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冷漠要比你的虚伪好得多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文/羲和

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真实的人。

但在这个现实却处处透露着虚伪的世界里好像有点难。

我常常会觉得矛盾,明明憎恶戴着面具进入社交社会的自己,可实际上却还是有点享受这种刺痛的温柔。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潜意识里害怕被孤立吧。

最近看完了加缪的《局外人》,感触颇深。主人公默尔索的那种冷漠很像我内心深处真实的那一面,比起做一个虚伪迎合的当事者,很多人其实更愿意去做一个冷漠却真实的局外人。


未必要用眼泪表达悲伤

我想做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假设。

如果你的某个亲人去世,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我真的去问过身边的朋友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出自不同人口中的语句各不相同,但总能找到相同的字眼,“眼泪”、“失落”、“难以想象”、“不能接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这些蕴含着强烈“道德感”的回答,而是一句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的话。


“我可能不会流泪,甚至不会感到悲伤,最多就是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再过一阵就习惯了。”

给我这个回答的人自诩本来就对世间很凉薄,他说他在外婆去世的时候,真正内心的感受就是这样的。知道人会生老病死,所以不觉得非要用痛苦的表现去祭奠那种必然的悲伤。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茫然无措”,在母亲的去世这一事实面前,他没有任何的表现,甚至有点麻木,愣愣地看着养老院的人给母亲办丧事。

与之相对比的,是在葬礼上,那些自称母亲朋友的人细长的嚎啕大哭,默尔索对这样一种悲痛毫无感觉。可明明只是表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外界却把他批判成没人性的“冷血动物”。

从没有人教会我如何去悲伤,非得要用眼泪吗?非得要大喊大叫吗?可事实却是,从默尔索的那句“我不知道”里,我感受到了更加浓重的悲伤气息。

图片发自App


道德的标准也孕育虚伪的人

相信你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网络上一旦出现了与道德相悖的新闻,很多人都急着去当评论员,对他人指指点点,仿佛以此就能够标榜出自己所谓“正确”的三观。

如果默尔索置身于如今的社会中,那肯定也是会被唾沫星子淹死的。这些“人生导师”们会对默尔索进行言语暴力,尽管他从未憎恶、虐待自己的母亲。

在书中,默尔索也确实被社会的传统道德批判了,可是这些批判中丝毫却没有透露出对默尔索母亲的同情。

后来默尔索发现,原来社会关心的从来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件事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标准。

社会道德说,他不为亲人的死流泪、悲痛,那么他就是有罪的。默尔索只能继续沉默,反正不知道怎么面对,反正也无所谓。

道德的标准从来没有真正成文的体系,因为人不必要像工厂的玩具一样,在一个模子里打造出来。可是道德作为一种隐形的存在,却是更为致命的,它会让你从内心去压抑自己,装出一副适合社会生存的面孔,甚至做出那种“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恶心事。

我们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但我希望的是,不要逆来顺受地去接受环境给你的,要保留内心的那点矛盾,记得自己真实的样子。

别成为了丢失本真、面目全非的“虚伪鬼”。

图片发自App

我想当一个不正常的人

正常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大概是书中除了默尔索以外的每一个人。

可是那些正常看起来就很假,比如参与默尔索母亲追悼会的“正常人”在完成了他们的道德任务之后却纷纷散场了,最终真正把母亲记住的只有默尔索一个人。

默尔索的冷漠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跟社会的抗争,跟传统道德的抗争,跟内心自我的抗争。

就好像在说:“我不想改变这个世界,我也可以不在乎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我只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把我最后一点真实也给剥夺了。”

如果冷漠是一种错误,那么这种错误也是这个匆忙、格式化的世界造就的。默尔索愿意犯这个错误,成为多数人眼中不正常的人,因为他没有办法去假装,去忽视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想,冷漠应该是他保护自己最后的武器了。

我一开始也觉得不理解默尔索,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愿意为自己发声。后来我突然明白了,他才是整场对峙的弱势一方,没有人在乎他所说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沼泽,我们在其中挣扎,或许不被他人认同,或许注定越陷越深,但我们未必想被拉起来。

因为这片沼泽是我们的选择,就算“不正常”,那也值得。

图片发自App

人最后会习惯一切

我没有办法真正成为默尔索那样的人,我做不到像他那么强大,不在乎生不在乎死,不在乎世界的一切。

但我希望像他一样忠于自己的感觉,毕竟生命的最后保留在记忆里的也仅仅是这些感觉而已。

书中说道:“别人的死,别人对母亲的爱,别人所选择的生活,别人的命运,这些与我何干?”

学着习惯这个陌生的世界,但不向它妥协,不去评论别人的生活,坚持真实的自己,宁愿在看起来冷漠的自我世界里“庸碌一生”。

以此忠告我自己。



强烈推荐这本《局外人》,贼好看,根本停不下来。

每个人感受应该都会不一样,我的共鸣点就是“冷漠”,因为经常有人说我‘太冷漠了’。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他以前总是用冷漠对待我的热情,其实对我来说那只是他很真实的一种表现,没什么大不了的, 相反我很庆幸他是一个真实的自己。

反正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忠于当下的自己就很不容易了。

其实这就是一篇自我勉励的读后感,哈哈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冷漠要比你的虚伪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