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 friends是中年妇女的刚需?

35+妇女的日常生态,有时候看上去……不说绝望,也多少让人有点瑟瑟发抖。


不信,请你低头翻开衡量现代人生活面貌的有效标尺——微信群,一起来做“数一数、看一看”:工作群8个,学校家长群6个,兴趣班群6个,同学群5个,小嫂子群5个,代购群4个,小区买水果群3个,另有主旨不明确群5到8个。



很快联想到一个词:一地鸡毛。


但微信群杀伤功能其实有限,毕竟有免打扰设置键。我更害怕的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难以屏蔽、又必须周期性遭遇的场景:比如在孩子跳舞班的教室外。好不容易战胜了堵车停车、前一节美术课拖堂的各类艰难险阻,把小祖宗喝水拉尿换衣收拾停当,按时将娃送进教室、托付给老师。


然后,我长吁一口气,只想安静地打开kindle续上小说,或者把关注的公号未读红点逐一消除,沉浸在个人思想独处的世界,过完这2小时课长。


每每这个时候,大约九点钟方向,由若干辅导班外的家长们组成的人物群像(妈妈撑起9.8成天,极少数爸爸或祖辈穿插期间),开始活动兴旺起来。


活动唯一形式就是聊天,聊天主要内容就是孩子,孩子核心重点就是教育,教育关键矛盾就是焦虑,焦虑排解方式又是聊天……总而言之,他们会在这2小时上课时档生生不息、纵横捭阖,小到某单元某课作业细节比较,大到本届高考作文押宝,还生动穿插一些婆媳相处之道、夫妻斡旋攻略甚至某家某户不动产登记概况。


声音洪亮,传播广泛,余音不去。


可能是因为耳听八方的职业习惯使然,我的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差。尽管一丝一毫也不想加入她们的阔论,但一场清新爽洁本不紧绷的独处,却被彻底打断。


能说什么呢?我只好痛骂自己一句:中年妇女,记忆力衰退很严重,次次不记得带耳机!活该!


不要骇笑,为了应付兴趣班等候场景,降噪耳机我真的有!


鸡毛微信群也好,课外班阻击战也罢,普通35+已婚有孩妇女现状大致如此:平均而言,在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以外的夹缝中,所剩多少向上、求新、看世界,甚至只是独自娱乐的自洽份额?


所剩无几吧!怎么办?

这时候,请将你的single friends,未婚好友部分上线启用。



我的朋友Z,是一个交友广阔、兴趣博爱、但情绪跳动的单身女青年。


某日黄昏,她看完了某期催泪《奇葩说》,突发奇想,组建了一个以看《奇葩说》为兴趣基调的聊天群组。我们这些被拉进群的朋友,从前互相不知,只是各自与Z熟识。


此群一开,网友的火花碰撞分外活络。很大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因为人员比例——群内超过三分之二为未婚女青年。


嫂子们成为非主流,原来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群内现代未婚女性们,似乎都有一种神秘的鸡血力量,在追逐繁华世界的跳跃脚步上,从不轻易停顿。


讨论话题由《奇葩说》衍生到物质精神的每个角落,形而上、下,随时无缝切换:pick一个 101小姐姐并疯狂打call投票,去阿巴鲁岛饮一杯清酒与火烈鸟同醉,在火星哥演唱会现场尖叫狂舞,转换城市重新择业的斟酌思考,成人芭蕾舞修仙实录,林夕与黄伟文填词风格差异,粤语歌曲的经典韵脚流转,或者小狗艺术照工作室究竟哪家强。



很显然,相对35+妇女而言,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二次元空间:工作主题被屏蔽,老公小孩是临演,菜米油盐不存在。全情关注“更快乐的自我”和“更有趣的世界”,除开社会赋予的“妇女”角色,回归到“女性”本身。


这种情谊很快由线上发展到线下。


Z最近忙着装修搬家,新居地段繁华、交通方便、餐饮众多,最最重要的是她一个人住!


大概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曾想拥有一间单身公寓。40平即可,铺原木质感的地板,配藏蓝色棉麻窗帘,选沉甸甸的座式铜灯,挂亨利卢梭的《派对》主题画。像高木直子的《我一个人住第5年》,在一方自我的天地里,为所欲为或无动于衷,透过落地玻璃窗静静看世界,世界却奈何不了我。



清梦往往尚未着色就被现实捶醒。经历过鸡零狗碎的婚姻,精疲力竭的养孩之路,猛然间隔靴搔痒地发现,有人实现自己藏了多年的旖旎独居梦!激动憧憬的小花朵很难不在内心绽放。


35+妇女们明显表现出比房主本人更热络。有人送胶囊咖啡,有人想直接下单寄酒,有人甚至要给客房买床垫换取偶尔留宿,各个摩拳擦掌,只盼房主早日入户开趴。


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各自的时间表一摊,能实现相聚的机会屈指可数。


但,一个未婚朋友的单身公寓,仍然是35+妇女当之无愧的迪士尼。迪士尼不用天天去的,城堡只要在那竖着,成年人的游乐场之梦就能随时继续。



所以市面上的“热心人士”,到底哪来的自信,挂上幸苦死撑的黑眼圈,却以一手揽娃的胜利者姿态,替所谓“大龄”单身朋友闲操萝卜淡操心?


一定会有围巾教人士(你身边有几个“围巾教”),气愤得想冲我喷火: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自己怎么不一直单身咧!歪理邪说毒害年轻人巴拉巴拉。


谁也没有把握对假设的场景作出实质的信心担保。婚姻的安稳和束缚VS单身的自由与孤独,就像米饭和面食,没有比较意义。


唯一肯定的是,求而不得是常态,至少无法皆得。围而成城是大概率,城内筑堡垒,城外有风光。


仅从实用功能和利己主义出发,single friends的珍贵程度日益凸显。已婚有孩妇女的社交空间,肉眼可见得有限可怜。同龄同学大多处于相同状态。同事中或许不乏单身小年轻,但刻意交往太矫情,紧密界限更难把握。再往外部,更有层层叠叠无法突围的家长圈。


何况,35+妇女和single friends之间,需求指向大多是单向的。当生活需要注入麻醉剂时,你的未婚朋友就是技艺精湛的麻醉师。但对你满腔满腹的晒娃经和婚姻说,他们大概只想MMP吧。


SO,必须高度珍惜你的单身朋友。我看这刚需已成,捂盘溢价迟早要来。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Single friends是中年妇女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