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我打开微信,看到一位老读者发来一页文档,附带一个问题。
文档里,是她写的,关于父亲,关于自我的困境。
如下:
语音答疑原声,部分删节,详见公众号
(整理自私密读者群)
以下文字版更精深
梧桐细雨:朱老师,请教一个困局。
如何破解这种关系?找回自己的力量?
缺少父亲给予的力量,如何才能变得强大?
这个问题,老实说,在我眼里满篇都是叉,我要是个老师的话,会打上叉叉叉叉。
但在读者群提出之后,迅速有多位群友接龙,说自己也有此困惑——说明问题很普遍。
01
逻辑陷阱
的确,想要从父母身上找力量,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能抓住的一根稻草,你会觉得你为什么没有力量,终于有了答案。
这个答案是:别人没有给你力量,应该给你的人没有给你。
怪就怪在这儿,好像我们自己天生是没有力量的,一定要其他人给。
但普遍也普遍在这儿,我们难免都会这么想。
我们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是别人造成的,我们自己有什么情绪上的不痛快,行为上的不得当,别人造成的。我们自己成长得不好,那是基因不好,以及父母没把我教好。很自然地这样归因。
我们认定“父亲应该有力量,父亲应该给予我力量”,因此“如果我得不到父亲给予的力量,我就不可能有力量,我就是软弱的,我糟透了,我再也得不到力量了”。
听听看,全是定论,都盖了棺了,那我怎么办,给你把人挖出来?根本就没有个棺材。
我的知行训练营第一课《谁扣动了你的情绪扳机》讲情绪管理,就是认知调整。学员们再看今天这个提问,思路会更清晰,能破解出其中的漏洞。
“绝对化要求”,要求客观世界以及自己,必须如何,应该怎样(父亲应该给我力量);
“以偏概全”,把部分当全部(我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人);
“糟糕至极”:(没有力量的我 / 未来)糟透了。
——认知理论,三条经典的认知歪曲全中。自己把自己的路封死了。
会这么认为也有道理——什么道理,世俗的道理,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但是过不好的“道理”。
这个提问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父亲(男人)应该拥有力量。
你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大家都这么说,世俗都这么认为,社会就是这么定义男性的,所以它变成一个真理了。
我们就可能掉进这个陷阱——逻辑上的陷阱。
建立在错误前提之下的认识,一开始就走偏了。
02
性别的刻板印象
前两天,我问林恳,他觉得爸爸、妈妈分别能给予他什么?
林恳回答,爸爸能给安全感,妈妈是精神支柱,或者精神力量。
再细问他,原来他意思是爸爸对外可以保护他,妈妈是在内心给他支持、安慰、理解。
林恳才十岁,他就对父母有完全不同的定位和期待。
林恳还补充说:估计我这么想,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对我比较好,别人爸爸妈妈如果对他不好的话,可能想法不同。
可能我们平时给了他这种印象,或者相应的东西,但并不完全是亲子互动的结果,还有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看到听到的,甚至电视上演的。
听林恳这么说,我挺感慨的。小孩子自然地有这种我们没有教过的认识。
爸爸代表着对外的安全感,能够保护我,妈妈代表着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的支持,其实是不同方向的安全感——林恳说的,不就是我们对我们的父母,对性别样本的期待,不就是吗。
这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心理学很好玩,有时会研究一些大众认为完全正确的东西,研究结论是,大众有误。比方说知行训练营的核心课三《性别密码@亲密关系》,就讲到男性其实比女性脆弱。
曾经有一项实验,一岁左右的男孩女孩分成两组,先由妈妈陪伴,妈妈悄悄离开后,男孩明显表现出焦虑烦躁,很快起身哭闹寻找,女孩大多比较安静,会在一段时间之内继续玩玩具。
女人只是被定义为弱者,女性的适应性实际上更强。
反观男人,常常外强中干,因为社会要求他成功,不允许他失败,不可以脆弱,连某些情绪都不能有。
很多男人看着死硬,他把他的虚弱、无力、起伏,那些个不为人知的部分都藏起来,不给你看,因为他要装得很强硬。所以我们常常觉得,父亲们不好沟通。
如果一个男人当众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往往会受到嘲笑,甚至鄙夷羞辱。也有一些看上去软弱无能的男人,我们会对他产生负面印象,总觉得他有什么地方不对。
我们很难接受这一切,因为和意识里的概念有差别。这种从小就有的刻板印象,会使我们看世界出现严重的偏差,比如认定父亲代表力量。
假如我们认定了父亲应该拥有并给予力量,再去看某一个父亲,你很可能会失望,或者认为他有错。
等你慢慢长大,体会到自己不够强大,没有力量,你就会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
我为什么是现在这样,我为什么没有力量,为什么一直长不大,为什么会找跟他一样的男人——都是因为我爸爸。
03
原生家庭背锅侠
“我挑选的,总是和父亲一样的男人。”
其实,我们并非都会承袭原生家庭。
顺应(效忠)框你顺着来,倒转框你对着干,甚至矫枉过正。所以有一些人是专门挑和自己父母不同的人作为配偶。这些未必是有意识的,会在你选择的时候自然发生。
实际上我自己就是这样。比如说我爸爸非常爱说话,对任何事都要长篇大论发表看法或加以说明,我最后就选了一个哑巴林恳爹,基本不说话,仔细想想是不是有关系?
