操作正确你将在屏幕上看到 “Hello World!” 字样的输出。
$ go run hello.go
Hello, World!
我们还可以使用 go build 命令来生成二进制文件:
$ go build hello.go
$ ls
hello hello.go
$ ./hello
Hello, World!
需要注意的是 { 不能单独放在一行,所以以下代码在运行时会产生错误: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 错误,{ 不能在单独的行上
fmt.Println("Hello, World!")
}
注意,在Go语言中,如果只有一个文件,那package必须是 main,否则会报错。
我们已经了解了 Go 语言的基本组成结构,本章节我们将学习 Go 语言的基础语法。
Go 程序可以由多个标记组成,可以是关键字,标识符,常量,字符串,符号。如以下 GO 语句由 6 个标记组成:
fmt.Println("Hello, World!")
6 个标记是(每行一个):
1. fmt
2. .
3. Println
4. (
5. "Hello, World!"
6. )
在 Go 程序中,一行代表一个语句结束。每个语句不需要像 C 家族中的其它语言一样以分号 ; 结尾,因为这些工作都将由 Go 编译器自动完成。
如果你打算将多个语句写在同一行,它们则必须使用 ; 人为区分,但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并不鼓励这种做法。
以下为两个语句:
fmt.Println(“Hello, World!”)
fmt.Println(“菜鸟教程:runoob.com”)
注释不会被编译,每一个包应该有相关注释。
单行注释是最常见的注释形式,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以 // 开头的单行注释。多行注释也叫块注释,均已以 /* 开头,并以 */ 结尾。如:
// 单行注释
/*
Author by 菜鸟教程
我是多行注释
*/
标识符用来命名变量、类型等程序实体。一个标识符实际上就是一个或是多个字母(AZ和az)数字(0~9)、下划线_组成的序列,但是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母或下划线而不能是数字。
以下是有效的标识符:
mahesh kumar abc move_name a_123
myname50 _temp j a23b9 retVal
以下是无效的标识符:
Go 语言的字符串可以通过 + 实现: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fmt.Println("Google" + "Runoob")
}
以上实例输出结果为:
GoogleRunoob
变量来源于数学,是计算机语言中能储存计算结果或能表示值抽象概念。
变量可以通过变量名访问。
Go 语言变量名由字母、数字、下划线组成,其中首个字符不能为数字。
声明变量的一般形式是使用 var 关键字:
var identifier type
可以一次声明多个变量:
var identifier1, identifier2 type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var** a string = "Runoob"
fmt.Println(a)
**var** b, c int = 1, 2
fmt.Println(b, c)
}
以上实例输出结果为:
Runoob
1 2
第一种,指定变量类型,如果没有初始化,则变量默认为零值。
var v_name v_type
v_name = value
零值就是变量没有做初始化时系统默认设置的值。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 声明一个变量并初始化
var a = "RUNOOB"
fmt.Println(a)
// 没有初始化就为零值
var b int
fmt.Println(b)
// bool 零值为 false
var c bool
fmt.Println(c)
}
以上实例执行结果为:
RUNOOB
0
false
数值类型(包括complex64/128)为 0
布尔类型为 false
字符串为 “”(空字符串)
以下几种类型为 nil:
var a *int
var a []int
var a map[string] int
var a chan int
var a func(string) int
var a error // error 是接口
实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var i int
var f float64
var b bool
var s string
fmt.Printf("%v %v %v %q**\n**", i, f, b, s)
}
输出结果是:
0 0 false ""
第二种,根据值自行判定变量类型。
var v_name = value
实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var d = true
fmt.Println(d)
}
输出结果是:
true
第三种,如果变量已经使用 var 声明过了,再使用 *:=* 声明变量,就产生编译错误,格式:
v_name := value
例如:
var intVal int
intVal :=1 // 这时候会产生编译错误,因为 intVal 已经声明,不需要重新声明
直接使用下面的语句即可:
intVal := 1 // 此时不会产生编译错误,因为有声明新的变量,因为 := 是一个声明语句
