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相册 | 我生长的村寨,30年中的变与不变

从2009年年底开始,我在QQ空间建了一个相册,开始收集与家里有关的照片。一次偶然发现,平凡的家乡在镜头下也挺有意思,田园风光、农家蔬果、乡土建筑和民风民俗,构成了这个宁静祥和的村寨。

那一年刚上大学,用的手机是功能最简单的诺基亚,不能拍照,所以一开始这些照片来源于朋友或家人。再后来,用上了可以拍照的手机,虽然像素很低,但对于拍照记录还是乐此不疲。手机更新换代非常迅猛,随着手机的迭代,我从毕业到工作,相似的情况是,每年在家待的时间都有限,于是更加珍惜这种记录。一张、两张……不定期地往这个相册里丢照片,现在回头翻看相册,家乡面貌的变迁有了清晰的脉络。

我所生活的这个村寨,名叫“龙山寨”,新规划开发的时候是1990年(我出生那年),建成后,原先居住在老寨的人们逐步转移到新寨,我们习惯用“龙山新寨”和“龙山老寨”来区分它们。

随着人口迁徙,龙山老寨人烟已经特别少

我的记忆长度只有20多年,我的记录只有几年的时间,在村寨的发展历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龙山新寨傍山而建,此“山”只是一个矮坡,村寨东侧开挖了一个巨大的池塘。这个村落居住着百余户人家,1990年的“开辟新天地”,各户人家的脚步并不一致,当年按户分配土地后,有些人家先建房子,有的迟些才建,陆陆续续的,现在基本上已经填满了,爬上后山坡,可看见整齐划一的瓦片屋顶。

航拍视角下的村寨

新寨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整体面貌也经历了几次改变。

从下面这张老照片可以看出,背景中是泥土路和成片的柑桔。柑桔园现在已经没有了,田地的主人盖起了房屋。水泥路已经铺设了好多年,还配备了路灯,晚上在空旷的农村显得特别亮眼。

第一次变化是街巷和排污系统的改造。

小时候,走出家门口就是泥土和野草,家家户户排出的污水在小巷的水沟里流淌。忘记是哪一年,大家发起众筹资金,开启了这次建设。

毕竟村民经济能力有限,对家园的建设只能一点一点进行。

第一次改造修的沟渠,右边的土地上仍长着野草

村寨的小巷子

2010年10月,村寨进行了第二次集资改造。

原先房屋前荒废的土地,被清除了野草,改成了人工种植草地,中央的一块建成了篮球场,给年轻小伙子提供运动场地,边缘的两块安设了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供老人小孩休闲锻炼。村寨的祠堂重新装潢修饰。寨子前的污水沟上盖,旁边安装了围栏,还种植了一百多米的花圃。

这项工程是村寨里的一件大喜事,完工后,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和雅观,村人还特意办了酒席庆贺。

村寨的环境改善后,因为是村民自治,需要持续投入资本和人力对环境进行维护。

每年到了春夏季,人工种植草地顽强冒出来的野草要及时除去,每天地面上的垃圾和尘土要及时清扫干净,损毁的活动设施要进行维修和更换。正因为有了持续的良好管理和维护,才有了大家休闲活动的场所,以及来自邻村乡民的称赞。

我家是那年第一批建造的房屋,所以房龄较高,外观比较陈旧,但优势是:房子在第一排,视野辽阔,面朝大池塘,明亮通风,出了家门就是草地。

村寨东侧这个大池塘,是村民集体的财产,出租给别人养鱼,每年的租金收入由理事会管理,用于寨子的各项花销。

农民的交际很简单,坐在一起就是聊田间的事情,瓜果蔬菜都是互相分享。

时代变迁让很多人和事逐渐消散,新一代人的脚步自然会往前走去,这里的人不再永久守候在这里,这里也不再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村里有些文化会瓦解,人们的社交关系也会重组,宗族的纽带维系着村落的根基,但是没有记载和维护,会不可避免地进化成另一番样子。

一个来自乡土的人,不管走得多远,应该不会轻易忘掉乡土的味道吧。

不知哪位著名摄影师说过,“最美的风景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在你家的后院。”

这是我在别的城市生活之后,乐于去记下这些画面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龙山相册 | 我生长的村寨,30年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