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让“有效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让“有效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南京市南站小学 陶然


在11月11日开展的活动“学历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雨花台区“名师进校园”暨小学数学职初骨干教师研训活动(二)”中,我有幸学习了两堂精彩的数学课。两位老师以“认识几分之几”为课题,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与课堂提问,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一、两堂课中的精彩提问

1.首先来谈一谈两节课共有的一些提问。

(1)你能将这些作品分一分类吗?(徐)/那你能按照涂色的份数进行分类吗?(夏)

在学生将众多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之后,两位老师都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作品进行分类,徐老师是直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而夏老师则是引导学生按照涂色的份数进行分类。不论是哪一种,我认为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观察并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与归纳能力,同时也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这一列涂了4份中的3份,就是几个1/4呢?3个1/4是多少?

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几分之一的已有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两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得出几分之几的思考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之间建立起正向联系,从而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3)这四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在分别得到了4个分母相同和4个分子相同的分数之后,两位老师都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4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它们的分母(分子)相同。在此基础上,夏老师更进一步,又引导学生观察了它们的不同之处。这些问题实际上都能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分母、分子的本质含义,即:分母就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而分子就表示涂色的份数。

(4)想一想在分母相同时,怎样能够快速比较大小?(徐)/没有了图你还会判断吗?分母都是谁?那实际上观察的是哪个部分?(夏)

这里的提问能诱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与补充中能够发现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越小,分数越小。但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欣赏夏老师的提问方式,先抛出大问题“没有了图你还会判断吗?”,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再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追问“为什么呢?你只看了什么呢?”“她说了分母都是谁呀?实际上她只观察了哪一部分呢?”,帮助学生将目光逐渐聚焦于分子,有循序渐进的过程。相比之下,徐老师的问题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限制。

(5)你是怎么想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当学生回答之后,两位老师都会询问学生得到这个答案的想法和理由是什么,这样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内在本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2.再来谈谈特有的一些提问:

(1)在这些分母都是4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重要?

夏老师的这一提问有效引导学生发现了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关系,几分之一是基础,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2)涂色部分是几份呀?空白部分呢?它们合起来呢?

这个问题能帮助学生将涂色部分的分数与空白部分的分数进行联系,对它们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体验,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联。

二、对比两堂课的收获与建议

1.活动前要引导学生明确要求。

活动一的要求,徐老师是四点一起出示的,且只让学生读了一遍。虽然徐老师将关键部分标了红色,但学生在回答时仍会忽略第三点“涂色部分有几个四分之一”,所以徐老师需要反复提问学生才会回答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夏老师的活动要求一共只有两点,更加简洁明了。并且夏老师的两点要求是分开出示的,在出示第一点要求时,夏老师请学生自己寻找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带着学生再次明确了要完成的任务,这比教师帮学生标注出关键点更有益于学生读题及圈画关键词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2.课堂中要凸显教学层次性。

以教授同分母分子大小比较这一内容为例,同样都有看图比较以及脱离图形比较的过程,夏老师在环节处理上就会更有层次。徐老师是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从而抽象出比较的方法。而夏老师则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用眼睛观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脱离图片进行判断,每一个层次夏老师都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地感知与理解,最后通过练习进行了方法优化,即分母相同时只需比较分子的大小。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同时在重难点的教学处,教师可以适当放慢速度,给学生创设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完整表达思考过程,将知识点讲细讲透。

3.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在课堂上难免会遇到学生们犯的错误,教师不要着急去掩盖,不如好好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这样反而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这两节课中徐老师和夏老师都给我们进行了很好地示范。在第一堂课中,当学生说错时,徐老师耐心地询问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帮学生纠正了错误,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正强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第二堂课中,最后学生提到了6/8也可以表示成1/3或3/4,夏老师及时抓住了学生的这个问题,追问他的想法,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情况下,夏老师逐步启发,请另一名学生上台解释了3/4是否可行,在此基础上又请刚才提出2/3的学生自己验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发现可以用3/4表示,但不能用2/3来表示。其实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如果最后这个孩子不提,可能这节课就不会涉及到,但实际上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思维是有了明显提升的。由此可见,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同时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如果利用得当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陶然:让“有效提问”点燃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