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文化输出的绝佳方式。
经过一代电影人的努力,中国的武术文化风靡全世界。
风靡的程度,可以夸张到,有一部分外国人会误认为,每个中国人多少都会点功夫。
由于近代长年的闭关锁国,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知之甚少,以至于很大一部分的西方人被一些辱华论调所迷惑。
一直到香港电影工业崛起,内地改革开放,西方人才总算是听到了一些真正来自中国人自身的声音。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动作演员一马当先,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刷新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至少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功夫不好欺负,甚至值得学习。
然而,到了中国电影高速发展,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具备了进一步向世界输出更多文化价值的时候,国内的功夫巨星却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如今当红的甄子丹和吴京,一个57岁,一个46岁。有资格接班他们的人,尚未出现。
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20世纪90年代。
40岁左右的成龙在好莱坞一炮而红,30岁左右的李连杰去到香港发展扶摇直上,20岁左右的赵文卓在徐克的提携下意气风发,不到10岁的释小龙更是成为了当红童星,女性也有杨紫琼可以到好莱坞拍戏。
怎么到了现在,功夫巨星只剩下几位中年大叔了呢?
①功夫电影的没落
首当其冲的原因,必须是功夫电影的没落。
如果只有一两种类型片能拿得出手,那这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势必会停滞不前。
最好的例子就是欧洲,一般比较知名的就只有文艺片和犯罪片,所以电影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十分受限。
美国电影能制霸天下,依靠的就是各种类型片都能拍出佳作,覆盖的人群更加广泛。
中国电影要比肩好莱坞,就需要开发出更多的类型片才行。
90年代,内地的文艺片大放异彩,而香港电影则在动作片领域表现突出,好莱坞都要请香港的动作影人去帮他们拍片。
21世纪初,两岸三地的动作片都开始输出海外,巩固了中国功夫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内地《英雄》柏林夺奖,提名奥斯卡;
台湾有《卧虎藏龙》勇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香港有《功夫》取得不俗的北美票房成绩。
功夫电影是动作片的其中一大类型,往往着重近身搏斗戏。
有争议的一点是,武侠电影是与功夫电影同属动作片亚类型,还是武侠是功夫的其中一种类型?
这里姑且不去深究,为了方便讨论关于功夫巨星的主题,先把武侠作为功夫的其中一种类型。
除古装武侠之外,功夫片还有警匪犯罪、传记改编、都市幻想等类别。
2000年代,功夫片还能够多点开花。
古装武侠是“冲奥”主力;
警匪犯罪一直有成龙高举大旗;
都市幻想是港片的爆米花担当;
传记改编自李小龙拿出陈真后,霍元甲、叶问等相关改编络绎不绝,就连李小龙本人也成为了改编素材。
2010年代,中国电影的更多类型片开始冒起,从喜剧,悬疑,到近年崛起的动画、科幻,别说功夫片了,整个动作片的市场空间都被挤压再挤压。
2017年算是国产动作片表现比较好的一年了,有《战狼2》和《功夫瑜伽》两部进入内地年度票房前十,如果《西游伏妖篇》也算的话三部。
不过接下来两年,就顶多只有半部了。《红海行动》更多是战争,《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动画。
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给功夫片带来更大的盛世,反倒是令其变成了美国西部片那般日薄西山。
2019年底上映,暂时进入2020年度票房前十的《叶问4》,俨然已经被认为是功夫片的最后辉煌。
在此之前,功夫片不仅产能下降,而且口碑大不如前。
