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腱的解剖和病理生理
1.1跟腱的血供--可能是影响断裂的主要因素
跟腱长约15cm,其止点上方2~6cm血供较少,此处最窄,最薄弱。是断裂高发区域。主要有跟腱系膜(前系膜为主)提供血供。肌腱血供的来源:①肌肉—肌腱结合部;②周围结缔组织;③腱—骨结合部
1.2肌肉-肌腱抑制机制失效
导致不协调性超负荷。
跟腱断裂,可能是这两种机制综合作用引起。在血管稀少区,反复的微小创伤导致肌腱的炎性修复过程不能及时完成,当再次承受较大的机械应力时就会断裂。
2.跟腱断裂的发生机制
①形态上:跟腱自上而下逐渐变窄增厚,跟骨结节上方2~6cm最窄,此处最薄弱
②血供上:跟腱营养动脉造影显示,下段区域血供相对较少
③跟腱中的血管数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④长期慢性牵拉劳损:产生跟腱炎、腱周炎,跟腱组织变脆,影响跟腱血供
⑤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皮质醇类激素局部使用
3.诊断及临床评估
①Thompson挤压试验:俯卧位是,在小腿最大圆周的远端挤压腓肠肌,观察踝关节有无跖屈。若无运动,或者运动很弱,可以诊断。
②Matles检查:俯卧位主动屈膝90°,造成腓肠肌短缩。如果足在中立位或者轻微背伸,则可能有跟腱断裂。可以参考,但不能决定。
③Brein针刺检查:在跟腱近端经皮刺入针头,被动活动足踝,若针头随之运动,则说明跟腱是连续的。否则认为是断裂的。
④超声和MR都是明确诊断,非常好的检查方式。
3.治疗方案
总体上分为:开放式、有限切开、经皮微创缝合。急性跟腱断裂和慢性跟腱断裂的修复方式有所差异,分开阐述。
①所有急性跟腱断裂的患者,保守治疗都是一种选择;是所有。
②急性跟腱断裂,可以采用筋膜翻转,跖肌、腓骨短肌腱,进行增强修复;但是证据表明,其治疗结果并不优于简单的“端--端”缝合;
③相对禁忌症:
不可控制的内科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皮肤、软组织条件不好;周围血管疾病;老年(大于65岁)及肥胖患者。
3.1急性跟腱断裂
3.1.1开放式跟腱修复
是跟腱修复的“金标准”:再断率低、重返运动率高、并发症率低,尤其适合运动员。
3.1.2 经皮微创跟腱修复
美观、创伤小;并发症:再发断裂(8%)、腓肠神经损伤(19%)。
主要是 Ma-Grififfth术式:可采用局麻。
步骤如下:
1.局麻或腰麻或全麻后;在跟腱断端凹陷处,近端2.5cm,两侧各做一个小切口;使用止血钳分离皮肤、皮下、及腱鞘膜;
2.使用直针穿0号不可吸收线,从外侧水平穿过肌腱至内侧切口;
3.使用直针交叉穿过跟腱后,从断端远侧穿出皮肤;使用刀片扩大穿出点。
4.换上弯针,弯针由上述穿出点进入,并从远端跟腱的一半位置处穿出;
*****此时,应该拉紧近端缝线*****
5.扩大穿出点后,分离皮下及腱鞘;回穿入穿出点;
6.扩大穿出点后使用弯针穿至近端;
7.在踝关节马蹄位打结;
马蹄位是:马蹄图示看,应该是跖屈位。
术后处理:
第一个4周:术后即可,跖屈20度固定;不能负重;
第二个4周:更换为低跟的马蹄位短腿管型石膏;可耐受负重
第三个4周:去除石膏,做足尖--足跟站立位练习,逐渐恢复中立位;
第四个4周:继续做4周的跟腱牵伸练习。
3.2慢性(4-6周)或者陈旧性(超过2两周,有些认为是3周)跟腱断裂
特点:
1.跟腱断裂超过一周以后,断端之间有许多纤维组织增生,如不治疗,则会造成跟腱延长,后期跳高无力;
2.损伤在3月之内,清创之后缺损小于3cm,则可以直接修复;此种情况少见;
3.超过3月,且缺损大于3cm的,则需要其他技术重建。如:局部肌腱转位(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短肌、跖肌)可以桥接缺损、组织加强(V-Y成形、腓肠肌肌膜翻转技术)、合成材料或者同种异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