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成功学的学习方法论,读“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

“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让从前不可能做到事情变得可能做到。”

——摘自《刻意练习》

看看这个论调,是不是有一种成功学的即视感?

往昔叱咤一时的成功学旋风早已消退,眨眼一看“刻意练习”恰似的风格特征,不妨误打误撞地读一读个中讲了些什么。

去掉“成功”这个敏感词,改为期望目标吧。为了达到期望目标,我们总是试图找出可行的路径,路径千万条,发现每条路径都不轻松,总有人忍不住想走捷径。

那么,刻意练习是不是这样一条捷径呢?

为了让刻意练习更有效,最好要有一个好导师。因为好导师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创建个性化的心理表征(指的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以便能监测和纠正表现。如果进步,还要相应地更换导师,不断向前、不断更替。看似简单,问题是:能否找到一个优秀、耐心、适用的好导师?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一个好导师?

如果没有好导师呢,也是可以刻意练习。寻找标杆人物,模拟场景,分解动作、反复练习、有效分析、纠正不足直至完善。没有好导师相伴,更加需要一二再而三的不断试错,试图创建自己的心理表征。当然,精力和时间需要更多更持久。

无论是否有好导师,刻意练习并不是刻苦努力和重复练习,而是着重强调专注、反馈、纠正。重复或无意识或注意力不集中,无论投入多长时间都是没有意义的,很难有实质进步。

总结一下:刻意练习旨在人的舒适区外创建和磨练心理表征,有意打破原有的机体平衡,迫使机体不断挑战以达到不可能的境地并形成新的平衡。直白地说,刻意练习紧跟指向明确的目标有意而为,持续不断地尝试刚好超出能力范围的事物,并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来适当调整和控制练习。过程中,刻意练习能让心理表征更详尽更有效,同时刻意练习也能从中获得更大程度的改进。  

这样看来,刻意练习真是个心力交瘁的差事,同走捷径的成功学压根不是一回事。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保持专注投入。投入除了客观层面的时间和精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即保持动机。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产生动机,三分钟热情的动机转瞬即逝,尤其是兴趣类的。如果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如要保持动机,自我的正向反馈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还有一个积极的环境来增强持续前行的动机。

实际上,刻意练习更适合未成年人的教育。通过孩童时期的兴趣激发、少年时期的引导培养、青少年时期的全力投入,这样的刻意练习是有可能达成所期望的目标。各个领域这类的杰出人物举不胜举。即使这样,让人想起“千万别松劲啊!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面去的”(摘自小说《在轮下》),换句话说时下盛行的由普通父母一手主宰的这种未成年人刻意练习,是否真正能达到期望表示怀疑。

那么,通过刻意练习是否可以掌控自己的潜力,进而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变革时代中,再先进的技术也会落伍,再牛逼的技能也会淘汰,不进则退,对于个体而言,当代所积累的财富,除了物质、人脉层面,还有就是思维格局,刻意练习是一种学习思维,将认知和概念应用于实践,从而创造出个人价值乃至家族价值。但不可否认,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而且个体差异不可忽视,如前所述,刻意练习的门槛是很高的。

将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改变现有的教学法,改变填鸭式灌输,帮助学生创建有效心理表征,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认知和概念并从中获取学习体验,懂得什么是可能的,以及梦想成真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这还是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成功学的学习方法论,读“刻意练习”)