成龙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前他一年拿出几部戏是家常便饭,2010年后,包括还未上映的《急先锋》,一共只主演了10部左右,平均每年一部。产能最高的是2017年,一共有3部上映。
口碑方面绝大多数是平庸甚至扑街,只有《英伦对决》勉强能及得上《巅峰时刻》的水准。
产能下降,功夫演员的表现机会越来越少,而片方鉴于市场考虑,也越来越不敢使用新人。
巨星需要优质作品的支撑,新人难以出头,头部演员作品不多,却口碑不如人意,在功夫电影整体走向没落的大环境下,功夫巨星自然是越来越不显眼了。
②观众的审美变化
功夫电影没以前好卖了,除其他类型片的兴起,以及作品质量的下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观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
以前功夫片称霸,那是因为那时候的观众都爱看。
就像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那时正值西部大开发,美国观众对西部题材感兴趣,所以西部片就迎来了辉煌时代。但如今西部已经十分繁华,多数年轻观众更关心的是各种新兴事物,对那个事不关己的拓荒时代不感兴趣,西部片也大多只剩下老一代去关注了。
中国这边的功夫片呢,很关键的一点是,在电影里我们的英雄不仅可以惩奸除恶,而且可以狠狠地羞辱外国人,时值国家发展壮大,民族自豪感慢慢地赢了回来。
典型的李小龙电影,就是迎合了民族自豪感的回归。
但是到了2010年代,经济增长,世界和平,人们都不需要再去证明中国已经强大了,开始向往安稳的生活,追求各式各样的个人理想。
观众也不再需要从电影中获得什么自豪感,一些猎奇体验逐渐取代了打打杀杀,再加上审美疲劳,观众对纯正的功夫片早已热情不再。
因此,功夫电影需要加入其它元素,例如战争、奇幻等等,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国内观众看的电影类型多了,审美相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所以注重动作表现的功夫片,就不能光有动作戏了,观众对剧情,演员表演,乃至角色塑造,镜头语言都有了要求。
可惜,功夫电影未能跟上观众的审美要求。
不然口碑上就不会经常不如人意了。
在观众懂得去诟病演员的表演后,对功夫演员的要求也高了。
完成高难度动作戏现在变成了基本要求,要想获得全方位的认可,文戏也得过关。
无奈文戏天生就是功夫演员的短板,哪怕顶级的甄子丹、吴京,也未必能让观众完全满意。
观众更喜欢实力派演员,擅长动作片的演员,也只能在动作片的领域里有所表现。而到了其他类型片,只能是当配角。
也不奇怪,以前大红大紫的赵文卓、释小龙,如今也只能在二三线制作中当当主演了。
那更别说是更年轻一点的演员了,要是在八九十年代,他们可以只依靠动作上位,现在,只会动作戏,在功夫片不再是市场宠儿的大环境下,是难以当上主角的。
就算当上了,不能让观众满意,也难以成为巨星。
除非某人的功夫真的可以比肩李小龙。
③产业培养急功近利
最为致命的一点,是整个娱乐产业都不再重视功夫演员了。
随着电影技术提升,演员不再需要真功夫就能演高难度动作戏,自己完成不了,可以用替身,抠个脸做个特效不是难事。
旋又受到日韩偶像文化的影响,培养艺人的产业链意识到年轻群体更容易喜欢气质出众的偶像。
炒作包装出一个偶像派,比挖掘培养出一个实力派要简单多了。
娱乐产业越来越多被炒作包装出来的偶像,他们自身又没什么真功夫,这就让动作片的选角更加困难。
又因为市场因素,在有条件使用偶像演员,又能带来票房的情况下,片方又何必大费周章,去冒险捧一个功夫新星呢?
本来因为市场环境问题,功夫演员的机会就少,然后还要被一群偶像演员抢工作,他们更是难有出头之日了。
像以前拍功夫片,都得找有功夫底子的。
释小龙是少林寺的,李连杰是武术冠军,赵文卓是武术世家。
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看看2017年那3部高票房的动作片用的都是谁?
《功夫瑜伽》找来张艺兴;
《西游伏妖篇》找吴亦凡;
《战狼2》找张翰。
是的,他们有人气能带来粉丝买票,捧新人是赔本生意,谁做谁傻子。
观众却不是傻子。
功夫电影如果只是摆摆pose,无疑等于失去了灵魂。
有实力的团队和演员没有用武之地,也难怪功夫电影越拍越糟糕。
更糟糕的问题是,偶像文化的发展非但不健康,竟还有病态化趋向。
年轻人不再崇拜类似李小龙这样实打实的男子汉也就算了,怎么会变成崇拜文弱不堪的“娘炮”呢?
在娘炮文化的恶劣影响下,功夫巨星要重新焕发生机,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