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某年春节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所以对联又叫门对、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下面举个例子: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墙对山都是名词,上对间都是方位词,芦苇对竹笋、头对嘴都是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都是形容词。象这种上下联每个词都可以对上的是严对,也叫绝对,另外有一种要求没这么严格的叫宽对,只要大体上对上就可以了,比如: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一般这种句子意境很好,所以也叫意对,但不管严对还是宽对,其上联最末的一个字一定要是仄声,下联最末的一个字一定是要平声。

       对联作为一种对偶文学,早就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便是在唐诗及南北朝时的骈文中,当然其它朝代也有古诗与骈文,只不过诗在唐朝最兴盛,而骈文在南北朝时最兴盛。随便来首律诗或绝句,里面就是对子,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两副对联了,而骈文象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几乎全是对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十分工整的两副对联了 。但是对联发展的颠峰时期则是在明朝,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喜欢写对联,所以全民效仿追捧,于是对联就从其它文体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文学艺术。相传有年春节期间,朱元璋私访来到一剦猪佬家,发现没有贴春联,便叫来纸笔,写下一联:两手分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送给了剦猪佬。后来对联也从最初的单纯的春联形式发展成了各行各业的用联,如结婚有婚联,祝寿有寿联,悼丧有挽联等等,甚至许多的公司、商铺、酒店门口都会贴一副对联。

       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有私人或者公司甚至是政府机构都有将对联用错的时候,要么把本来不是对联的东西(只是两句标语)当作对联去贴,要么把对联的上下联贴反了。所以要判断是不是对联就要从前面讲的:上下联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来判断(宽对的对仗则没这么严格),而且对联的上联最末的一个字一定要是仄声,下联最末的一个字一定要是平声。当我们贴对联的时候,假设面对大门,那上联就是贴在我们的右手边,下联就是贴在我们左手边的。

       也许你会说对联太短了,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历史上也有高人写出一二百字长联的,比如昆明大观楼长联180字(清·孙髯翁作),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其博学、心志、艺术功底尽在这长联之中。

       另外还有四川成都崇丽阁长联212字,(清·钟耘舫作)上联: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下联: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伙伴们,由此看来对联的魅力也是无穷无尽的哟。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说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