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意大利|煮咖啡

流行歌曲《意大利人》这样唱道:

“请让我唱吧,我的吉他在手。

请让我唱吧,因为我是意大利人。

早安,意大利。

面很“弹牙”。

一个共产党人当上总统。

车载音响总在右手边。

车窗外传来喧嚣。”(L'Italiano)

伴着乐声,我不禁陷入回忆。这是老师在我们读大学二年级时教的歌。虽然语气诙谐,但多少反映了意大利人的精神气质,正因为如此贴切,所以歌名才叫《意大利人》。除此之外,不做他想。

摩卡壶煮咖啡,煮到恰好“弹牙”的意面,是我在学习意大利语阶段,就有的对这个美丽的欧洲国家的印象。随着后来,我去意大利念书。这两个印象便更鲜活,具体了。

刚到意大利,在语言学校念书继续学习意大利语。喝的咖啡就是学校对面咖啡屋里的。从来不在那里吃早餐,因为怕胖。西西里除了可颂,还有一种黄油软面包,叫做brioche。早餐吃家里带的全麦饼干,课间吃个橘子,剥完橘子,再走过马路,去对面喝一杯加了牛奶,有奶泡的咖啡。后来渐渐习惯意大利人喝咖啡的方式,胃也似乎小了,早晨的这个习惯变成了,走过马路,去喝一杯”小巧玲珑“的玛奇朵咖啡。玛奇朵在意大利语其实是个形容词,”有污渍“的,也不知道是说咖啡弄脏了牛奶,还是牛奶弄脏了咖啡。和台湾地区的偶像剧黑糖玛奇朵,或者英美咖啡屋,如星巴克,咖世家里卖的焦糖玛奇朵不同。玛奇朵咖啡液体体积很小,浓缩咖啡一口喝完,玛奇朵咖啡两口喝完。若有读者有一张朱莉一样的大嘴,或许一口喝完,也不感到勉强。玛奇朵咖啡,就是浓缩咖啡上加一些奶泡。牛奶在不锈钢的奶罐里加热打出泡沫后,用一个汤勺引流,倒入一点在浓缩咖啡上,期间溢出一点液态的热牛奶,无伤大雅。但如果再继续倒入牛奶,最后液体体积达到两百五十毫升左右,就成了卡布奇诺了。

语言学校上两周课,休息一周。在那一周里,行事颇为无聊。头两天还洗一把脸,化个妆下楼喝咖啡。后来站在楼下的咖啡店和一群老爷爷喝咖啡,内向的我着实有些尴尬。第二日下午,特地出门逛街,在罗马大道的一家家居店里,买了一只两人份的摩卡壶。从此开始了自己煮咖啡的生活。


摩卡壶,1933年意大利人Luigi DePonti 和Alfonso Bialetti发明(图片来自网络)

去连锁超市lidl买了一欧元一袋的咖啡粉末和打折的八毛五一升的全脂牛奶。第三日支了个小奶锅,煮了一点牛奶,给自己做了牛奶咖啡。虽然奶泡还未得。在意大利买小家电也不像国内那么方便。但生活自此有了仪式感。在那个贴着马赛克墙砖的小厨房里,几平方米的天地,却让我觉得我是在创造,至于造出的究竟是什么?是一杯咖啡吗?还是一种心情?

厨房里平台上几乎没有东西,大家都把餐具收进自己的橱柜隔层里。因此显得很空,很简陋。可是因为下雨的时候少,太阳总能照进厨房,窗台上的一小枝玫瑰花枝浓艳欲滴,那是Maryna姐姐收到的礼物,男朋友送的,仅仅一朵离了根花,但她插在水罐里,可以养好久。后来我回国,也看别人收到一大捧花。可是究竟没再见过比那花养的更久的花。

有时也会感叹那些捧花的命运。仅仅作为爱情的象征,而不是作为美的本身,于是凋谢了,被人记住的只是爱,而不是美。可是大多数爱,是由美触发的,不是吗?让生活充满美,爱才能不断地诞生。可以的话,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持美。

大海的泡沫里诞生了象征美丽和欲望的维纳斯,这位女神才能孕育出小爱神丘比特。

自从我买了摩卡壶,每日在灶台前,等候它喷出蒸汽的那五分钟,我好像变得安静了,从心到头脑。有一天,我的德意混血室友走进厨房,拜托我,只是那天,能不能倒给她一点咖啡。她用的表达,是“一滴”就可以了。让当时的我不禁笑了,难道咖啡真是万灵药,一滴就见效?但看到她喝了一小杯浓缩咖啡,拿着书包冲出了门,忽的也有些信了这个无稽的念头。

租房的时候,我找了一个很多语言学校的同学住的公寓,里面有来自东欧的,德国的,还有一些在读大学的本土的意大利女生。不论大家母语是什么,可是大家都在学习意大利语,这也让我有了观察第二外语对人的习惯的改变和塑造的机会。也对我日后想要学习的社会语言学有帮助。哦,还有一点,和我住在一起的室友都挺节省,让我莫名觉得可亲,其实和家里的关系,恋爱状态,所受的教育,提倡的生活方式,那些正面的,积极的,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都是大同小异的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在意大利|煮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