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有想到在互联网江山三足鼎立的情况下有人能杀出重围,挑战BAT。以一招必杀技“算法推荐”腾空崛起,迅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就是80后张一鸣,在今年公布的《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中,他以950亿元人民币位列第89位。在《2020新财富500富人榜》中以785.3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第9位。
有人说他的很幸运,有人说他是天才,但天才的人生早就设下了伏笔。
张一鸣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认真的解剖自己:
“我是张一鸣,是80后的“技术宅”,在朋友、同事的眼中,我是一个不善言谈、很低调的人,好像除了写代码,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接着话锋一转,他说“技术宅”这种评价不够准确,如果非要用这个词形容他,应该加上一个前缀,“不安分”。
“我不安于现状,不愿意一直做一个“码农”,我喜欢挑战的事情,喜欢有难度的事情,喜欢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而不是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2008年,张一鸣入职微软,但又在短时间内离开,原因只有一个——“无聊”。
除了这半年不开心的社畜经历之外,几乎从南开大学毕业之后,张一鸣就没有消停过,一直在折腾、一直在创业。目前为止,已经创业了5次。在这几次创业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其中九九房就做得比较成功。
张一鸣自述道:
“先是和同校师兄共同创业,开发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之后,我先后参与和创建酷讯、饭否和九九房,在2012年年初的时候,我创建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与大多数人的猜测不同,张一鸣屡次创业,不是为了“赚取人生第一桶金”,也不太关注成功与否,“成就感”才是他全部的动机。
01
张一鸣,敢想敢拼的冒险家
在字节跳动成立七周年的庆典上,张一鸣曾提到某电影里的台词:“早餐之前先想6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正是这句话,为今日头条的诞生指明了方向。
今日头条问世前,人们阅读新闻或者浏览网络信息时,一般都是由记者编辑上传分发。不管你是否感兴趣及喜欢,它都会展示给你。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一鸣都在思考,能不能在这种阅读模式中加入机器推荐的概念。
他想象着有一家公司,专门生产每个人最感兴趣的头条新闻或信息,甚至给人带来一种“驯化机器”的超现实感受,成功捕获大家所有的注意力。
在其他人看来,这完全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正因为张一鸣敢想敢做,这个大胆的"idea"渐渐有了雏形,并慢慢转化为现实。
2012年3月,张一鸣创建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A轮融资500万美元。
张一鸣反复对每一位创业同人强调: “新公司的使命是开发一个全网全内容的算法系统,自动地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这个算法系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今日头条”。.
张一鸣虽然敢想敢干,却也不乏严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张一鸣先做了两个实验性产品-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这两款产品都取得了极好的市场反响。
这件事情让张一鸣心里彻底放心,于是他率领创业团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今日头条的研发过程中去。
他对于今日头条的定位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推荐系统支持来实现精准的新闻资讯推荐,以满足网络用户的新闻阅读及分享需求。
这个软件能让你每天看到最有人气、最个性化的新闻,及时了解正在发生的大事,让你看到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精彩热点新闻和网友的精彩评论,让阅读者不再淹没在浩瀚嘈杂、质量参差不齐的讯息当中。
虽然今日头条具有这样出色的创意,早期的融资并不顺利。
当初张一鸣找了很多家投资机构都不被看好,他们普遍认为,今日头条就是下一个网易、搜狐、腾讯等新闻客户端,会觉得:
“已经有门户了啊?”、“今日头条的天花板太低了。”... ...
2012年3月,今日头条获得了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唯一机构投资者SIG,投资8万美元,其他个人投资者是周子敬、刘峻、黄共宇,其中周子敬出资200万人民币。他们多是出于帮助或者获得投资经验。
同年,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版本上线,在短短90天里就积累了1000万用户。
想法很大,但资金有限,为了支撑到下一轮融资,张一鸣开始做今日头条广告业务,因为反响良好。
次年,张一鸣顺利地拿到了1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估值直线飙升。此时,今日头条的用户量已快突破1个亿。
2014年6月,今日头条获得了红杉、新浪、顺为1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攀升至5亿美元。到了2016年8月,今日头条推出4周年,其用户已超过5.5亿,日活达到6000万。
因为“今日头条”的出名,大家看到“字节跳动”的时候还以为张一鸣的公司改名了。其实,“今日头条”只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一个子品牌。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今日头条孵化的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
该软件于2016年9月20日上线,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它会根据用户的爱好,来更新用户喜爱的视频。
“抖音”短视频的火爆,彻底带火了字节跳动,也让张一鸣被更多的人熟知。
