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写作积累素材的方法


《学会写作》这本书接近尾声了,今天想写一写如何积累素材。

为什么要积累素材呢?

写文章真正好用的还是我们熟悉的素材,我们曾经用大脑处理过的素材,才会理解得更好,运用得更自如。

好的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攒出来的。

写一篇文章时,先尝试使用你熟悉的素材,然后再搜索新素材用来补充和完善。

要形成日常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

1:及时收藏

当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个平台上看到好的文章时,直接点击收藏。

把收藏的文章作分类,这样,写作的时候可以轻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经典句子等。

2:随时记录

随时记录包含两种情况。

首先,只摘取你要的部分

收藏更多的是指原封不动地整体标记。但很多时候,我们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只是被其中一句话,一个观点击中,就不需要将其全部收藏。

只需要随手记录下某个有洞察力和智慧的话,那些能打动你的句子。

其次,记录你的碎片思考

当我们在读书,听课,看文章的时候,脑子里也会不停的思考,会闪现很多写作灵感。

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或者思考,等有时间再去整理。

我一般都用锤子便签记录好的句子或者自己的想法,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合适,就会拿出来放到文章中。

有时候一个碎片的思考可以扩展为一篇文章,定好主题,找到观点,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差不多一篇文章成型了。

3: 写小分享

写小分享是积累素材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后期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一种。

小分享不用长,100-300字即可,甚至不用写的很通顺,只要把你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之后再看就会明白了。

我的锤子便签里有许多这样的东西,都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的,这些东西在合适的时机可以扩展为一篇文章。

平时试着随时记录自己对某个观点,某件事情的看法,自己的感悟,这些都可以作为写素材作和观点用到文章中去。


除了好的素材,还要让读者读我们的文章有一种阅读愉悦感。

如何让读者产生阅读愉悦感呢?

符合“对”,“精”,“绝”这三点。

“对”:读者对你的观点要认可。

“精”:支撑观点的论据要精辟。

“绝”:案例和故事要足够精彩。

观点对口,指的是要对读者的口。

我们写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你提出的观点代表你的态度,而你的态度决定了读者会如何看待你,如果不对口,读者就不可能产生愉悦感。

观点对口主要看两点:

第一,是否足够引发共鸣;

第二,是否足够颠覆认知。

首先,引发读者共鸣。

当你写完一个论点时,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是大多数用户都经历过的,有认同感的吗?

如果是,这个论点就会让人产生共鸣;如果不是,发现这只是少部分人经历过,有认同感。那这就是“自嗨”,不是共鸣。

其次,是否颠覆认知。

什么是颠覆认知,提供新知?

你提供了读者没有想到的新的认知。新鲜的东西都会给人刺激,如果你给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颠覆了旧的认知观点,读者就会感兴趣,会带来更多满足感和愉悦感。

文章写好了,要修改文章,提升成稿效果,有以下五个步骤。

1:通读全文,打磨框架

做任何事,要先搞定关键节点。

修改文章,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细节,也就是先修改重要,核心的。

2:结尾的修改原则

看结尾有没有扣题,能不能制造共鸣,引发话题等。

最核心的部分——能不能刺激读者主动分享文章。

3:小标题的修改原则

调整小标题之间的逻辑顺序,看是否存在逻辑混乱,不流畅。

可以把小标题从上至下读一遍,会有一种更直观的感受。

4:修改文章,也改思想

现在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谈到写作时说:“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都一样。想得认真,是一层,运用相当的语言文字,把那想得认真地心思表达出来,又是一层。”

因此,修改文章其实就是修改思想。

我们写下来的文章最终体现的是我们的思想,所以在修改文章的同时,其实也是修改思想的过程。

5:从头到尾,打磨情绪

文字可以传递情绪力量,具有感染人心的作用。具体技巧就是换位思考。

想象自己是读者,读到这篇文章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会代入什么样的场景,然后以终为始,倒推文字怎样表达才能更打动人。

本章阅读总结:

学会在日常阅读,交流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写小感悟然后扩展成一片文章;

学会表达主题,观点,引发读者共鸣,让读者有阅读愉悦感;

学会修改文章,打磨成稿,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文章能传递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写出能打动人的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写作积累素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