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吃微塑料了吗?谈谈纺织与微塑料

今天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在新西兰某海域捕捞的150多条野生鱼当中,有四分之三体内含有微塑料。再联想到我们每日餐桌上海鲜产品,不禁感到瑟瑟发抖,我们每天都在吃塑料吗?

提起塑料,我们可能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白色污染。不错,塑料制品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全社会都在限制塑料垃圾的产生,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这对减少白色污染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海洋白色污染问题的时候,人们在海洋动物的体内发现了塑料颗粒!注意是塑料颗粒而不是大片的塑料!那么海洋生物体内怎么会有塑料颗粒呢?难道是它们吃进了塑料然后把大片的塑料消化成了微小的颗粒?这就不得不提到微塑料这个概念。

关于微塑料的具体定义其实学术界还是存在一些争论的,但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2004的《科学》杂志,一位英国的科学家在一遍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微塑料这一概念,他把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一定义也一直被人们引用至今。

微塑料由于质量轻、体积小,很容易在自然界中传播,而且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很容易吸附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所以目前业界认为微塑料的危害要比白色污染还有大,在2015年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被列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等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微塑料几乎无所不在,从人迹罕至的极地到深不见底的海底,科研人员都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但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知之甚少,很多人估计认为微塑料也就是塑料的一种,所以加强对塑料行业及塑料制品的管理就可以了。但是其实不然,除了塑料行业产生了大量的微塑料,我们纺织行业也是微塑料的一大来源,有研究认为纺织业提供了超过30%的海洋微塑料颗粒。那么纺织业是怎么产生微塑料的呢?

微塑料包括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是塑料行业有意生产出来的、体积微小的、用于特殊用途的塑料颗粒,例如各种洗涤剂中起增加摩擦作用的凝珠;次生微塑料是一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产品废弃后因为摩擦或风化作用脱离出来的微小颗粒,我们纺织品产生的微塑料就是属于次生微塑料。

纺织业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化纤纺织品,这些产品在加工或穿着以及洗涤的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微塑料:

在加工过程中,纤维经过各种梳理、摩擦及洗涤,特别是一些磨毛、拉绒工序,这些外力作用于纤维后就容易使纤维断裂,其中就有不少极微小的颗粒。

在穿着过程中,服装表面外露的纤维毛毛头,在日常的摩擦中会断裂脱离,最终成为微塑料。

在洗涤规程中,服装表面的纤维在水流的冲击下也会断裂脱离,特别是一些磨毛、拉绒产品,本身在生产过程中面料表面的毛绒就处理得不干净,洗涤后这部分绒毛会慢慢脱离,最终成为微塑料。

既然纺织品会产生这么多的微塑料,那么我们要怎样去预防呢?

首先在纤维的选用上,我们要尽量采购强度高、长度长、短绒率低的纤维产品,这样面料上外露纤维的头端就比较少,从而减少因摩擦导致头端断裂而产生的微塑料颗粒。

其次纺纱时纤维梳理要充分,使纤维尽量平顺,从而减少毛羽;纺纱捻度可以适当高一些,使纤维包缠紧密,加强耐摩性能,从而减少摩擦断裂的可能性。

织造时尽量选用结构紧密、表面平滑的产品,这样可以减少摩擦阻力,也就减少了摩擦断裂的可能性。

尽量少使用磨毛、拉绒处理,这对减少微塑料颗粒的产生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当然,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减少不可降解纤维的应用。

当然,所有的措施只是尽可能的减少纺织微塑料的产生,但不可能完全杜绝,那么怎样去评估纺织品微塑料颗粒的产生程度?现在欧美都已经有相应的测试方法去评估了,美国制定了AATCC TM212-2021《家庭洗涤过程中纤维碎片释放的测试方法》这一标准来量化服装洗涤后为纤维的脱落,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制定了ISO 4484 -1/2/3:2021《纺织品来源的微塑料》系列标准来定性、定量分析纺织品中产生的微塑料。

自从今年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迪克·维塔克领导的团队在人类的肠道和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的存在后,科学家又在人类母乳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 俗话说,你今天释放出去的,总有一天你会再吃进来!四分之三的海洋鱼类体内都有微塑料,对于人类这一大吃货群体而言,治理微塑料污染就不单单是鱼类的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你吃微塑料了吗?谈谈纺织与微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