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修行人为什么要依止寂静的地方?请以教证、理证进行说明。
为什么要依止寂静地方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城市里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没办法归入佛法,但是远离了恶劣环境后,原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很多人也感觉得到,在城市里面,整天浑浑绰绰的,什么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静的地方,心从早到晚还是归于法性,对众生生悲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
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所以,作为修行人,依止寂静的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月灯经》中赞叹了静处的很多功德,尤其是作为初学者,《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也引用过,我当时就开玩笑说:“切莫贪恋大城市,那可不可以贪恋小城市?小城市散乱得可能不太严重,大城市真的特别可怕。”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古代有没有五色五音也不知道,但现在到了城市里,到街上去走一圈,色法令人眼花缭乱,噪音也是各种各样,有时候耳朵都快聋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戴眼镜,有很多近视眼?原因就是外面的五色太多了,眼根经常受到损害。
假如一直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信心恐怕永远都提不起来,所以最好远离喧闹的城市、杂乱的环境,选择清净的地方。
修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杂乱的环境。到了寂静地方,有一种新的空气吸入体内,有种重新恢复的感觉,绝对会对佛法生起信心。
对修行人而言,离开静处也是一种违缘。外面太乱了,不要说没有境界的人,就算境界很高的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会逐渐逐渐被染污的。
德巴堪布和上师谈论了汉地的一些状况,我们都共同认为,现在年轻的修行人,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很多人的体会和体验都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以转为道用。依止静处学习佛法是我们的福分。
6、本论中作者依靠什么窍诀让我们看破今世?你对此有何体会?
通过观修无常,我们知道长期相伴的亲朋好友,最终都会彼此分离;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死时要统统留在人间;意识也会舍弃身体,孤独无依地前往后世。思维这三种原因以后,我们理当看破对今世的贪执与牵挂,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自在,只有获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脱,这也是禅宗和净土宗大德口口声声宣扬的教言。
《开启修心门扉》的第一个教言,就广泛阐述了看破今世的利益和功德。有些人可能想:“看破今世很困难啊,我怎么舍得亲友、财产乃至身体?”其实若从道理上分析,这些没什么值得贪恋的。父母亲眷、兄弟姊妹等关系密切之人,虽与自己相依相伴,但到了最后也是各奔前程,不可能一起前往中阴。有时候是他们先离世而抛弃我们,有时候是我们先离开,把他们留在人间,这是一个必然规律,谁也无法躲避。
至于财产,因为是自己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积累的,好像也舍不得。但就算再依依不舍,离开人世时,也如同从酥油中拔出毛发般,带不走一丝一毫。甚至有些人在还没死之前,依靠种种原因,就没有权力享用财产了。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财产的奴仆,这样并没有什么价值。
不仅是这些身外之物,就连心识的旅客,也要离开身体的客栈,孤独无助地去往陌生的地方。身体就像一家旅馆,心识犹如一位过客,客人在旅店中呆了一两天,就要离开,同样,我们在六道中不断流转,今生依靠这个身体而留在人道中,一旦离开了身体,身体被火葬或者天葬后,心识又开始转入下一世。
通过这几种原因来分析,我们应该知道今生所贪的身体、财产、亲友一定要舍弃,不然就不可能获得殊胜的定解。无常观在修行人的境界中非常重要,假如生起了对无常的感悟,知道生老死病、得失成败等都是正常现象,那么修行很容易成功。佛经也说:“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这个教证以前用过很多次。真的,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戏一样瞬息万变,今天生、明天死,没有什么可靠的,只要懂得世界的虚幻本质,面对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会特别在意了。
教证:以前米拉日巴即将返回家乡时,上师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没有看破尘世,将世间法与胜法混为一谈,修法必将荒废。”也就是说,殊胜的佛法与看破今世是紧密相联的,倘若能够看破今世,那么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作为世间人,对财产和身体等不贪著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想一想这些道理,看看每天特别耽著的事物到底有没有意义。现在的世间人,要么对亲友特别执著,经常痛苦万分,要么对财产特别执著,尤其是开放以后,每个人的要求特别高,买房子、买轿车……享受的层次越来越提升,一直盲目地往前追,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和时间。但最后得到什么呢?只有劳累、忧愁、沧桑,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自己应该会明白。
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要观观无常,学会知足少欲。举例:北京有个修行很好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退休了,他以前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对新事物的判断和研究非常深,关于科学方面写过十几本书。他对佛教也有虔诚的信心,白天不断地探索科学知识,晚上一直修颇瓦法。他的生活相当简朴,整个屋子里,家具是古式的桌子椅子,除了一个电风扇和电话以外,什么现代化的东西都没有。电话是为了方便国外的孩子跟他问候,看他的身体怎么样了;北京比较热,夏天没有电风扇也不行,而其他的钱财,他全部用于慈善方面,自己没有被新时代所转变。
自己的体会:很难放下财产、亲人的感情,追求名利,只是暂时的放下,逃避,没有从本源上去思考。导致自己时而轻松时而痛苦,反反复复,纠结。还是没有看破今世,不够彻悟,欲望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需要不断学习、修行、精进,提升自己的智慧、心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