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课本掩盖的鸦片战争

这两日好好看了大学时候一直听闻但是未能读过的书--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虽还没看完,但是看的感受诸多先述之尽兴好了。

      此书又名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可谓是国内鸦片战争史领域的第一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当时主要人物在这场战争的经历与在其中的作用,辅以大量的史料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景,通过大量的细节证述广为人知的鸦片战争背后所不为人知的历史。

接下来说说我在书中所看到的不同于以往之处:

一、关于禁烟:

       在最广为认知的版本是,林则徐上书道光,叙不禁烟之危害“鸦片不禁绝,则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之后,道光大有感触变遣使林则徐南下进行禁烟,但似乎实则不是如此,此句确为林则徐所书,但对于道光的撼动并没有多大,使道光下决心进行的禁烟原因主要有二:1、琦善主政的天津起获烟土15万余两;2、时任庄亲王与镇国公的两位老哥吸食鸦片,道光认识到烟土已浸染皇室。

       在以上两点中,又加上黄爵滋的上书禁烟背景下才遣使林则徐南下禁烟。故虽不能否定林的上书无任何作用(上引论述出自林对于黄爵滋禁烟的奏折中),但是事实并不如如此,关于禁烟的决心绝非林一人可以言之。

二、关于林则徐的神话:

      在近代历史中林则徐已经几乎被大众和一些史学家奉为神话,但是这里有两点需要简述:

       其一是其实这位大人对于岛夷的认识似乎并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了解,在虎门禁烟之后,英方希望进行平等的交涉进行沟通,但林的态度依旧强烈,这种强烈的背后是对于自己实力的盲目自大及对于洋人的十分不了解。在当时的情况,还依旧相信可以通过断绝通商来挟制洋人,因洋人得不到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后,将消化不良,不待时日自毙。正是这种自大才一步步迈入了战争的泥沼。(当然也不能否定英方主战的态度,在当时的义律(时任英对华商务总监督,类似大使)以及英外相巴麦尊一心主战的教唆下,英国国会才通过投票出兵)

        其二是关于林在战争过程中的作用,在以往的观点中林被奉为不可战争的人,如不临阵换人则鸦片战争不会输,后来的背锅侠琦善来之后才导致兵败如山倒,但实际上不懂任何军事和海防的正是林本人,通过其纸上谈兵设计的虎门炮台导致老将关天培战死的虎门之战就是最好的说明,反而是琦善到任后才遣兵加固海防。且一般论述中关于英军因广东海防坚固故北上天津的由来也是无稽之谈,实则因当时英军的作战方针为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路上的军事行动”,“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对首都指挥中心等核心目标进行优先打击,在近代西方的战争论中这一点也是共识,所以也是最为符合逻辑的。所以林的神话也是无稽之谈,是被当时的人在当时最危急情况所信奉的一种希望,而这种希望延续至今边成为了一个神话,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三、关于三元里抗英的史实与思考:

         关于三元里抗英的在现如今已经作为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宣扬爱国主义的典型,因其建成的建成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碑上还写着:“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而且还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关于三元里的史实与史料基本相符,这点已经是有共识,但是在这里主要是关于三元里抗英的思考,撇开大的历史背景即鸦片战争来看,发生的事简单来说就是英军在三元里拆了当地村民的祖坟,还顺带奸淫了一个人妻,由此引发当地的乡绅自发组织起来干架的人手去找英国人报仇的一件事,但是这件事横竖来看都实在上升不到爱国的高度,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道有国”的时代,谈何为爱国,所爱的只有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唯此,故把三元里的事迹上升到爱国教育的高度,实在强加了过多的道路正确的意味。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一个洋人来到中国的某一个村里杀了人,然后被杀的这个村子的人一块去找这个洋人报仇,这叫什么,这叫自卫,不叫爱国。所以纪念三元里是没错,但是顶多是广州这个地方人去纪念就好,上升到全国范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则是过于不自信了。

        简单的来说,茅海建的这本书还没读完,但读了过半的感受就是,通过大量的史实与史料为我们带来最真实的鸦片战争,即战争本身与每一个主要当事人的心路历程来最大的还原当时的社会情况,经济情况与战争本身,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这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到底为何。最后用第四章的一段话来结尾好了“ 中华民族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但历史学家不能忽视或视而不见几千年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民族缺陷,而正视缺陷又是消除缺陷的必要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历史课本掩盖的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