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课后反思

我上周借到了沙河源小学的跑道,赶紧把这节课的内容上完了。

本课的 教学目标在如图:

必须要说明的是——有一个班的学生在看到橡皮筋形变后,就用到了弹力一词,因此在这个班上课时先处理了“弹力”的定义。之后再处理的科学探究目标1和2。这里也是借鉴沙河源小学的课例的。

另外,本课在学生安装完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后的教学环节,我也借鉴了沙河源小学老师的设计,先带着孩子一起设计实验,接着再探究。在“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实验里,我问要验证的推测是什么?生答:“我们的推测是缠绕得圈数多,行驶的距离远。”我再提问,那你准备怎么做?这时,老师可以等一等。我的学生会起来说“我们多绕几圈,看它跑多远。”我会追问:“多绕几圈是几圈?给我一个数字?”学生这时才会给出具体“10圈或7圈”。当学生说20圈或者更大的数字时,老师可以问问全班,大家觉得这个圈数可以不?有学生说可以,我多问了一次,再等一等,就有学生说不可以,橡筋会断。

实事上我的有一个班不是娃想出来的橡筋会断,而是我用手拿出断掉的橡筋,引发思考的。

因为沙河源小学老师的课设计的环节很好,学生能很开心的完成实验,并且记录完数据。只是没想到有孩子对平均距离的计算不太会,我在巡视时也专门指导该小组同学计算平均距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