原生家庭的影响,不等于一致、承袭,也可能相左、打破。为什么结果不同,因为中间的“我”不同,一切都归结于原生家庭和父母,就成了借口。
心理学是一种对自我/世界的“解释”。有时某个概念会恰好解释了我们自身的问题,但不排除单一解读的片面。
同时,要觉察,我们是否在为自己找借口。找到借口,可以推卸,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好”。
追寻原因没错,我常常觉得,有些已成为事实,成为过去的原因,了解是为了放下。
的确,原生家庭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造就了我们的“自我”,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特征、认知风格、行为模式,归因最终要归到自己身上去。
哪怕在前尘往事找到了一些因,成年后的人生还不是你自己在做决策(果),找父母算账有用吗。
自我很关键,就像化学物质,放在生活中反应,影响巨大。年龄越大,这个比重就越高,要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来研究,我们怎么了。
哪个没有原生家庭,哪个不受影响,哪个父亲是完美的,敢这么说吗?
我过去答疑多次说,“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有问题。
这个孩子从小得到很好的对待,父母理解他包容他,但他很可能看不到家庭(/社会/世界)有不好的一面。他到一个新环境中,建立一段新关系,组建新家庭,发现别人跟自己父母都不一样,就不知道怎么适应。
他不知道怎么去应对那些不好的东西,他都接受不了,他都想象不到。
你终将面对,你的父母极其平庸 |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之殇
最好能让孩子认知合理,接纳现实,有适应力,这很考验父母。
大家的原生家庭都有毛病,基本拉平了,不是这个毛病就是那个毛病,不受这个影响就受那个影响。
04
谁不是普通人
我们认为,父亲没给我们力量,我们就没有——谁告诉你的,别人这么跟你说你就真信啊?还是你自己想要相信。
读者群提问后的接龙里,就有男群友说:“我也想知道,怎么在不指望生父的情况下,给自己灌注缺失的这部分父性力量”。不要说女人,男人自己都不一定能得到。
想想看,别人不给你的东西你就没有,如果是这样,身为一个男人,他没有得到所谓的“父亲给的力量”,等他成为一个父亲以后,就是一个没有力量的父亲,更没有力量可给孩子——他的孩子也可以埋怨他。
我们就都去埋怨别人,怨天尤人好了。
缺少父母的给与,我们当真就没有自己的力量吗,我们生来就是极度软弱的,那孤儿怎么办?
无父无母的怎么办,父母不好的怎么办,都凉拌。没有人天生好命,也许有些人怎么风光,出生在什么家庭,拥有过什么,你去查查斯大林女儿的经历,我看也是人间地狱。
父亲为什么没有办法表达出这种力量,他为什么不能够对外显得很刚强,说不定他有他的关没过,他有他的坑没爬出来,他也有自己的亏空。他很普通。
大家都是普通人,你的父亲也不例外。
咱们对别人的要求最好是普通人,就这么个标准。
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样,我是普通人。
这样一来,对别人对自己的要求都是客观的,合理的。别人好与不好,你容易接受,你好与不好,也不至于自责或者骄傲。人都有好,不好再想想办法。
和责人一样,自责是个很负面的做法,难免会发生,但尽量别掉进去,只会削弱自己的力量。
05
修理自己vs修理父母
我跟提问群友私信简短交流了一下,确认我的理解无误。她的父亲比较关爱孩子,在家庭内部很和善,只是很少在外表现出强硬的一面。
有的父亲在外强硬,在家也强硬,有的在家强硬,在外倒软弱,你这个在家温柔在外也随和,你说前两种更好吗?