intVal := 1 相等于:
var intVal int
intVal =1
可以将 var f string = “Runoob” 简写为 f := “Runoob”: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f := "Runoob" *// var f string = "Runoob"*
fmt.Println(f)
}
输出结果是:
Runoob
//类型相同多个变量, 非全局变量
var vname1, vname2, vname3 type
vname1, vname2, vname3 = v1, v2, v3
var vname1, vname2, vname3 = v1, v2, v3 // 和 python 很像,不需要显示声明类型,自动推断
vname1, vname2, vname3 := v1, v2, v3 // 出现在 := 左侧的变量不应该是已经被声明过的,否则会导致编译错误
// 这种因式分解关键字的写法一般用于声明全局变量
var (
vname1 v_type1
vname2 v_type2
)
package main
var x, y int
var ( *// 这种因式分解关键字的写法一般用于声明全局变量*
a int
b bool
)
var c, d int = 1, 2
var e, f = 123, "hello"
//这种不带声明格式的只能在函数体中出现
//g, h := 123, "hello"
func main(){
g, h := 123, "hello"
println(x, y, a, b, c, d, e, f, g, h)
}
以上实例执行结果为:
0 0 0 false 1 2 123 hello 123 hello
我们知道可以在变量的初始化时省略变量的类型而由系统自动推断,声明语句写上 var 关键字其实是显得有些多余了,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简写为 a := 50 或 b := false。
a 和 b 的类型(int 和 bool)将由编译器自动推断。
这是使用变量的首选形式,但是它只能被用在函数体内,而不可以用于全局变量的声明与赋值。使用操作符 := 可以高效地创建一个新的变量,称之为初始化声明。
如果在相同的代码块中,我们不可以再次对于相同名称的变量使用初始化声明,例如:a := 20 就是不被允许的,编译器会提示错误 no new variables on left side of :=,但是 a = 20 是可以的,因为这是给相同的变量赋予一个新的值。
如果你在定义变量 a 之前使用它,则会得到编译错误 undefined: a。
如果你声明了一个局部变量却没有在相同的代码块中使用它,同样会得到编译错误,例如下面这个例子当中的变量 a: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var a string = "abc"
fmt.Println("hello, world")
}
尝试编译这段代码将得到错误 a declared and not used。
此外,单纯地给 a 赋值也是不够的,这个值必须被使用,所以使用
fmt.Println("hello, world", a)
会移除错误。
但是全局变量是允许声明但不使用的。 同一类型的多个变量可以声明在同一行,如:
var a, b, c int
多变量可以在同一行进行赋值,如:
var a, b int
var c string
a, b, c = 5, 7, "abc"
上面这行假设了变量 a,b 和 c 都已经被声明,否则的话应该这样使用:
a, b, c := 5, 7, "abc"
右边的这些值以相同的顺序赋值给左边的变量,所以 a 的值是 5, b 的值是 7,c 的值是 “abc”。
这被称为 并行 或 同时 赋值。
如果你想要交换两个变量的值,则可以简单地使用 a, b = b, a,两个变量的类型必须是相同。
空白标识符 _ 也被用于抛弃值,如值 5 在:_, b = 5, 7 中被抛弃。
_ 实际上是一个只写变量,你不能得到它的值。这样做是因为 Go 语言中你必须使用所有被声明的变量,但有时你并不需要使用从一个函数得到的所有返回值。
并行赋值也被用于当一个函数返回多个返回值时,比如这里的 val 和错误 err 是通过调用 Func1 函数同时得到:val, err = Func1(var1)。
Go语言和C语言的语法、变量、语句等都极为相似,因此就不对Go语言语法做细致的了解,可以在要用的时候再了解。
Go语言相比C语言,天然在语法层面支持了并发,因此下面主要讲一讲Go语言的并发。
Go 语言支持并发,我们只需要通过 go 关键字来开启 goroutine 即可。
goroutine 是轻量级线程,goroutine 的调度是由 Golang 运行时进行管理的。
goroutine 语法格式:
go 函数名( 参数列表 )
例如:
go f(x, y, z)
开启一个新的 goroutine:
f(x, y, z)
Go 允许使用 go 语句开启一个新的运行期线程, 即 goroutine,以一个不同的、新创建的 goroutine 来执行一个函数。 同一个程序中的所有 goroutine 共享同一个地址空间。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say(s string) {
for i := 0; i < 5; i++ {
time.Sleep(100 * time.Millisecond)
fmt.Println(s)
}
}
func main() {
go say("world")
say("hello")
}
