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

中国心理咨询师10个有8个搞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
在国外已经式微的东西跑中国掀什么风浪?

首先得说说,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提出了那些理论和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治疗目标是:无意识意识化。
手段:识别防御机制。
另外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
生本能的两大驱力:性和攻击性。
以及晚期提出的:死本能。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比较热门的有:
客体关系,注重了自体-客体的二元关系。
自体学,注重了个体的主体性,自恋自尊。
荣格派的,注重集体无意识,阴影。
其他还有自我心理学派,拉康学派,主体间学派,这些我并不太熟悉。就说大家都知道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吧。

总体而言,精神分析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且越来越整合。
不再只是人们口中熟悉“性”“力比多”这样要么敏感要么怪异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字眼了。“攻击性”也被“能量”、“活力”等温和的字眼稀释了。
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宣扬:本我,自我,超我。已经在目前社会中有一定的共识度,但“人格”的概念进展很多,确实落伍了。
让中国这帮咨询师迷醉的两个概念是:无意识和防御机制。

无意识,戳中了中国人的痛。
中国人太讲究“意识”了。
比如“这个人意识不强,意识不高”“安全意识”“卫生意识”“学习意识”“工作意识”“保险意识”……就是几乎所有涉及人类活动的名词后面都可以加“意识”两个字,这还是挺恐怖的。
“意识”是啥?就是“认知”。但这些“认知”是要师出有名,即能够说得出来的“认知”,做什么事都得有理有据。
所谓君子,都有正大光明,光明磊落的形象。说白了,就是什么东西都要能摆到台面上的。
显然,不能摆到台面上的,需要藏着掖着的就是“无意识”了。每当涉及,要么被指“歪理邪说”,要么就用“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这样的词语打发了。

作为80后,我第一次接触“无意识”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一种“被解放”了的感觉。
给很多见不得光的感受和情绪劈开了一方新天地,有了容身之所。
极大地缓解了“为什么我不是一个纯正好人”的焦虑。
以前看《道德经》不知所云,学了精分之后越看越有味道。
有一种是说法是这与中国近代被侵略、建国后的文化动荡造成的文化断层不无关系。
防御机制则更是国情所需了:改革开放,全球化。
在我看来,防御机制其实说的就是人怎么让自己舒服的方法。越是低级的防御机制,自我保护的成分就越大。再直白一点,就是“自私合理化”。
封闭了几百年的集体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实在太需要有一点点“自私”了。“个体化”大势所趋。

全球化的大趋势,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文化里,近三十年精神分析的地位为什么逐渐在下降了。因为他们走在前面,因为他们已经经历过了,已经成熟,他们不光看到了东方文化,更是在兼容并蓄了。
(说我们落伍也不伤自尊,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嘛)
所以,精神分析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依然是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意识(你看你看又见意识)层面进步的一幅测写,一朵浪花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