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推荐书本《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李尚龙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是李尚龙先生写给千万年轻人的成长之书。本书用丰富的内容,独特另类的思考,让你在面对学业的压力,青春的迷茫,爱情的复杂中保持积极向上,不忘初心的心态,不断努力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人,他们的每一天很拼,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买各种各样的书籍,听各个方面的讲座,似乎没有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了。每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图书馆“打坐”,晚上接着熬夜啃书,可是为什么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呢?其实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盲目的听课程听讲座,脑子里却懒得思考,菜篮打水一般,注定不会有收获。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上午,书没看进去几页,手机倒是刷的没有电了。稍稍努力几天,就觉得自己非常勤奋,赶紧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一堆的书籍在角落里孤独的睡觉,你做的一切不过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
这本书中就提到了这些年轻人中很常见的通病,同时通过一些类似的故事反馈出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并不是一味地灌心灵鸡汤,豪言壮志,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向你诉说故事,娓娓道来,比起无聊的说教,更多人喜欢贴近现实的谈心聊天。
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需要做的是你是否真的在所谓努力的时光里,真的风暴过,真的走心过,真的问心无愧?或者,它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希望我们在看完后,在感慨后,真正的努力行动起来,just do it!
第二题: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1000字以上
第一次交作业,写笔记。听完释若老师激情飞扬的一堂课,收获很大,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听课的过程中,内心os就是“纳尼?还有这种操作?”“优秀!nice?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写不好文章了。”……
哎呀,我要插播讲个闲话。现在是周四晚23点51分,我还在酝酿文意,要问我为什么作业写的这么晚,首先是因为单位最近习惯性加班,其次是在准备四月的公务员考试。报课程的时候以为时间够的,结果现实跳出来打我脑壳,谁叫我是个不会做计划的人呢。
为了自己能够迅速成长。决定再忙也要把该做的事做了。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高效阅读,有效输出。
高效阅读既讲到了如何快速阅读的小窍门,同时提到了阅读的六个层面,即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
速读是以“快速为形式,理解为前提”的阅读。慢慢腾腾的看书,没有快速特点的阅读那不叫速读;而只有快速形式而没有同步的阅读理解效率也同样没有意义,那也不叫速读。
读完书以后最重要的一刻来了,那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整本书用最简单深刻的话重述出来。这就得提到上面说的阅读的六个层面了。
老师讲到前三个层面属于浅层阅读,很多人读书只追求浅层阅读感受,走马观花,后三个层次,属于高层次阅读,我们要学会的就是高层次阅读,因为只有获取了知识,联动了思想,领悟了审美,才能真正通过自己的话讲出作者的所思所想。
除此之外,做好笔记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别以为写笔记只是简单的把文章列个纲要。远远不止,我们做笔记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第一,记录书面腰封上的推荐语。它必定是能够囊括整本书的中心语句。很多都成了脍炙人口的金句。
第二,阅读序言,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旨。
第三,读相关的书评,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这一步相当于在为书评积累素材。
第四,阅读目录,可以更快对文章的结构有大体的了解,获取自己最感兴趣的点。
第五,快速阅读,并标记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形成突出记忆。
第六,把自己标记过的地方好好揣摩,尽量用最精辟的话描述出来。
阅读能力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之一,它是写好拆书稿的前提。这堂课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希望可以学以致用。
第三题:荔枝微课听老师解读《这样读书就够了》,写下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赵周先生从2009年开始,在企业培训中探索提升成人学习效率的方法。赵周还根据这个方法创立了一个社群组织—“拆书帮”。2013年初,他推出《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不断再版,深受读者欢迎。
赵周认为,通常成年人读书存在的问题是: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看不下去。
因此,他提出的方法论原则是不要求读完全书,不用考试,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或老师为中心,它致力致力于理解记忆。
拆书法归纳为“RIA法则”。R、I、A分别指Reading、Interpretation和Appropriation,即阅读文章、重述原文、拆为己用。这是拆书法的三个核心环节。
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划线,加强记忆。同时进入下一步,重述原文,怎么重述呢?就是我们要把文段用自己的语言把文段讲述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组原文,联系生活经验,制定相关知识的行动。
读书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想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不容易,必须与自己联系起来。唯有思考,才能真正读好书。很多人哗啦啦读很多书,可要让他说说书的内容是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却说不出来。
所以说,带着方法去阅读,跟着阅读去思考才是真正的读书。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书,不要焦虑,RIA阅读法可以让你既收获知识又节约时间,两全其美,为什么不试试呢?
第四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重述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三毛——流浪的灵魂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因学不会写“懋”,就自己改名为陈平),因为她还是孩子开始学写字时,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
其实小时候她骨子里的不羁就冒出一些苗头了。她一直都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三毛喜欢读书,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文字的热爱,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甚至连在外国,交通不便的时候,让父母邮寄的中文书籍也远远多于个人用品。
这颗不羁的灵魂着实单纯有趣,她不喜欢桎梏的束缚活得潇潇洒洒,她想看看国外是什么样子就义无反顾的出发,实际上她还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会对他乡客施以援手也会调皮的开着玩笑哈哈大笑。
三毛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思想的前瞻性即使放到现在也完全适用。她洒脱、随性,生活充满情调,是那种能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拥抱诗和远方的人。她的文字和她一样,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三毛还爱流浪,她给自己起的笔名叫三毛,是因为小时候很喜欢看《三毛流浪记》,她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渴望自由和远方。三毛十九岁半离家,去过54个国家,可以说足迹遍布全球,我觉得“流浪”才是她真正的名字。
她太不安分了,期待所有未知的世界,其中最喜欢的就属撒哈拉沙漠了,那里让她有停下来的感觉。多么奇特的人,普通人可能都不喜欢沙漠那种一望无际的沙子地,连个人影,树木都没有的鬼地方吧。可三毛爱的很,撒哈拉沙漠是她婚姻开始地方,不幸的是那里也是她婚姻结束的地方。
她的丈夫荷西是一名潜水员,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拉帕尔马岛的海中潜水时遇意外丧生。那天荷西去潜水,三毛却偏偏陪父母去英国旅游了。荷西出了事。他们临走时的那句再见就这样成了最后一句。三毛这样快意人生的人在作品中回忆丈夫时那种悲痛的心情让我十分难过。
后来三毛在1991年1月4日清晨7时,在台湾的一个医院里用丝袜上吊自杀,不知道三毛之死是不是去赴荷西之约。不管什么原因,都让人万分惋惜。撒哈拉沙漠那么艰难的生活都没有打倒乐观的她,但她却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告别。
明明是不认识的人,我心里却牵挂着她,读她的文字就好像是在和一个朋友一样亲切的交谈。三毛一直想探索死亡的秘密,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了答案,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无法知晓。她逝去了,但也永远活着。
那么多作家里,我偏爱她。大概是因为她活出了我想要的样子,她的独特,她的潇洒,她的乐观,她的友善,她的纯真。很少有女作家能有她那么真实、那么洒脱、那么贴近现实的。
三毛通过她的作品告诉了世人人可以这么活!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到什么就去做,为了心中的梦可以不惧怕任何现实,我佩服她。
生命只有一次,我渴望活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