执行以上代码,你会看到输出的 hello 和 world 是没有固定先后顺序。因为它们是两个 goroutine 在执行:
world
hello
hello
world
world
hello
hello
world
world
hello
通道(channel)是用来传递数据的一个数据结构。
通道可用于两个 goroutine 之间通过传递一个指定类型的值来同步运行和通讯。操作符 <-
用于指定通道的方向,发送或接收。如果未指定方向,则为双向通道。
ch <- v // 把 v 发送到通道 ch
v := <-ch // 从 ch 接收数据
// 并把值赋给 v
声明一个通道很简单,我们使用chan关键字即可,通道在使用前必须先创建:
ch := make(chan int)
注意:默认情况下,通道是不带缓冲区的。发送端发送数据,同时必须有接收端相应的接收数据。
以下实例通过两个 goroutine 来计算数字之和,在 goroutine 完成计算后,它会计算两个结果的和: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sum(s []int, c chan int) {
sum := 0
for _, v := range s {
sum += v
}
c <- sum *// 把 sum 发送到通道 c*
}
func main() {
s := []int{7, 2, 8, -9, 4, 0}
c := make(chan int)
go sum(s[:len(s)/2], c)
go sum(s[len(s)/2:], c)
x, y := <-c, <-c *// 从通道 c 中接收*
fmt.Println(x, y, x+y)
}
输出结果为:
-5 17 12
通道可以设置缓冲区,通过 make 的第二个参数指定缓冲区大小:
ch := make(chan int, 100)
带缓冲区的通道允许发送端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端的数据获取处于异步状态,就是说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可以放在缓冲区里面,可以等待接收端去获取数据,而不是立刻需要接收端去获取数据。
不过由于缓冲区的大小是有限的,所以还是必须有接收端来接收数据的,否则缓冲区一满,数据发送端就无法再发送数据了。
注意:如果通道不带缓冲,发送方会阻塞直到接收方从通道中接收了值。如果通道带缓冲,发送方则会阻塞直到发送的值被拷贝到缓冲区内;如果缓冲区已满,则意味着需要等待直到某个接收方获取到一个值。接收方在有值可以接收之前会一直阻塞。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 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可以存储整数类型的带缓冲通道*
*// 缓冲区大小为2*
ch := make(chan int, 2)
// 因为 ch 是带缓冲的通道,我们可以同时发送两个数据
// 而不用立刻需要去同步读取数据
ch <- 1
ch <- 2
// 获取这两个数据
fmt.Println(<-ch)
fmt.Println(<-ch)
}
执行输出结果为:
1
2
Go 通过 range 关键字来实现遍历读取到的数据,类似于与数组或切片。格式如下:
v, ok := <-ch
如果通道接收不到数据后 ok 就为 false,这时通道就可以使用 close() 函数来关闭。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fibonacci(n int, c chan int) {
x, y := 0, 1
for i := 0; i < n; i++ {
c <- x
x, y = y, x+y
}
close(c)
}
func main() {
c := make(chan int, 10)
go fibonacci(cap(c), c)
// range 函数遍历每个从通道接收到的数据,因为 c 在发送完 10 个
// 数据之后就关闭了通道,所以这里我们 range 函数在接收到 10 个数据
// 之后就结束了。如果上面的 c 通道不关闭,那么 range 函数就不
// 会结束,从而在接收第 11 个数据的时候就阻塞了。
for i := range c {
fmt.Println(i)
}
}
执行输出结果为:
0
1
1
2
3
5
8
13
21
34
我们单独写一个 say2 函数来跑 goroutine,并且 Sleep 时间设置长一点,150 毫秒,看看会发生什么: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say(s string) {
for i := 0; i < 5; i++ {
time.Sleep(100 * time.Millisecond)
fmt.Println(s, (i+1)*100)
}
}
func say2(s string) {
for i := 0; i < 5; i++ {
time.Sleep(150 * time.Millisecond)
fmt.Println(s, (i+1)*150)
}
}
func main() {
go say2("world")
say("hello")
}
输出结果:
hello 100
world 150
hello 200
hello 300
world 300
hello 400
world 450
hello 500
[Done] exited with code=0 in 2.066 seconds
问题来了,say2 只执行了 3 次,而不是设想的 5 次,为什么呢?