2019年12月,抖音入选中国品牌强国盛典榜样100品牌。截至2020年8月,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内,抖音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
接着,抖音短视频进化出了国际版——TikTok。
Tik Tok与“抖音”原理一样,因为推荐算法加上魔性音乐,迅速在海外“蔓延”开:2019年,TikTok的美国用户群增长了97.5%;2020年增长约21.9%,达到 4540 万人;预计该数字在 2021 年将超过 5000 万。
因为Tik Tok的发展势头过猛,挑战了本土商业,触及到了一些政治原因,今年8月,作为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站在了世界科技舆论的中心。
Tik Tok全球化之路变得异常艰难,但也不能阻挡大众对这种短视频推荐算法的热情。
张一鸣曾自夸,字节成长速度、增长速度、渗透率都比BAT(百度,阿里,腾讯)快。
他在接受央视《对话》采访时也表示:字节有自己的志向——字节独立做大,打破当下的互联网格局。
目前,张一鸣已经开始了新一轮业务扩张,包括教育,游戏,电商... ...他想做出一个商业帝国。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张一鸣一个瑰丽的幻想,他勇敢尝试别人不敢想象的事情,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取得了竞争优势。
02
像调试机器一样调试自己,寻找最优解
很多人评价说,张一鸣简直是一位“机器型" CEO。
今日头条最大的特点是针对内容的智能算法推荐,相当于一台精准流量分发机器。而张一鸣也恨不得将自己变成一台机器, 他希望自己能尽量克服人性弱点,达到一种平衡、自然的状态。
有一次,公司HR向张一鸣申请饭补,并提出一个建议:“员工越来越多,已达到上干人规模,最好让员工自己解决午餐问题。”
在张一鸣看来,这是一种讨巧的思维方式,远远谈不上最佳解决方案。
他连连反问道:
“你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发不发餐补对员工吃饭的选择有实质性影响吗?你没有解决任何痛点,那这个设计就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张一鸣并未采纳HR的建议,反而决定采取包餐制。他除了不惜大费周折为员工创建食堂,还为食堂配备了星级厨师,并承诺菜品“一个月不重样”
这无疑节省了员工大量的时间、精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看到效果后, HR也承认说:
“这是我们最不想做的…但是事实上,这才是能解决员工痛点的。”
今日头条合伙人张利东,在2013年成为张一鸣的创业伙伴。当初张一东邀请他加人时,先是找来一块小白板,然后在白板上写下一长串复杂的计算公式。
张一鸣一边写,一边解释着今日头条广告盈利与公司发展步骤相结合的种种方式,及最终能达到的效果。
张利东看得目瞪口呆,事后他回忆当时的情形,还是觉得震撼。他说,生平第一次见到有人用“公式”来推演创业思路,简直像极了一个机器人。
美团创始人王兴也曾说,张一鸣有着机器人一样的计算力,但最让他惊奇的是,张一鸣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目的感极强。
的确,张一鸣不会因为别人说“这是一个好主意”,就机械地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他也不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为什么”,而是自动自发地去寻找目标。
张一鸣会用机器一样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抛开表面现象,通过反问的方式抽丝剥茧,直到抓住问题的痛点。
他要求下属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发生怎样的情况,都要优先解决痛点问题。
03
堪称“恐怖”的自制力
今日头条的某位高管,曾用“恐怖"二字形容自己的顶头上司张一鸣。他对张一鸣那种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印象最为深刻。
很多跟随张一鸣打拼多年的同事私底下悄悄说,他们的CEO有着机器人一般的自制力,那种理性与克制, “让大家明白了那些顶级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抖音创始人梁汝波与张一鸣相识17年,他们曾是大学同班同学,还是亲密无间的舍友。梁汝波介绍说,当年的张一鸣从不打牌,也不爱玩游戏或者看碟。搞笑的是,张一鸣那时候自号“道德状元郎"。
从第一次见面起,梁汝波便在心里喷啧称奇: “这人真是不一般”。
2015年5月,张一鸣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名为《万物生长》的电影,电影里的男主人公整天忙着打牌、约架、谈恋爱,将日子过得混乱不堪。这是张一鸣从未经历过、更是他无法想象的生活。
记得上大学时,其他男生玩游戏、打扑克,他顶多在旁边看个几分钟,便又一头扎入了各种专业书籍或者课外书籍中。
那时候的他,十分珍惜时间。
想起南开岁月,张一鸣感慨道: “他们怎么过得这么混沌啊?浪费好多时间!我怎么从来不浪费时间……这个也挺遗憾的,但是想想,可能当初体验了这个,现在就不知道在干吗了。”
缺乏自制力的创业者哪怕着手很简单的项目也无法成事。相较之下自控力强的创业者往往能在创业的过程中先拔头筹。
他们不受外界的困扰,总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而且,自制力强的创业者能够自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自由支配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去执行一些看似困难的决定,最终一步步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04
写在最后
稻盛和夫曾在《活法》中说过:把每天的精力全部投入于工作,才是锻炼心性的修行。
而张一鸣一直在这种“修行”之中,他通过算法驱动决策、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方法影响着字节跳动的每一名员工,字节跳动打上了张一鸣的烙印。
张一鸣身上的“标签”有很多:敢想敢做、寻我效率最优解、自制力... ...但是,对成就感的追求,才是他走上成功的内核驱动。
在物欲横流又竞争激烈的网络社会里,每个人变得越加孤独,渺小。野心勃勃都被纸迷金醉取代,拼命挣扎在创业者的累累白骨前的人,逐渐安于平庸。
这样一个时代,我想只有一个纯粹不舍自我的人,才能抵挡寒流直达顶峰。
不安分的张一鸣,一不小心挑战了BAT,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最大黑马。
现在,他仍在探索自己的顶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