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立身筑青春,以美育人兴大国

                            李娜

古人有云,道德乃人之根本。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而在现代社会中,“美、劳”更是以德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青年人,生逢其时,也应重任在肩;作为中国薪火的康续者,终将在新时代背景下乘风破浪浩荡干里,应时刻秉记着:以劳立身筑青春,以美育人兴大国!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了生计,中华民族向来有勤奋自励,百折不挠的传统。早上起来,洒扫庭除,烈日劳作,不惜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上古先辈最简短的话语,让一幅先人伐竹制弓、逐宍捕禽的朴质画面透过黄土滚滚尘埃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透漏出人生最朴实的道理:劳动方能生存。

从“天下荒”到“天下仓”的转变,是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劳动精神为新时代注入的不竭动力。劳动精神教会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站在生产的流水线上,对每一件产品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要确保不让任何一件次品蒙混过关,对于工件的计算要做到准确无误,是工匠们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造就了一件件的大国重器,是劳动精神赋予新时代的精彩内涵。劳动精神教会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无私奉献,站在三尺讲台,传递知识的力量,书写着一页页的人生华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广大教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最美写照,也正是对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新时代青年来说,首当其冲则是要清理整洁好自己的公寓,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不能光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忽视了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石,建筑才会稳固!

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相较于德智体劳的教育,美育是一种更高级、更有趣的。如果说德育让我们用善良的心灵对待世界,智育让我们用理智的态度认识生活,那么美育则告诉我们,用美的眼光看待一切。这种眼光既是李白亲临庐山时挥笔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的由衷赞叹,也是杜甫登泰山时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乐观自信,更是王羲之面对兰亭美景时发出“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幽情畅叙。可以说,善良,让我们成为高尚的人;理智,让我们成为智慧的人;而具备美的眼光,则让我们成为有情趣的人,让我们成为情感丰富的人,让我们成为能发现世间之美的人。著名的审美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以陶养吾之情感为目的,使之有纯洁有趣之习惯。”

且醮美育之墨料,绘兴国之愿景。庚子年初,疫情肆虐。公益暖心歌曲《一直到黎明 》由8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明星志愿者合作致敬一线工作者,给全天下的人打气鼓劲,没有一个黑夜不会过去,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元宵晚会中特别节目诗朗诵《相信》,朗诵者坚定的声音,配乐中交响乐由轻柔婉转发展到激昂澎湃到后来的平静,诠释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表达亿万人民与武汉同在、共克时艰的决心:“隔离病毒,但不会隔离爱。在这场战“疫”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方舱广场舞”,让人感动落泪的“最美逆行者”,让人纷纷点赞的“最美家庭”“最美情侣”……其中所展示出的大爱与奉献,都体现出在提振精神、清肃风气、塑造信仰、促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是美育的应有之义!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恰似璞玉,只有不断地琢磨修正,才能变得圆润、华美。正像有诗所云:玉藏璞内少人知,识者难逢叹数奇。有日琢磨成大器,惟期卞氏献丹墀。凡欲成为国之栋梁者,务必谨记:明德以修身!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做到以劳立身筑青春,成就以美育人兴大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劳立身筑青春,以美育人兴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