等我的新书《非常规育儿经》顺利出版(目前在出版尾声因装帧设计难产中),第一章就能看到一篇跟我爸爸有关的文章,他打我打到高二。我这个爸爸倒是有“力量”,都冲我的,以至于我长大之后,从他那儿获得的是打孩子的“力量”,学会的是这样对外“释放力量”。
真的,林恳小时候我打他,当时心里老有个图景,就是我爸爸打我的那个样子,可能我的脸就像他的那张脸,他每次打我,脸是煞白的,没有血色,我是没看过我自己什么样,估计差不多。
最后,不管他给了我什么,我修理我自己。我花了很大力气,让自己变得“正常”。
问题在我身上,责怪别人,修改别人管什么用,谁有病谁吃药。
父母那么普通,总有点儿毛病,有的毛病可厉害了,我那个爸爸跟你们换,你们不肯。
照我说,提问群友的爸爸还是不错的,但肯定不完美,完美的你就摊上了?我反正没摊上,你要摊上你运气太好了。
父母又不是圣人,不是完人,要求他们有什么用,要求不了的,他没有能力他也没辙。
有那力气你要求自己,我是不是能更好点儿,我能不能给孩子的东西更好点儿,这个真的实际得多,可行得多。
如果你没被好好爱过,更要好好去爱
与其老是追寻过去,老琢磨说我没得到力量,这可怎么办——现在自己办。
和怨天尤人、修改他人相比,把功夫下在自己身上才保险,你虽然普通但是你有空间,没有人限制你成长,你可以比过去好。
06
谁说你没力量
”……爸爸没有示范我如何对外释放攻击力,让我一辈子缺乏能量和力量。“
提问群友原话如上,放进认知心理学,分分钟给你破掉,“一辈子”——以偏概全,你这一辈子还没到头呢。
就算你觉得现在有些软弱,人不都有软弱的一面?你现在想好,不就是想要自己寻找获得力量的途径么,还有希望。
如果你认为一辈子因为父亲就得不到力量了,那为什么还要提问呢?是不是说明实际上我们还觉得在哪儿存在一些其他办法,还有其他的出路。
好,这个想法就对了。
别跟你爸妈去要,他们没有,他们口袋里没有苹果他就只好拿个梨给你,他没能给你的说不定他自己就没有,人都不完美都有自己的坑。
他不给你你自己就没有,就产生不出来?我瞎打个比方,就谈单纯的力量,现在你跑健身房去锻炼仨月,你力量肯定比过去强。
怎么我们只能从父母那儿获得力量?纯生理性的,难道这个人他能举多重,是因为他父母举得很重吗?不是吧。他练他自己。
怎么练,要我说,先破认知,认识不破解,你老觉得自己弱,你接受不了现实接受不了自我,你更弱。
所以力量从哪儿来,首先从认知来。认识到要求他人无效,不是别人完全决定了我,我可以决定我自己,路径正确,至少能加分。
认识客观是种力量。当你推翻了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推翻是种力量,在推翻之前,面对是种力量,在推翻之后你还有建设的力量。
加一个小角度,提问群友是B型血。
B型血气质的存在感真的强,提问十有八九不是涉及B型,就是B型提问,这跟B型气质的特点有关。
人人都想好,但B型更希望保持“原生态”,不想面对和承担,容易把人生决策、问题归因、解决之道都放到自我之外。
“太难了,我不决策,别人造成的,我不承担,朱老师,有没有捷径?”
感觉主义的B型非常害怕压力,一味想逃。
有时抛出问题是逃避,有时归因他人是逃避,有时说“我没办法改变我自己,一辈子好不了了”也是逃跑。
多多觉察自己,都有想好的心,但那真的好起来的人,他干了什么?他是修理了全世界,还是成长了他自己?
没有捷径可走,今天的答疑也不是捷径,有捷径我就给各位了,不至于藏着掖着。
07
锻造我自己
希望今天的答疑,让大家对父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对自己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了解力量是在你身上的,你去唤醒它,你去启发它,你去训练它,它并不在那个你以为该给你的人身上。
说句老生常谈,“我要感谢伤害过我的人”,有道理的。那个伤害了你的人,是给了你力量,还是,其实他曾经让你变得更弱——他是让你变得更弱吧?但有一天,如果你真的有心感谢他,那是因为你把自己变到更强了。
为什么要感谢他,他让你看到了自己的脆弱,而且他让你面临是否把自己变强的抉择,这是个艰苦的过程,但对方给你的困境,就是你蜕变的机会。
所以力量真的都在别人那儿吗,力量都在别人那儿我们就完了。归因归到别处,对自己绝不是好事,当然归到自身不是为了自责,是说我得想办法,我还有空间。
归到别处,除了变得更弱还有什么结果呢。
我的记忆中,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给过我很强的力量,的确有人是爱我甚至疼爱我的,但一定让我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家里人一个没有,师长、朋友、伙伴,一个没有。
这也让我确信,人是可以成长自己的,思考、领悟、实践,用对方法,比如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咨询师,那还是你的本事。
咨询师在那儿蹦也没有用,你不配合,咨询师不能代替你,不能强求你,不能责备你,这都不行。所以我就喜欢说我是个工具,好好用我,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我配合你给你用。所以其实是我在配合来访者,不是来访者在配合我。
没有人给过我那种力量,但我一点点在练自己的力量,所以也越来越有信心。
我是一个有力量的普通人,并非我不能软弱,并非我不会脆弱。
以下反馈来自私密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