原来,在 goroutine 还没来得及跑完 5 次的时候,主函数已经退出了。
我们要想办法阻止主函数的结束,要等待 goroutine 执行完成之后,再退出主函数: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say(s string) {
for i := 0; i < 5; i++ {
time.Sleep(100 * time.Millisecond)
fmt.Println(s, (i+1)*100)
}
}
func say2(s string, ch chan int) {
for i := 0; i < 5; i++ {
time.Sleep(150 * time.Millisecond)
fmt.Println(s, (i+1)*150)
}
ch <- 0
close(ch)
}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go say2("world", ch)
say("hello")
fmt.Println(<-ch)
}
我们引入一个信道,默认的,信道的存消息和取消息都是阻塞的,在 goroutine 中执行完成后给信道一个值 0,则主函数会一直等待信道中的值,一旦信道有值,主函数才会结束。
更好的展示边入边出概念: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main() {
c := make(chan int, 10)
go fibonacci(cap(c), c)
for v := range c {
fmt.Println("out:", time.Now())
fmt.Println(v)
}
}
func fibonacci(n int, c chan int) {
x, y := 0, 1
for i :=0; i < n; i++ {
c <- x
fmt.Println("in:",time.Now())
time.Sleep(100)
x, y = y, x+y
}
close(c)
}
形象说明一下无缓冲和有缓冲的区别:
无缓冲是同步的,例如 make(chan int),就是一个送信人去你家门口送信,你不在家他不走,你一定要接下信,他才会走,无缓冲保证信能到你手上。
有缓冲是异步的,例如 make(chan int, 1),就是一个送信人去你家仍到你家的信箱,转身就走,除非你的信箱满了,他必须等信箱空下来,有缓冲的保证信能进你家的邮箱。
修改一下上面笔记中的程序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sum(s []int, c chan int) {
sum := 0
for _, v := range s {
sum += v
}
fmt.Printf("sum:")
fmt.Printf("%#v\n", sum)
c <- sum // 把 sum 发送到通道 c
fmt.Println("after channel pro")
}
// 通道不带缓冲,表示是同步的,只能向通道 c 发送一个数据,只要这个数据没被接收然后所有的发送就被阻塞
func main() {
s := []int{7, 2, 8, -9, 4, 0}
c := make(chan int)
fmt.Println("go [0,3]")
go sum(s[:len(s)/2], c) //a
//这里开启一个新的运行期线程,这个是需要时间的,本程序继续往下走
fmt.Println("go [3,6]")
go sum(s[len(s)/2:], c) //b
fmt.Println("go2 [0,3]")
go sum(s[:len(s)/2], c) //c
fmt.Println("go2 [3,6]")
go sum(s[len(s)/2:], c) //d
/*
a b c d和main一起争夺cpu的,他们的执行顺序完全无序,甚至里面不同的语句都相互穿插
但无缓冲的等待是同步的,所以接下来a b c d都会执行,一直执行到c <- sum后,开始同步阻塞
因此after channel pro是打印不出来的, 等要打印after channel pro的时候,main就结束了
*/
fmt.Println("go3 start waiting...")
time.Sleep(1000 * time.Millisecond)
fmt.Println("go3 waited 1000 ms")
//因为a b c d都在管道门口等着,这里度一个,a b c d就继续一个,这个结果的顺序可能是acbd
aa := <-c
bb := <-c
fmt.Println(aa)
fmt.Println(bb)
x, y := <-c, <-c
fmt.Println(x, y, x+y)
}
结果:
go [0,3]
go [3,6]
go2 [0,3]
go2 [3,6]
sum:sum:sum:17
go3 start waiting...
17
-5
sum:-5
go3 waited 1000 ms
17
17
-5 -5 -10
修改成 make(chan int, 2),同时合并:
fmt.Printf("sum:")
fmt.Printf("%#v\n", sum)
为:
fmt.Printf("sum:%#v\n", sum)
可以看到 after channel pro 没有被阻塞了。
结果:
go [0,3]
go [3,6]
go2 [0,3]
go2 [3,6]
go3 start waiting...
sum:-5
sum:17
after channel pro
after channel pro
sum:17
sum:-5
go3 waited 1000 ms
-5
17
17 -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