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鉴宝节目点评(三):此宣德款铜炉制作年代会是“明代中晚期”吗?

铜香炉带有如雨雪样金斑金片者明代有之,但在崇祯之前都是铜炉铸成修整打磨好后用金箔剪成雨雪样碎片贴上去的,据说还有一种是把剪好的金箔碎片帖在模具内壁,再浇入铜汁,经后期修整打磨成为“金片炉”,但这种说法未有文献出处,且铜的熔点高于黄金(铜1083摄氏度,金1064摄氏度),在实践中如何做到脱模后金片保持原状而不熔进铜坯内?说者认为是增加金箔的厚度或金内添加特殊元素(铪)以提高镕点,但至今似无用这一方法仿制成功的报告。且不讨论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就算古时真有此秘法,则金斑金片也是呈现在器物的外壁,炉内壁一般是不会有“雪花金”的。

崇祯以后出现了斑铜工艺,即直接用原生铜矿冷锻成型。简单讲就是把山上采来的含铜量达90%,兼有其它微量金属的原生铜先锻打成铜片再经过剪形、錾花、焊接、烧斑显斑等十几道工序完成作品。因原生铜矿含有其它金属元素经万次以上锻打,铜片上便呈现如雨雪般的金斑(主要是锌元素的呈色并非黄金),此即斑铜也。

到了清末又出现在铜材料中添加其他微量金属通过制模浇铸成器的斑铜,这种斑铜工艺较简单,且材料易得可批量生产,在美感上亦不如生锻古法。为了区别两种斑铜工艺,先出现的生锻焊接成型的斑铜称为生斑,后出现的浇铸成型的斑铜称为熟斑。而无论生斑铜作品还是熟斑铜作品,其共同特点是成品器物内外都有“雪花金”,这是与崇祯之前的贴金工艺之不同之处。

此台几式铜炉(图1—图6)的“雪花金”工艺是属于明代宣德朝的贴金工艺还是崇祯后的斑铜工艺?如是斑铜工艺是生斑还是熟斑?弄清这两个问题对铜炉的断代至关重要。

梦驴认为此炉工艺毫无疑问是熟斑工艺。这是从视频图象和台上专家点评语中就可以得出的判断。如是贴金工艺,金斑是真金锤打的金箔贴上的,比斑铜器上隐约闪烁的假金(主要成分是锌)要璀璨夺目(见图7),而斑铜之雪花金是隐隐约约的“黝然隐现”,视觉上俨然不牟。而此炉呈现的雪花金正是黝然隐显非璀璨夺目者。另,贴金工艺贴上的金斑是凸显于器体表面,铜斑工艺无论生斑抑或熟斑铜坯内含的“金斑”(锌斑)是隐于铜坯内,这点在人的视觉上是不难辨别的。其次,专家点评语中也明确点明此炉之雪花金“不是贴上去的”。

工艺属性为斑铜既明,则它是生斑还是熟铜须进一步厘清才能准确划定其制作年代。那么生斑与熟斑在成品上有何区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生斑器因是铜片拼接成型故壁薄体轻,而熟斑是浇铸成型要厚重许多。二是生斑器有焊口,熟斑无。三是生斑因铜片经千万次锻锤,其金斑被从不同方向拉伸而呈现多边锐角,而熟斑的金斑则呈大小之不规则斑片,无锐角特征。四是生斑金花更鲜明,与地色对比更强烈,而熟斑金花色暗,与地色对比不强烈。此数种区别乃二者制作工艺迥异所致。以此四点比对视频图像可以得出此炉乃熟斑工艺制品非生斑制品,而专家评语谓此炉“古朴厚重”正可印证此炉的熟斑厚体特征。另视频图像中一细节进一步印证了此炉为失蜡法浇铸成型的判断:即其内底四角各有一方型孔直通四个方柱型炉足(图3),即四炉足是空心并连通炉的内底的,这样的通足内底显然只能用失蜡法浇铸来完成。(这一底足通的设计只是为了省料,并不美观,这又说明此炉非精意仿宣德炉的精品炉,而是侧重实用的普品炉。因所有传世的美炉几无例外不作这种底足通形式,而均为平底实心足,有一种鬲式炉似乎例外,但它是以空足为底,其上并不另作一层底,故仍未例外。)

经上观察分析,此炉为熟斑制品既明,则年代不应早于二十世纪初(清末),专家定为明代中晚期是错误的。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专家评语中所谓斑铜雪花金“这种工艺后面没了”的说法不确,无论生斑还是熟斑历代都有传承,当代在云南会泽和昆明都仍在生产,市场亦能见到。其中生斑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视频链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视台鉴宝节目点评(三):此宣德款铜炉制作年代会是“明代中晚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